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第二届“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大运河)论坛侧记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薛益泉 徐正浩 廖子宜 温晓丹 创建时间:2017-10-18 10:27:00

原标题:对话传统 聆听新声——第二届“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大运河)论坛侧记

作为第九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届“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大运河)论坛暨“竹韵新声”传统竹制技艺拱墅沙龙日前在杭州举行。30多位非遗保护专家、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竹制品厂商在千年运河畔坐而论道,以“竹”为切入口,探讨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创新设计、传播推介及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摸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意识、思维和能力,提升非遗竹制技艺类项目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水平。

数十位非遗大咖 展开头脑风暴

    中国是竹制品大国,竹制技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此次论坛以“竹”会友,将传统传承与现代设计结合,包括“案例分享:生动实践与新时期的传承转化”“设计转化:再造再生与融入生活日用之器”“学术推广:创新发展与技艺传承能力提升”“传播推广:品牌运营与竹制技艺活态保护”等议题,除知名专家外,来自广东、四川、浙江等地的11家竹工艺衍生品厂商参与研讨。如以浙江乌镇陈庄竹编为基础打造的品牌竹芸工房、以小家具为亮点的橙舍,以及杭州天竺筷、南通五山现代竹艺、安吉竹编、浦江道荣竹编、嵊州竹编等全国较为知名的竹制品厂商共聚一堂,展示作品、交流经验。

    四川江安竹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何素梅、浙江杭州天竺筷厂新生代掌门人王旭琼、橙舍竹制品品牌创始人沧泠和浙江桐乡竹芸工房工艺美术师钱利淮结合自身求艺、创业经历,围绕所在企业竹制品设计研发与转化,就竹制品选材、编制技艺、制品类型、设计研发及继承发展等话题进行阐述,并对我国传统竹制产品的经营现状交流讨论。

    文化部非遗司、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的众多专家学者评价此次论坛“有格调、有干货、有收获”,并认为其有利于增强衍生品从业者的创新意识,拓宽设计开发、品牌宣传思路。

    此外,为让更多的人参与沙龙讨论,主办方利用“互联网+”模式,在沙龙现场设置弹幕,与会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便可用手机参与讨论。

    让传统手工艺 走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保护的真实性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对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创造力、对历史遗存的尊重。希望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中得到更多尊重和认同,发挥它更大的效果,这是传统文化生命力在当代的延续。”文化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非遗让生活更美好”,关注手工艺产品的传承转化、创新发展和活态保护,探求的正是如何让传统手工艺走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手工艺品是有人情味和温度的,那如何在产品构思、转化设计、市场定位、宣传推广中让传统手工制品特有的韵味展现出来,得到社会尊重与认同?

    “十竹九造”创始人杨剑表示,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和生活节奏需要现有非遗作品或衍生品做一些改变,让年轻人喜欢,使传统手工艺可以走进千家万户。

    原本的天竺筷仅是一种普通的筷子,是王连道以60多年的书法和篆刻经验,本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天竺筷传承有了新的生机。王连道的女儿王旭琼则开辟了高端市场并创办企业,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端礼品、个性化定制伴手礼等,赋予天竺筷新的时尚气息。

    浦江道荣竹编掌门人——70岁的叶道荣17岁开始从事竹编,从样品速制到中低档产品,再到高端精品制作,整整走了50多年,还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他手中象征乌镇82座小桥的竹编作品曾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很多作品也已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高端礼品。

    此外,落户杭州拱墅的拾百艺匠人社与2000多位新匠人建立合作,设计出了更符合现代消费审美的非遗衍生品。稀捍行动的“秀他所绣”羌绣拯救计划,将羌绣元素拓展到耳机、化妆品等产品上,十分精美,更好地融入了百姓生活。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多位竹工艺衍生品厂探讨了其设计创新之路后,一些专家也表示担忧。“非遗保护是第一位的,不保护的话就没有了,不传承这些技艺就丢掉了,但不要一创新就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丢掉。”有专家表示。

    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从业者纷纷建言:一是有效传承。除了父子相传、师徒相传模式,可以考虑将技艺传承纳入现代教育中。例如,钱利淮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中小学竹编传承基地,成效较好。二是对师傅的保护、尊重。专家提出,各级政府出台政策保护传承人的地位和权益、明确严格的学徒制,还要鼓励传承人既传艺又传德。三是社会的尊重与认同。要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宣传,鼓励全社会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技艺的崇尚。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赵农结合对我国南北方非遗保护工作差异,提出“群体与个人”的观点,强调保护非遗项目如同保护国宝大熊猫,需要依靠群体力量。

    细化到竹工艺品的设计应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其全和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金江波认为,工艺美术品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竹编制品应向用品化、日常化方向转变,产品研发应注重与当代生活方式结合,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非遗成果。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