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8   星期日   农历三月二十   
老字号里话非遗: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8-06-01 10:48:00

编者按:中华文明世代相传,创造了丰富的商业文化。老字号作为我国传统商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广泛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医药、居民服务等众多行业,其拥有的专有品牌、传统技艺、经营理念和文化内涵,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老字号里话非遗”系列专题将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涉及的中华老字号及其相关内容,详细介绍这些老字号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传统,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展示特色技艺,解读品牌精神,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高全社会的保护传承意识。

同仁堂是我国传统中医药行业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创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自康熙年间至清末的188年间,负责皇家御药供奉。历代同仁堂人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医药的特殊风格和传统文化体系。

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1:同仁堂铺面

一、风雨百载

(一)从铃医到金字招牌

明朝永乐年间,浙江郎中乐良才迁居北京,以铃医为业。其重孙乐显扬,于1669年在北京立下“同仁堂”招牌一块,上有“康熙己酉”字样,同仁堂正式成立。

1702年,乐显扬之子乐凤鸣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开设同仁堂药铺,设店卖药,同仁堂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经发展,声名日盛。

(二)御药供奉史

由于同仁堂配售药品疗效显著,声誉与日俱增,博得了朝廷赏识。清雍正元年(1723年)钦命同仁堂供奉御药,一直到1911年,历经八代皇帝,时间长达188年。 

图2:与同仁堂相关的清宫御药房档案

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同仁堂开始了典让、租赁、合资的历史,逐渐由乐氏独资企业变为合股企业。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同仁堂回到乐氏第十代传人乐平泉手中,再次成为乐氏独资企业。乐平泉去世后,由其四子共管同仁堂,直至公私合营。

(三)近代风云

1954年,同仁堂响应号召,率先实行公私合营。1979年,同仁堂厂、店牌号得以恢复。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标志着同仁堂进入现代化公司制管理阶段,后改制为国有独资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图3:1956年1月15日,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代表北京市工商联给毛泽东主席送喜报,报告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

自1669年同仁堂创立至今的三百多年间,历经朝代更迭、世事变幻,同仁堂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坚强的信念,屹立于中国传统医药界,成为行业典范和精神楷模。

二、医药文化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同仁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坚守“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众多国家和地区。 

图4:同仁堂生产人员正在手工搓制安宫牛黄丸

(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

创业之初,乐显扬提出:“‘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爱其公而雅,须誌之。”清朝时期,冬办粥厂,夏送暑药,是同仁堂的惯例。1867年,同仁堂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营消防队“同仁堂普善水会”,为市民服务。

多年来,同仁堂热心公益的仁义之名深入人心。1957年春,北京、上海、贵州、洛阳等地爆发严重流感,同仁堂职工加班加点保供应,受到了政府嘉奖,得到了百姓赞扬。2003年非典期间,面对市民争购预防非典专用中药的状况,同仁堂做出“保供应、保质量、不涨价”的承诺,创造了14天制作39万副药的奇迹。 

图5:“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匾额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至今已成为同仁堂人的价值观;以义为上,义利共生,是同仁堂人的生存哲学。其内在的仁德、济世精神,与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儒家仁术精神内核高度契合,历久弥新。

(二)“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 

“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药店的创办者乐凤鸣在《同仁堂药目叙》中写下的同仁堂人对中药事业的千古承诺。宫廷用药十分讲究,从这层意义上说,同仁堂代表了当时中国选材制药的最高标准。

对同仁堂而言,供奉御药,需以身家性命担保药品质量。鉴于此,视质量如生命的意识,融入了历代同仁堂人的骨髓,几百年来不敢懈怠。质量优劣关乎生死,既然兢兢济世,必然岌岌小心。

图6:同仁堂专家卢广荣(左一)和徒弟孔燕萍一起鉴别麝香

同仁堂不管炮制何种药材,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绝不偷工减料。质量是同仁堂人世代坚守的行业道德。

(三)“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和“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

据同仁堂乐家第十三世乐崇熙先生回忆:“同仁堂丸散一向真材实料,遵古炮制,对每位患者都是一视同仁,对御药房只是小心侍候……。至于御药房所用之药只是另室存放,而药物本身与平民所用,并无区别。” 在几百年的经营中,同仁堂始终坚持童叟无欺、达官贫民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医者仁心。

