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8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一   
香港“非遗保护”融汇传统 特色起航
来源:央广网 创建时间:2017-07-03 14:54:00

  香港非遗保护现有成就

  在中央政府和国家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截至目前,香港共有1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3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粤剧

  2、凉茶

  3、长洲太平清醮

  4、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5、香港潮人盂兰胜会

  6、大坑舞火龙

  7、古琴艺术(斲琴技艺)(斲[zhuó],古同“斫”)

  8、全真道堂科仪音乐

  9、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

  10、黄大仙信俗

  2009年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香港引起热烈反响。《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香港卷编纂工作已顺利开展。

  香港特区政府于2014年6月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按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的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的五个类别,纳入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480个项目分布情况如下:

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2015年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宣布,特区政府会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措施,其中的工作包括以2014年公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非遗列表)为基础,2017年5月11日开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作名录)拟议的项目咨询公众意见,咨询期为三个月。

  除了十个已列入国家级项目外,政府建议从非遗列表的480个项目之中,选出另外十个项目纳入代表作名录。换言之,首份代表作名录将涵盖共二十个项目。十个推荐项目代表作名录:

  香港哪些机构保护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于2004年认可《公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区政府)同意《公约》应适用于香港,由2004年12月起生效。

  随着《公约》于2006年4月正式生效,特区政府于2006年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文化博物馆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组,以执行《公约》要求的具体工作。

  2015年5月,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升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深化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推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工作。

  2016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在三栋屋博物馆设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作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广活动,包括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传承人示范和工作坊等,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香港十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

  1、 粤剧

  粤剧是以粤语表演的南方传统剧种。粤曲演唱、粤剧音乐、粤剧神功戏、粤剧唱腔、粤剧排场是粤剧的重要元素。经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申报,粤剧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曲演唱

  粤曲演唱是指表演者以歌唱的方式表演粤剧歌曲。部分表演者会组成粤曲演唱组织,切磋演唱技艺。

  粤剧音乐

  粤剧音乐由声乐和器乐组成。声乐是指戏班演员的唱腔,而器乐则是指由乐师演奏的配乐。

  粤剧神功戏

  地方群体在筹办神诞或太平清醮时,会聘请粤剧戏班,在临时盖搭的戏棚内演出神功戏,酬谢神明庇佑。戏班除了演出粤剧外,还会演出“六国大封相”及“仙姬送子”等例戏。戏班更会在首次选址的戏台上,演出“祭白虎”仪式,以祈求演出顺利。

  粤剧唱腔

  粤剧唱腔是指粤剧的演唱形式,根据曲调性质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体系。马师曾的“旧马腔”及何非凡的“凡腔”便是唱腔的例子。

  粤剧排场

  粤剧排场是粤剧的一些基本表演模式,一出戏是由不同的排场组合而成,是组成粤剧的重要元素。

  2、 凉茶

  凉茶是传统中医药文化项目的一部分。香港坊间流行喝凉茶,认为凉茶可以均衡身体内的“湿”与“热”。各凉茶店及生产商皆有自己的配方,由于卫生管理的规定,凉茶多由中央工场生产,但各生产者皆视其制法为商业秘密。经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申报,凉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长洲太平清醮

  长洲太平清醮是太平清醮/打醮项目的一部分。香港长洲太平清醮值理会每年筹办为期五天的太平清醮,有接神、开光、走午朝、水祭、走船、会景巡游、祭幽、谢天地、抢包山、分发幽包和送神等仪式活动,亦安排上演神功戏(先演粤剧而后演白字戏)。长洲太平清醮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是端午节项目的一部分。大澳的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及初五日举办龙舟游涌活动,以祈求水陆平安。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香港潮人盂兰胜会

  香港不同的地方社区于每年农历七月,举办盂兰胜会,向幽魂分衣施食,也同时酬谢神明庇佑,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组织方式。盂兰胜会可分为“本地传统”“潮州人传统”“海陆丰/鹤佬传统”和“水上人传统”四类。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为潮州人族群的传统,有请神、诵经、竖幡、投福物、登座、祭好兄弟、派米、祭幽和送神等仪式活动。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大坑舞火龙

   大坑坊众福利会每年筹办大坑“舞火龙”,在中秋节前以珍珠草扎成火龙各部分,包括龙身、龙头、龙尾、龙眼、龙珠和“龙手扼仔”等,并同时装置鼓车。“舞火龙”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及十六日晚上举行。大坑“舞火龙”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古琴艺术(斲琴技艺)

  古琴是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琴面张七弦,常用较松的梧桐木作面板、较硬的梓木作底板,面、底黏合为共鸣音箱,髹上混和鹿角灰的厚漆而成。制作古琴的原材料以梧桐木、杉木或黑檀木为主,师傅按顾客的要求而制作乐器,工序包括选料、开料、刨琴面、刮共鸣箱、打磨及上弦等。

  斲琴过程可归纳成“寻、斲、挖、镶、合、灰、磨、漆、弦”九个步骤,一面古琴平均需要二百个小时才能制成。

  (一)寻选良材

  制作古琴首重选材,用材讲究“轻、松、脆、滑”,琴材以存放多年自然干燥的旧杉、梧桐和梓木为首选。

  (二)修斲琴形

  在所选的琴材上绘画琴式,通常是先拟好各部位尺寸位置,绘出纸样,然后再复制在琴材上。先锯出琴型,再用斧头斲出琴面大致形状,然后用长刨修整琴面,并仔细修整。琴底也须首尾平直,及修出轻微弧度。

