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5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八   
那些造福世界的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建时间:2018-06-13 09:48:00

木活字印刷技术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志仁和学生展示木活字印刷技术(摄影:陈曦

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讲授苏绣技艺(摄影:陈曦

中华传统文化静水流深,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中国智慧润物无声,给予中国人生活的养分,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世界各地。

    回溯过往,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木活字印刷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了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喜爱且沿用至今的文化瑰宝,将人类的文明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立足当下,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正串联起植根历史、源于生活的文化结晶,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凸显着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9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名录名册,它们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并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精华,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代表作有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西递宏村、蔡氏古民居以及杨阿苗故居等。

    200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由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与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捆绑”申报,其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对中国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生产出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还包括这一生产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

    如今,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还保存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其中涉及蜀锦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蚕丝织造技艺(潞绸织造技艺)、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蚕丝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蚕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和蚕桑习俗等。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中国丝绸博物馆)、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联合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琴艺术——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最久远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古琴艺术则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主要依据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的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因木质、漆底和演奏震动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和《非遗公开课》节目中出现的九霄环佩等。

    古琴音色纯净、幽雅,有三种音:散音、泛音和走手音。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古琴有91个泛音,数量之多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乐器都不能相比和不能达到的。走手音是古琴艺术的一绝,如人声在低声细语,音韵悠长深厚,感人肺腑。

    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剪纸——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剪纸相关的项目有53项。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