此外,同仁堂自清代时就定期公开价目表,做到价格公开透明,对所有患者公平售卖,避免价格混乱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店铺信誉。 

图7:民国十九年北平同仁堂乐家老药铺丸散膏丹价目表

(四)制药特色

作为中医药行业的老字号,同仁堂能百载不衰,根本原因得益于其独特的制药方法和中药炮制技艺。

康熙丙戌年(1706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同仁堂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将同仁堂配方与清宫医药完美融合,形成其特有的品牌标记。“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是对同仁堂制药特色的精要概括,其产品享誉海内外,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8:《同仁堂药目》(许叶芬署检)

1.处方独特  同仁堂坚持以传统配本制药来确保药品质量。《同仁堂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由乐家经营者严格保密,并不断收集、整理、优化,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由不同生产车间的不同工人分别操作。目前,同仁堂生产的产品都已纳入国家标准体系。

2.选料上乘  同仁堂药店创建人乐凤鸣于1706年在《同仁堂药目叙》中提出的“遵肘后,辨产地”至今是同仁堂的制药古训,也是中医药行挑选地道药材的标准。按药材的采收时间、种植产地进行采摘和选购,是同仁堂遵循和保持“选料上乘”这一优良传统的独特之处。

图9:同仁堂专家于葆墀在挑拣药材栀子

同仁堂选药,遵循“不怕价高,只要货好”的原则。购买药材时,要货量大,给价高,只选取质量最佳的。如买大黄要最瓷实的,不要发泡的;买天花粉要条粗有粉的,不要条细筋多的。优质的原料为药品的疗效提供了根本保障。

3.工艺精湛  同仁堂继承了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在中药丸剂、散剂、药酒和膏药等传统剂型的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主要特点是“净料投料”和“依法炮制”。 

图10:同仁堂制药厂制剂车间包玻璃纸、包金生产现场

中药材要达到“净料”要求,需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如去芯、去皮、去毛、去芦、去核、去梗等,需采用洗、筛、簸、挑等10余种方法,有20多个生产工序,含水制、水火制、制曲等52种加工方法。

同仁堂在不同质地中药材粉碎的细度、研配的均匀度、合坨的温度和时间、手工制丸技术、裹金技术、吊蜡皮技术等方面均独具特色。

4.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进步,如虎骨、犀角等很多传统中药材因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而被禁止使用,导致很多成方的丸散膏丹原材料缺乏,无法完成药物配伍。面对此种情况,同仁堂积极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替代研究工作,采取人工规模化种植养殖方式,来满足药品生产需求。

图11:“大蜜丸自动化包装技术”发明专利证书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中药服用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仁堂适应时代需求,积极进行剂型改进研究,多次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技术进步奖。目前已实现的有安宫牛黄丸的片剂化、乌鸡白凤丸的自动流水线生产、大蜜丸的自动包装等。

三、保护传承

同仁堂传承三百余载,至今声名显赫。历经风雨,其品牌和背后所蕴含的独特中医药文化成功实现了完整传承和接续。早在清咸丰及同治年间,同仁堂就多次借助政府力量来保护同仁堂字号,对假冒同仁堂招牌的案件予以惩治。同时,在家族内部执行“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家规。

图12 清同治八年钦命巡视中城察院应同仁堂请求出具的打假告示

建国后,同仁堂十分重视品牌保护,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发挥同仁堂文化力的作用,使其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同仁堂坚持“市场未动,商标先行”的策略,牢固树立商标保护意识,通过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积极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图13 同仁堂日本商标注册证书

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同仁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契机,同仁堂的医药文化不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其品牌影响力也日益彰显。

图14: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广荣(左四)向徒弟们传授人参鉴别知识

2007年,卢广荣、田瑞华、金霭英、关庆维四人被评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在药学典籍研究、传统中药材鉴别和炮制技艺、传统中药饮片和成药改革研究、中医临床诊疗,以及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为同仁堂品牌和文化的传承,乃至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贡献了力量。

多年来,同仁堂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为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做着不懈努力。目前已建立并形成了国家、市、区、集团4级非遗传承人梯队,“北京同仁堂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暨中药材炮制技艺传承基地”亦在建设中。

(文字:王铮;图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