  (三)修挖槽腹

  面板的内部是槽腹,与底板合成共鸣腔。槽腹须以不同的凿修挖,再用圆刨、平刨修整,使槽腹圆滑,同时保留纳音、足池等部位。

  (四)镶嵌配件

  已修挖的琴坯须镶嵌硬木配件如护轸、岳山、轸池板、雁足、龙龈、冠角等。配件有承托琴弦和保护琴身的作用,所以选用硬木为材,较佳的硬木有紫檀、红木、花梨木和乌木。

  (五)合琴底面

  斲挖好的面板和底板,可用生漆调和面粉,或以动物胶黏合。

  (六)髹上灰漆

  完成木胎制作,即可用牛角批髹上灰漆。灰漆是由生漆和鹿角灰调成。灰漆干透后成为灰胎,质地坚固,能保护木胎,而厚薄适中的灰胎亦能改善音色。

  (七)打磨灰胎

  打磨须依所髹上鹿角灰目数而选用粗幼不同的砂纸,配以干磨或湿磨。过程中要经常以直尺检查琴面是否平直,直至琴面平整均匀,光洁细腻。

  (八)髹上面漆

  已打磨灰胎的琴坯可髹漆。髹漆可强化灰胎,亦有益于音色及外观。髹漆要薄而均匀,干后须以最幼细水砂纸湿磨至平滑,再重复髹漆,直至琴身光滑亮丽。上漆最后一步是退光,以表现自然光泽。

  (九)张上琴弦

  完成打磨面漆后,可用试音器测试琴音。如有杂音,表示琴面须再修整,或须重新上灰髹漆,及至完成上漆工序,就可张弦调音。上弦方法是用连接琴底轸子的丝绳(绒扣),在岳山上扣紧弦端的蝴蝶结(蝇头),再将琴弦另一端拉过龙龈缠稳在雁足上,然后旋动轸子就可调音。较粗的一至四弦与较幼的五至七弦分为两组,分别缠结在右、左雁足。张弦时先上粗弦,后上幼弦,新的蚕丝弦要多上几次才会稳定。

  制琴师傅本身要懂弹奏,亦要爱琴。现时学制琴者仅为兴趣而学习,很少有人愿全力投身这门技艺,因此传承手造古琴技艺存在困难。

  8、全真道堂科仪音乐

  科仪音乐为传统宗教仪式中采用的音乐,可分为道家和释家两类。道家音乐分为“正一”及“全真”两个传统。演奏音乐的醮师需要在仪式中配合法师的喃唱及合乐演奏。

  醮师的拍和是由古老的大、小调串成,涵盖念白、念经等范围。醮师要配合法师喃唱及合乐演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胡琴、弦索、中鼓、大锣、大鼓和钹等。

  9、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

  麒麟分为头及身体两部分,由两名表演者负责操控,跟随音乐节拍舞动。地方群体以舞麒麟来庆祝节日、神诞、庆典或婚嫁仪式。舞麒麟可分为本地、客家、海陆丰/鹤佬三个不同传统。

  新界的一些客家乡村及群体以舞麒麟来庆祝节日、神诞、庆典或婚嫁仪式。客家人认为舞麒麟可以发挥凝聚力,保家宅平安,有助辟煞,并将麒麟视为客家文化的图腾,象征团结、和谐。客家麒麟有其独特的舞动方式及音乐节奏。

  西贡井栏树保持传统的客家婚嫁仪式,有男家上头、新娘入门和拜祠堂等仪式。沙田石古垄和九肚均为客家乡村,男丁结婚当天会舞麒麟来迎接新娘。

  10、黄大仙信俗

  香港的黄大仙信仰自广东传入,大约100年历史,由于宗教主张普善济世,常赠医施药,与当年疫症流行贫苦者极需赠医施药的环境下催生而成。管理黄大仙祠的啬色园则于1921年创建,当年属竹棚搭建的私人道场。二战时香港沦陷,加速了港人对黄大仙信仰寻求避荫的需求,战后至1956年全面对外开放。黄大仙诞的参与者为啬色园会众及其家属。啬色园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在黄大仙祠举办黄大仙诞,有诵经仪式活动。

  仪式从正午开始,带头的是主科,尾随一众穿上红袍的董事,然后是一众穿蓝袍的会员。在赤松黄仙祠外,会员家属跟随会员跪拜颂经,礼成并所有会员离开后,她们才会进入殿内上香及敬酒。

  主科在门外的香炉上大香、三跪九叩、洗鱼、读琳琅赞、读敕水文,然后主科在场内及门外洒净,用上净天地解秽咒,读祝香咒、请圣赞,主科献过五供、花、果品及酒后,齐唱仙师赞、读赤松黄大仙真经、宝经及宝诰,由主科读意文,读祝寿赞,主科献包、鸡、烧肉及宝帛。殿外工作人员响钟鼓24下,众人唱贺诞赞,每位会员获发一杯酒,向仙师献上,但不会倒到地上,可向身旁会员祝福后喝下。

  主科出门外向离开的会员派发仙师符。在锣鼓声下,众人列队离开。贺诞仪式完成。

  回归二十年来,中央政府、文化部与香港特区政府主管部门畅通沟通渠道,协调工作机制,确保香港参与国家非遗项目申报和保护工作,支持香港开展非遗普查。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的非遗保护工作积极有序地开展着,相关工作在香港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如今,香港非遗保护开启了全新航程,这对于促进香港挖掘文化精髓与历史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完整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