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4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七   
充实起来 传承下去——记首届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佳霖 创建时间:2018-07-03 09:07:00

学员实践课现场  左玮琛 摄

    自6月8日首届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开班,54岁的江苏省级徐州梆子戏非遗传承人燕凌又重新做回了学生:背着书包上下课,准时上晚自习巩固理论课程,挤公交坐地铁观摩演出,整天忙的热火朝天,她不断感慨“总是感觉时间不够”“收获很多”“眼界大开”,而这也是研修班30位戏曲非遗传承人的共同感受。“我们都从业多年,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但这次参加研修班,抱着重新归零的心态,扎扎实实地学,一招一式地练。”山东省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冀梅霞说。

    把最好的拿出来

    此次研修班共有来自山东、江苏、安徽、浙江4省20个城市21个剧种的30位戏曲非遗传承人参加。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学员们接受了理论类、实践类、观摩类、创作类等课程的学习。

    关于课程设置,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介绍,学员们大部分来自基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即使是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也存在“偏科”现象,因此安排了实践类课程,希望他们能得到均衡发展。“再如创作类课程,是这次研修班安排密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一周8节课,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涉及,是希望原本已经具备创作能力的演员,可以加强创作手段、技巧,在以后的创作及演出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说。

    据了解,这些课程不仅涉及戏曲,还涵盖话剧、影视、舞蹈、声乐等艺术门类。“比如话剧课,学员通过排演话剧,可以学到如何把握人物思想、提炼主题,并更好地借鉴、运用到今后的戏曲表演中。”姚志强表示。

    “‘中国戏曲史’‘中国美学’等理论课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多年的舞台演出,对于以后的舞台实践也有不少启发。”燕凌表示。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演员屠静亚从事苏剧演出多年,可对昆曲课念念不忘。“昆曲课的学习,让我在身段、唱腔的规范上有很大提升。”屠静亚说。

    观念的转变

    一个月的时间,让学员学到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中国戏曲学院教师、青年导演马笑认为,学员们短时间内很难练出纯熟的技巧,但他们在演出、创作观念上将会有很大的转变。“用全新的观念引领,给他们一些新的演出、创作思路,让学员们在‘新’和‘旧’的矛盾中蜕变、提升,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马笑说。

    而这也是学员们体会最深的地方。6月25日,在中国戏曲学院教学楼,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乔慧斌带领学员们排练戏曲小品《新婚别》。冀梅霞告诉记者,排练过程中,老师对于剧本结构、角色呈现、人物内心等细致剖析,让她知道“戏原来可以这样演”“这样的排练是成立的”,简直是一场“头脑风暴”。燕凌也表示,通过这次学习,不少之前内心的疑惑,都变得豁然明朗。“前几年进行现代戏演出时,话剧形式运用得比较多,因为不管是自己还是导演,都认为现代戏要贴近生活,不能运用戏曲一些程式化的表达,否则就会显得很假。通过半个多月的研修,了解到一些前沿作品合理运用程式的范例,才知道戏曲的程式可以合理运用到生活题材的戏曲创作中,戏曲本体与生活可以有机融为一体,这为我们以后的演出、创作提供了思路。”燕凌说。

    “最重要的影响一定是在将来的实践中。”乔慧斌说,相信学员们结束课程回到院团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辐射出去,会助力戏曲非遗剧种更好地传承、发展。

    启迪传承

    此次研修班,“戏曲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经验传递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开展。据了解,“戏曲进校园”是中国戏曲学院近年来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11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6月21日,中国戏曲学院组织学员走进了北京市西罗园学校,观摩在该校开设的“京剧唱腔”课和“戏曲形体”课,并举行座谈会,解答学员们的问题、疑惑。会上,有很多学员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较为关心。“我们当地也有‘戏曲进校园’活动,多是去学校演一场戏,再给孩子们讲讲戏曲小知识,比如戏曲行当、脸谱色彩等。这次观摩,使我对下一代的培养模式,包括上什么课程、怎么教、如何与学校合作等方面,都很受启迪。”冀梅霞说。山东省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演员谷爱春也很有感触地说:“我们剧团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还没有开展,对孩子的培养还是师傅教徒弟的‘老办法’,通过这次学习才知道戏曲传承有如此丰富、规范的方式。”

    “要把‘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起来,不仅要有信心,还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姚志强表示,这也是除了成熟的实践经验、人才培养模式之外,需要传达给学员的一种理念。这样,“戏曲进校园”以及戏曲艺术在全国的普及、推广,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