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寄望手工(艺坛论道·振兴传统工艺)
来源:人民网 作者:吕品田 创建时间:2018-12-14 14:30:00

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是凝结着民族智慧的历史与文化载体,但它也曾在现代化大潮中一度面临各种生存困境。新世纪,诸多传统工艺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一些项目在“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中留住了民族的记忆,一些项目在“生产性保护”中重新走出深闺。面对现代文明的失谐,传统工艺日益展现出其价值与魅力所在: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技艺曾经承载着民众最广泛、最基础的生活与情感,建构着本土文化,实现着人际和谐,支撑着当地经济。

文化不是无根之木,乡土也不是一具空壳。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不仅有自上而下的建构功能,还有自下而上的生发功能。今天,面对现代文明和全球化趋势,如何上下联动,激活蕴含在手工技艺中的生命力,为现代中国提供生活和生产的双重滋养,值得我们深思并为之付出努力。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在“艺坛论道”栏目推出“振兴传统工艺”系列文章,以充分调动学术的力量,在对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探讨中,直面生活生产方式巨变的当下振兴传统工艺的时代难题,为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助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谋篇布局,将“振兴传统工艺”作为今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令人鼓舞。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将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呈现出发展的新格局。

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不再只是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发展动力也不再局限于工业生产力。“振兴传统工艺”的提出,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发展理念的转变。传统工艺的根本底蕴是手工生产力和手工生产方式,振兴传统工艺即是振兴手工艺和手工生产。

振兴手工,对于践行新发展理念,现实意义重大。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形态备受冲击以致日趋“遗产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明倚重工业生产方式,而工业生产方式的破坏性源于其抹杀差异性的特定技术本质。若是工业生产方式“一统天下”,一切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质的传统文化形态,包括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无法继续保持作为其特质的文化差异性。历史表明,传统文化特质的产生、形成和保持都以手工为基础,也都取决于手工生产方式活态流变、生成差异的特定技术本质。今天,要想根本地保护传统文化形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在生产方式这个基础层面着力,振兴作为生产力类型保持的手工。

文化差异性的保持关系着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切实维护,表现为人类文化表达、弘扬和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人类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多种多样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多姿多彩的根源,也是民族文化存续的表征。以工业化为推动力的现代化变革,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却也严重而持续地破坏着人类文化多样性,被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视为生产机制的“脱域”(disembeding),造成现代世界大范围、大纵深的破坏性重构。各种“集约化”追求使传统文化形态按工业化的“合理性”打散重构,被逐利市场的单一取向所剪裁。今天,要想根本地抗拒文化单一化,就必须破除工业迷信和唯经济主义,振兴可以维护并造就差异性的手工。

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过程,是资本主义扩张意志的根本体现。工业技术从现实基础层面促进了切合资本主义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的现代性价值整合,构成了体现和反映资本主义主体性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其崛起,也造成了全球性的自然和社会生态危机。今天,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并特别强调“振兴传统工艺”,为探寻超越现代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思想和路径指引,可促使全社会在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重视手工劳动,以至形成切合中国国情和优势的清晰思路,最终将向善的中国现代化导上工业和手工业并举的发展大道。这条“双轨道路”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以至发达国家。

振兴手工,切合新发展理念, 现实利益巨大。

从创新发展角度看,振兴手工能提供发展新动力,激发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也最适合“互联网+”行动计划(以网络联接星罗棋布、处乡就地的个体作坊包括家庭作坊)的实施;还有利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蕴含丰满价值的手工已具有“新生产力”性质,应树立“手工就是新生产力”的新观念。

从协调发展角度看,手工生产规模小,投资和占用流动资金少、生产管理成本低、无需复杂工具设备和生产组织,适合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所有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也适合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特色小城镇,是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有效方式。传统手工艺形态丰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且具有积极的教化作用,为百姓喜闻乐见,其振兴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发展取向。

从绿色发展角度看,振兴手工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目标。手工是生态技术、人格化技术,有着与生俱来的人性及绿色性质。手工艺品的原材料单位产出经济价值比远高于工业产品,振兴手工适合低碳循环发展、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的绿色经济目标。立足乡土、因材施艺、因地制宜的手工生产,承载着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脉,可充分发挥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其生产方式和形态各具特色,是不必刻意打造、适合文化旅游的人文景观,加上手工艺品具有高文化附加值,因此振兴手工关涉资源的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另外,高度个性化的手工艺可激发消费欲求的审美转移,帮助消解畸形的“炫耀性消费”,从消费端遏制现代生产对自然资源和产品功能的无度开发,以至振兴手工还关涉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的社会风尚建设。

从开放发展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载体和象征的手工艺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高文化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深得世界人民喜爱。手工艺品生产曾为支持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赢依然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通过建设中央网络交换平台而构成“互联网+作坊+物流”综合运作体系,可突破传统手工生产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拘囿,形成开放发展新态势。

再从共享发展角度看,振兴手工关涉脱贫攻坚工程实施及就业创业促进。劳动密集型的手工生产,倚重个人智慧、经验、才情、技能、技巧和工力,不受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局限,也不受集约化组织形式和资金投入的制约,是每个人都能自主的生产力,可接纳最广大的闲散劳动力,提供无限的就业机会。这一切有利于精准扶贫脱贫,可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切实的生计渠道,有助于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手工生产从来都是“在家干活”,这吻合信息社会“在家办公”的理想,振兴手工可安民于本土,兼顾农工,稳定边疆,化解“民工潮”“空巢化”等问题。同时,无论在城市、在乡村,振兴手工都能促进灵活就业,形成新就业形态,支持青年尤其是就业困难者就业、创业。另外,还很重要的是,手工劳作集组织规划、设计构思和生产制作诸多实践环节于劳作者一身,这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格养成。随着休闲时光日益增多,业余手工艺制作可帮助人们创造性地充实闲暇的“虚空”,让生活充满意义。

总之,振兴手工,走工业和手工业并举之路,有着关系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诸多重大意义和巨大利益。工业造就物利,但不能充分解决民生问题。如今,有了发达工业的强大支持,手工已然升华。它直指民生,是自主于民众的生计之道,更是维护其人性生活和完整人格的生产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