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7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九   
非遗在社区——2017-2018重庆传统工艺振兴活动
来源:“中华手工”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8-07-02 10:01:14

过去,我们可能听到“非遗进社区”这样的话语,在2018年6月3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重庆市文化委员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主办,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委员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重报智库、中华手工杂志社、北京服装学院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联合承办了一场“非遗在社区——2017-2018重庆传统工艺振兴活动”

“非遗在社区——2017-2018重庆传统工艺振兴活动”在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举办

一个“在”字的变化,一下子让人感受到非遗与传统工艺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点滴里,非遗实践,也从被动转而成为了主动。

自古以来,荣昌安陶烧制的泡菜坛享誉全国,安陶小镇的游客接待中心便以此为灵感,以鸦屿山为门,用当地的陶土烧制成砖,建出当地依山而建的窑型。

  在距离主城100多公里的荣昌,拥有荣昌安陶、荣昌夏布、荣昌折扇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安陶和夏布为主题的非遗项目,更形成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项目,安陶小镇、夏布小镇、陶宝古街、古驿道、博物馆、民俗酒店等。通过资源整合、转换、研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延伸出了高效的文化产业集群、优质文化产业品牌和优秀的非遗人才打造新模式,让荣昌这张非遗城市名片享誉全国。

来自全国近100位专家学者、领导、传承人、研培学员和手工艺从业者汇聚一堂,通过7场分享、4个环节、3次评议、2场展览、1个主题论坛的多元形式,探讨在工业化社会下,在钢筋水泥城市里,如何让非遗常在社区,传递人情间的温度与温暖,让非遗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钟建波表示,只有将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传统工艺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振兴传统工艺需采取历史的眼光,将手工技艺传承视为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应对自然、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实现与生活融合、适应的过程。这场“对话”活动,起到搭建交流平台、相互砥砺启发、促进交融合作的作用。

南京大学徐艺乙教授说:“非遗在社区是我们工作的基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是民众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的创造活动主要是在社区进行,传承人、研培学员、政府文化部门的主管领导、企业的代表等,都要对之予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统工艺的振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需要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作为荣昌的“代言人”,重庆市荣昌区宣传部部长赵天智从实地调研开始,将荣昌的非遗与地域文化特色一一道来。更以文旅融合,将荣昌定位为“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周末休闲体验游目的地”,按照“游古镇,玩陶艺;织夏布,品文化”的思路,打造成渝经济区“非遗项目体验之城”。

贵州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李安鹏希望重庆与贵州的非遗项目多多交流,促进区域间合作。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王发荣说:“保护传承是根本,创新创造是途径。”他认为非遗研培计划为手艺人提供一次难得学习提升的机会,其意义更在于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促进非遗更好地走入社区,走入生活。他还提出“市场认同感是目标”,表示创作作品一定要有市场认同感,把文化转化为适应时代生活的商品,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将产品进行包装转化。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及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赵罡表示,近年来依托苏州深厚的传统工艺与文化资源,对西部传统工艺产区进行调研,将贵州、重庆、新疆等西部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群、民族工艺企业管理人员,逐步分批次、分类型、分项目,以同⼀区域的同⼀传统⼯艺项⽬进行研修、同一区域的传统工艺综合研修项目、跨区域的同一项目等形式,以整建制的模式汇聚到苏州学习。在研培教育之后,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对学员项⽬实施效果检测、结果跟踪、延续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研培计划,将专业实践实习课堂开到传统⼯艺社区中去,促进研培计划良性发展,让成果更好地促进传统⼯艺发展。

一、展览进行时

二、研讨进行时

  (一)“非遗在社区”的创新与多元发展

蜀绣传承人王晖通过自己的经历解读了创新过程中如何让作品重生的理念与思路。她通过从民间搜集到带有绣片的香囊、抱枕、团扇、杯垫等随处可见之物,从中寻找背后的文化、灵感,在纹样、造型设计、面料、刺绣针法、工艺等方面进行再创作。

从事刺绣十多年的土家刺绣学员马利亚,分享江南春意浓、土家摆手舞、白鸽喜技鸣等绣品。

已40多岁的返乡农民工王光荣没有任何美术基础,从事苗绣经营的他,经过研培学习,从刺绣领域的一张白纸,更好地懂得如何将彭水地区的景点融入到刺绣作品中,并以此扶贫,带动约300人就业。

“小花苗的刺绣、蜡染很美,可惜只在当地发展,我希望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我们的手工艺刺绣、蜡染与旅游结合,与市场接轨,与生活结合。” 这是苗族刺绣学员袁龙艳的心声。

主持人:张诗莲;评议人:陈红雨、刘德奉;

贵州省文化厅非遗处原处长张诗莲女士主持“非遗在社区的多元发展” 环节,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系主任陈红雨博士在评议中表示,学员们通过研培学习建立了正确的认识,不仅意识到现代与传统融合的重要性,还引入了新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特点做了创新。学员在传统工艺概念、意识上的转变,又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创新转变。

重庆市文化研究院院长、重庆非遗中心主任刘德奉说:“研培前后的作品,差别非常明显,但传统工艺传承在路上,还需不断努力,传承要与发展相结合。”他认为根据需要,机械可成为手工艺发展的补充,还要重视时代性与生活使用功能,让传统文化逐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二)振兴传统工艺

