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大力弘扬‘北疆文化’探索非遗系统性保护”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
来源:“内蒙古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诺敏 创建时间:2023-11-30 11:30:0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指示精神,打响“北疆文化”品牌,2023年11月29日,由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力弘扬‘北疆文化’探索非遗系统性保护”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发展的学理依据、传承实践路径以及非遗在弘扬“北疆文化”中的融合与体现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由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牡丹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丽辉出席并致辞。全国首位人类学/民族学长江学者、内蒙古师范大学人类学民族学学院资深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纳日碧力戈,原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内蒙古重点研究基地“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白兰,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宝,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文开,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副教授额尔德木图,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副馆长、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叔嘎拉参加会议并作研讨发言。蒙古族四胡音乐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巴彦保力格、蒙医心身医学互动疗法项目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纳贡毕力格、二人台项目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占新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丽辉在致辞中表示,北疆文化是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系统集成,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打造好北疆文化品牌,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办好两件大事,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丽辉处长还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目前取得的成果。

纳日碧力戈教授以《非遗的“三性”系统保护》为题,阐释了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他指出,根据指号人类学原理,人类生活由物感物觉的“第一性”、事物互联的“第二性”、意义解释的“第三性”构成,三者交融一体,不可分离,具有系统性。非遗保护不仅要关注物感物觉、感官技艺的第一性,还要关注意义解释的第三性和事物关联的第二性。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不能只关注形物(有形有感),还要关注形物之间的关联(“三交”);不仅要关注形物之间的关联,还要关注意义解释(共同体意识;主体认同)。系统性保护就是要三者兼顾,不可分割:“非遗”“物遗”要回归本原,既不可以“离心”探物,亦不可无物“谈心”。

白兰研究员以《北疆文化的内涵·时代价值·我们的使命》为题进行发言。她指出,北疆地域辽阔,文化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自古以来,北疆区域内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造就了“北疆文化”深厚的内涵。内蒙古特质的“北疆文化”是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的地域性文化品牌。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以弘扬各民族守望相助精神、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精神引航、舆论引导,以激励全区各民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推进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为实践目标的文化品牌战略。

常宝教授以《“北疆”的属性及其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途径探索》为题,以“北疆”的概念阐释为切入点,分析了“北疆”的属性、“北疆”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元方法以及“北疆”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与综合途径保护理念。他表示,当前作为北疆腹心的内蒙古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发掘北疆地区的自然和文化优势,由此来提升内蒙古正面形象,凝聚各民族人心和力量,展示文化自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正当其时的正确战略举措。

冯文开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格萨(斯)尔为例,阐述了非遗项目在“北疆文化”中的鲜活呈现。《格萨(斯)尔》是关于英雄格萨(斯)尔一生业绩的神圣而宏大的叙事,以韵散相间的形式描述了格萨(斯)尔投身下界、赛马称王、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以及完成人间使命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它结构宏伟,内容丰富,以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它最初流传于国内藏族民众的聚居区,随后在与蒙古族的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逐渐为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民众所传唱,而且还在土族、裕固族、普米族、白族、珞巴族等国内众多民族的民众中传唱,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流传于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不同地区。这种跨民族、跨国境的文学传播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文学现象,既呈现了“北疆文化”具有的开放、借鉴、包容的特质,更呈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包容性与辐射力。

额尔德木图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从非遗空间至空间非遗——非遗保护实践的一项路径思考》。他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的非遗保护中心与某一牧民住宅小区为田野普查试点,深度观察了牧民在当地非遗中心与小区院内开展的非遗制作与传承实践工作。他将两种场所的前者称为非遗空间,后者设为空间非遗(或其一种代表类型),在此前提下就不同的文化或社会空间类型对非遗保护实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副馆长叔嘎拉的发言题目为《打造“北疆文化”视域下内蒙古非遗系统保护之浅见》。他就组建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中心)智库和高水平研究队伍,加强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加强宣传传播工作,有效树立内蒙古正面形象,加强“北疆非遗”“北疆艺术”理论宣传,用精品展示“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院刘晓峰院长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感谢各位专家今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条主线,围绕“北疆文化”和非遗系统性保护这个主题,从各自的领域发表了非常精辟的见解,也介绍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使我们受益匪浅。“北疆文化”既有地域性,又有历史性;既有多元性,也有共同性;既有包容性,也有创新性。所以,“北疆非遗”是“北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了二十年,这些年来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区域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分类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新时代下如何做好非遗系统性的保护?我觉得各位专家老师今天的研讨发言给了我们启发和思路。下一步,内蒙古艺术研究院将梳理各位专家的理论性借鉴和实践性操作,把这些学术理论和实践方法运用到我们日后的工作中。最后,诚挚邀请各位专家能够加入到我们的智库建设工作中,让我们一起携手打造非遗系统性保护共同体,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非遗保护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