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0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二   谷雨 谷雨
设计为非遗传承发展插上翅膀
来源:人民网 作者:郑海鸥 创建时间:2018-09-30 09:15:00

论坛嘉宾合影    

9月23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主论坛“设计的力量——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做了题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的主旨演讲。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设计周组委会秘书长余俊生致辞,日本色彩研究所常务理事、日本色研工业株式会社社长赤木重文,英国特许设计师协会会员、特许董事、董事学会成员Frank David Peters,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工美集团首席设计师申文广等中外设计界专家发表了演讲,国际设计联合会(ico-D)前主席David Grossman,国际设计联合会现任主席Zachary Haris Ong,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宋慰祖,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丹阳,北京设计学会会长许平等与200多名中外嘉宾参加了论坛。

非遗是否必须僵化地保持历史上的呈现一成不变?世界其他国家以及我国非遗传承发展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和实践,生发了怎样的思考?大设计介入非遗领域,又将激发其发挥怎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设计周主论坛,来自全世界的权威专家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讨。

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着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也面临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机遇。”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本质,就是让文化传承更好地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当下,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着急剧变化,非遗是否必须完完整整保持原样、一成不变遗世独立,否则就是对非遗的破坏呢?持这类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对此,国际设计联合会前任主席David Grossman谈道,文化的传承不可割裂过去、现在与将来,“传承是一个不断发展,每天都在日新月异的过程。”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工美集团首席设计师申文广举例说,“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当时时代人的诉求。比如过去的黑釉,直接跟当时的饮茶方式有很大关系,而后来明代的时候逐渐不用煮茶了,而直接泡茶。所以不管是哪种工艺,都和使用环境和生活方式、审美有直接的关系。”

项兆伦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发展的。传统是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既源流分明,又不断融入新的源泉,生出新的生命,彰显出遗产的当代价值。”项兆伦谈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通过生动的实践来体现。这种实践是知识、技艺持有者和相关群体共同参与、密切互动的。不能离开大众实践、离开受众,孤立地就传承说传承。对于需要从事生产的文化传统来说,生产实践本身就是传统,从事生产就是在延续传统。生产、创新和进入市场开展得越好,受众越多,这项遗产的实践就越活跃,遗产本身就越富有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发展的,传统与再创造的密切互动,熔铸了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有继承、有发展、有创造,我们今天才能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项兆伦总结道,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理念确定为:“见人见物见生活”,意在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人民大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和经验的生动过程;强调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只有进入现实生活的传统,才是有活力的传统。

可见,非遗传承发展,必须“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之文化流变,是活态传承而来,当前,需要我们沿着前辈足迹开自己之生面,活态传承下去。而活态传承,必然离不开现代设计的助力。

实践:设计助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余俊生说,当前,世界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是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传承保护强调基本形态、基本功能的延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创新发展则要求深入挖掘文化精神、核心价值,通过科技与文化、传统与时尚、艺术与实用的融合,产生更大的使用价值,让传统生活方式和艺术品在生活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其中,设计是创新的动力,是融合的媒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日本的传统色彩以及未来的色彩设计为切入点,日本色彩研究所常务理事、日本色研工业株式会社社长赤木重文说,“日本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颜色,不仅会尊重文化传统中各个颜色的隐含意味,而且会与物体的质感、素材、材料等进行综合考虑。日本设计师会通过市场调查研究,研究当下和未来的色彩走向,对配色进行收集归类,再将基准值换算到各种各样的色表体系中。”

实际上,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了专项计划,组织大学和职业院校为传承人群开展短期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对造型艺术和相关材料、技术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更好地找到传统与现实融合的切入点。

项兆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门类传统工艺为例,谈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的“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的振兴目标落到实处的着眼点。

“一是进入现代生活、提升大众生活品质;二是促进就业、改善从业人群生活。在具体工作上,我们提出,振兴传统工艺要‘用’字引领,让传统工艺产品不仅有用,还要好用;不仅具有现在的功用,还要开发新的功用。要引入设计的力量,帮助传统工艺产品改进设计,改良制作,提高品质,改善功能,拓展用途,适应市场的多层次需求。”项兆伦说。

项兆伦说,传统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但是,传统工艺的发展振兴,并不排斥工具的改进和现代科技成果的使用。对需要多环节协同完成的传统工艺而言,手工艺人的智慧、经验和精湛手工技艺对生产过程的介入,才是传统工艺的本质所在。“振兴计划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传统工艺的生存状况,带动了脱贫就业,也升华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的认识,有传统的品质生活正在成为新的大众时尚。本次设计周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版块’和‘传统工艺设计奖’,正是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

价值:赢得双效统一、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项兆伦表示,活力再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培育良好民风习俗、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以故宫文创每年10亿元的销售额来讲,对以非遗、文物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意开发,将大设计理念在非遗领域进行普及推广,无疑能在强化文化资源源头供给,培育新兴业态,激发新消费、新兴消费等方面,激发文化产业潜藏着的巨大能量。

“2017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908.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4%。今年一到七月,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5672.3亿元,同比增长15.9%,呈现了很快的发展速度,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余俊生说,“北京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作品代表名录共有11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充分汇聚,让文化产业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努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更多新的文化体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不过仍需注意的是,现代设计的介入、文创产品的开发、非遗的继承创新,都必须避免在资本大潮下、在全球化背景下迷失方向。英国特许设计师协会会员、特许董事、董事学会成员Frank David Peters谈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产品正在走向同质化,曾经蕴含的文化身份、文化传统正在被品牌故事所取代。“这一趋势赋予了设计师以新的使命——不是单纯地追求销售的增长,而要关注如何通过设计带给人们丰富的、综合的文化体验,兼顾传统、未来、用户感受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一种文化体验,这将是设计价值的所在。”Frank David Peters指出,如果要反对工业化带来的同质化,对文化的理解就会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设计还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所以设计师必须要首先有文化意识,尊重本地人,尊重他们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

从全球化的角度,David Grossman以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方面面的全球化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已经进行两百多年,还将继续进行下去,所以哪个国家能引领这一波工业化革命的浪潮,将尤为重要。”

申文广提到,国家外事礼品的设计和制作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展示窗口。实际上,大到国礼,小至精品文创,如果能够兼具时代性、文化性和工艺性,既符合时代和事件的背景,又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器型、纹样来展示中国的待客之道和时代气象,在工艺上做到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现代审美的结合,那就必然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点睛之笔”。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