何易隆是做蜡染的,通过对蜡染村寨3个月的走访,让他体会到文化保护的不是非遗,而是人心。

田淇在对家乡非遗调研后,结合传统工艺制作出一系列生活用品。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认为做非遗不能只有一腔热血,还要在不断做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各地域的文化差异明显,只有转换创造性思维、增强工艺技术水平,才能做出满足当下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

刘海龙是黔江石鸡坨土陶传承人,研培学习后,他开始尝试制作工艺性更强的茶具、摆件、装饰品等物,一个碗过去卖5元钱,现在好的能卖上百元了。而收入也从曾经的50元/天,一跃在重庆非遗博览会上接了近10万元订单。

主持人:张毅;评议人:文丽君、张压西、王永强;

江南大学张毅教授主持“传统工艺振兴”这一环节, 《中华手工》杂志主编文丽君认为,“传统工艺振兴”,从字面上理解,传统不是现代,需要文化的沉淀;工艺不是设计,需要扎实的技艺。这次研培学员作品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在表现形式、题材等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大众对家居日用市场有需求,只要有好的工艺与市场定位,传统工艺并非有价无市。

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金工系主任、张压西教授说,未来手工艺的传承要靠年轻人,需要更多对自己家乡文化、手工艺有情怀的人。近两年众多非遗培训在模仿和拷贝别人的成功模式,这也造成了严重的培训模式化。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造就了不同的手工艺与方式,学习人家是一种手段,如何做自己才更重要。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王永强评议道,3位代表不同传统工艺生产组织形式的非遗传承人群,在对话交流之外,每一项传统工艺更需要做符合实际的振兴发展方案。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手工艺地域风格是在消减的,所以传统工艺振兴和研培方面在地域的研究和梳理上十分必要。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和实践的能力,在将来会成为手工艺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给青年传承人群提供机会,也是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保证。

(三)“陶作良器”论坛

在多样化发展的当下,

陶作,如何成为良器?

是转变器物的使用方式?

是对泥料与釉料进行改良?

是生活艺术化,还是艺术生活化?

或是坚持如一?

主持人:刘大志;对话嘉宾:孟福伟、钟鸣、袁兴权、周寅初、李兵;

四川美术学院陶艺教授孟福伟,从学院派与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两方面介绍了当代陶艺的现状。

荣昌陶都公司总经理李兵,作为陶艺产业代表,通过安陶小镇、荣昌区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为荣昌陶艺产业培养后续人才,不仅吸引了荣昌区本地青年人才,也吸引了许多外地陶艺学生、爱好者及手艺人前来,为荣昌陶艺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钟鸣荣昌陶作品

高中数学老师出身的荣昌安陶市级传承人钟鸣,看陶的角度也不同。他认为做现代陶艺,应该把荣昌陶的特色体现到设计上。他介绍了荣昌陶在陶土、装饰和刻画上的优势,呼吁更多的专家和有识之士来到这里,根据荣昌陶本身的特色进行创作。

袁兴权陶厂一览

而袁兴权的陶厂是目前荣昌唯一一家全靠传统工艺烧制陶器的企业,因为安陶土质好,制作的坛子品质也好。“统一”集团的老坛酸菜方便面所使用的泡菜坛,便出自他们这里。

周寅初陶艺作品

荣昌礼贤阁周氏陶艺工作室创始人周寅初便是被安陶优良的泥料吸引而来。他是陶都宜兴人,荣昌陶矿很细,来荣昌以后,他在泥料上花了很多工夫,将在800℃-900℃的温度下烧制后的陶矿磨成粉,添加颗粒炼制。他说全国各地的陶矿各有特色,炼制过这么多种泥料,还是钟爱纯正度和包浆都极好的荣昌陶。

主持人:刘大志;评议人:林海、粟周榕、李志伟;

作为陶作良器的学术主持,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刘大志教授自身就从事陶艺研究,对安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林海在评议中提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原始的泥土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不过我们的文化、习俗和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做出的产品才不一样。区域性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差异性滋生出了求同存异的技术上的转变,做陶应在满足地方的生活方式需求的基础上,以拉动和维持地方经济的形态和结构,增进交流,提升艺术方面的品味和内在价值,完善产品结构。

贵州省黔东南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粟周榕感叹,现在非遗的保护已经不单单是文化部门的事了,全社会都在参与。要让非遗永远在社区,首先要让整个社区的人知晓自己土地上优秀的非遗。就像荣昌人熟知荣昌陶的特点和差异。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才可以自觉保护非遗。其次,生产性保护是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市场流通产生经济价值,而更重要的是保存老祖宗技艺的完整性和技艺。这需要社会分工,就像荣昌将文化、高校与社区相结合,专人做专事,好的组合才能让陶艺做得越大,走得越远。   

根据荣昌陶目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上海美术学院李志伟博士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建立关于陶土材料收集整理的材料。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矿土资源,建议建立工作站或实验室做陶土材料分析;二是学习新疆哈密打造“密作”,力求将荣昌陶打造成一个大品牌,如此更利于整体发展。


非遗在社区——2017-2018重庆传统工艺振兴对话活动

指导单位: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主办单位重庆市文化委员会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联合承办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委员会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

重报智库

中华手工杂志社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