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天津大学面塑技艺、木雕技艺培训班结业作品展举办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作者:冯丹琳 常国毅 创建时间:2019-08-15 09:34:00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天津大学面塑制作技艺、木雕技艺培训班结业作品展”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图书馆展出。外展厅以木雕作品为主,内展厅则全部陈列面塑和面花作品。木雕的质朴配以面塑的鲜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民间技艺的精湛。

此次展出的面塑作品和木雕作品,全部由本次培训班学员创作。面塑班陈列的作品有山东经典的花馍“大圣虫”,有讲述民间传说的“钟馗嫁妹”,有独具新疆地域风情的“馕香”,也有体现时代风貌的“千里扶贫·致富奔小康”;木雕班的作品同样构思巧妙,有精巧美观的鲁班枕“和谐”,有憨态可掬的“小碗粥”,有寓意吉祥的“喜上眉梢”,也有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

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是在中国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中国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艺术流行在我国黄河内外、大江上下的很多地方,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塑的品种丰富多彩。“礼从宜、事从俗”,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面塑的发展,面塑也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比如婚礼上送龙凤、鸳鸯、石榴形状的“喜饽饽”,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孩子满月,外婆家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麒麟送子”,祈求“圆满”。下面就一起领略这些指尖上的面花:

富贵有余

鲤鱼代表了最美、最吉祥的鱼,如有“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富贵有余”之说。因此,逢年过节、盖房上梁、结婚和乔迁等都需要制作鲤鱼。

馕香

“馕”代表新疆特色美食,把“馕”这条线索通过艺术构思和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从而创作出的一件作品。

武财神·关帝

以面粉、糯米粉、颜料、防腐剂等为制作材料,武财神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武神和财神,形象威武、义薄云天。寓意防奸诈小人,保平安,财运双收。

大圣虫

圣虫是山东省最大的吉祥物,每逢喜事都离不开"大圣虫"一一结婚、开业、迁新居、建房上梁、海上民渔民正月十五敬海神,做大船上梁,大庙会祭奠等等。古人的习俗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做大圣虫放到供桌上敬祖先,寓意步步高升、招财进宝,钱财、粮食用之不尽,还做上很多小圣虫,从大到小嘴里都含上铜钱,象征一年当中多进财宝。

鹦戏

选择津派面塑擅长的仕女题材来展现古人日常生活片段。作品材质性能优异,能够将古代纱丝效果完美展现,将人物飘飞衣裙表现出动态的意境,使作品展现出薄衣轻纱、发细如丝、衣袂飘洒灵动、温润的皮肤秀美如生的效果。色彩由内而外逐层润染,圆润饱满、历经沉降而质朴自然,达到以色衬形、情由景生的意境,传达出制作者内心情致和特有意蕴。

千里扶贫,致富奔小康

作品以面塑的形式表现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天津市静海区与镇原县在消费扶贫、劳务协作培训、产业合作和人才支援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利用优势资源相互支持形成了人才互动、资源互通、信息互享、能力互促的工作格局,帮扶干部深入农民家中,悉心了解一家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研究商讨具体帮扶措施,鼓励他们坚定脱贫信心,深入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命树

黄土地上的生命之树。树上有十二生肖和与当地俗语有关带有吉祥寓意的的挂饰,如“蛇盘兔,代代富”“兔子卧莲花,代代享荣华”“猴骑羊,辈辈强”等,还有公鸡站在鸡冠花上,寓意“冠(官)上加冠(官)”,蝙蝠和铜钱寓意“蝠(福)在眼前(钱)”等。作品利用谐音表达黄土地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喜花馍

两个花馍在制作中,一个里面包钱,一个里面包核桃,象征生活和和美美,财源滚滚。花馍的组装有美好、吉样的寓意,不论是花朵还是吉祥物等都是双数,花苞也是双数的,祝福新人能成双成对。玫瑰、鸳鸯表示对感情的专一,牡丹、蝴蝶代表美丽,龙娃、凤娃象征婚后生儿成龙,生女成凤。玫瑰、牡丹等花还要做上根、茎、叶,象征一家老少和美团圆。

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木头原本是有生命的物体,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了它们那种特别温和与美丽,以及纯朴的品质,我们的先祖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木雕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木雕分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两大类。其中工艺木雕又可分为观赏性和实用性两种,通常作为建筑或家具上的装饰艺术,木雕雕刻的内容常选取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主题,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下面一起走进木雕艺术的殿堂,领略刀刃下的绝学:

鹰击长空

选用香樟木制作。鹰寓意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力量、勇敢、坚强、自由、向前的精神。一双睿智的双眼有意的表现着鹰击长空志在千里。创作手法采取城市雕塑风格,底座半腐的木头自然实在脱落的墙砖体现着岁月痕迹。

心心相印

选用椴木制作,雕刻技法有浮雕、镂空雕等。鸳鸯荷花,来自于民俗中的婚庆文化,象征着唯美的爱情故事,鸳鸯鸟在民间被誉为爱情鸟,它们永远是成双入对的出现在有荷花的水面上。相依相随,如果雄的死掉了,雌的会不食任何食物直到命终。突显了相儒以沬、不离不弃是和谐社会的赞歌。

心想事成

选用黄杨木制作。弥勒是佛教中的一尊菩萨,是未来释迦摩尼的接班人,代表人们对未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孕育出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民俗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由于人们习惯把对美好生活寄托在承载信仰的器物上,所以代表积极乐观和心想事成的弥勒是最为人们推崇的。

自在观音

选用黄杨木制作。自在观音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规,右腿曲蹲,重心落在左胯,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姿态出色地突现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

一鸣惊人

选用黄杨木制作,寓意“一鸣惊人”。青蛙,象征吉祥,它是美丽、善良,和浪漫的化身,吉祥物中文名“祈福蛙”谐音是“七只福蛙”的意思。祈福蛙外形相同,颜色和表情不同。特点是鼓鼓的腮帮子,寓意福气满满,荷包满满,祈福蛙的脑袋的形状是比V“胜利”的手势。

竹韵

选用黄杨木制作。采用吉祥之意、夸张、拟人的手法。寓意:如竹子节节高、竹报平安、蜗牛的努力精神。虽然它爬行很慢但绝对不会放弃,蜗牛背负着重壳前行,也寓意着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设计一对蜗牛也预示着好事成双成对。甲壳虫有富甲一方等吉祥之意。

田园情趣

选用红花梨制作。取自传统木雕题材《福禄》和《子孙万代》的双重寓意。这也正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幸福、富裕、子子孙孙代代传。创作灵感源于田园生活,田间地头时常会听到小昆虫的低鸣声,如蝈蝈躲在葫芦架上的那一刻,小心翼翼地清唱,声音由低沉到高亢。这正是葫芦架与蝈蝈的完美结合!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40位面塑艺人和40位木雕艺人达到了此次培训的目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学员们齐聚一堂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非遗研培为民间艺人搭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共享的交流平台,让他们不仅可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概念与非遗保护政策,还让他们认识到所从事的传统手工艺真正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回到家乡后继续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处理好所从事的传统手工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展览时间:

2019年8月10日至10月10日

展览地点: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图书馆

※特别提示: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在8月底前前往免费参观。暑假期间,图书馆开馆时间为:每周一到周五上午8:30到11:30。

结业典礼

8月11日上午,由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天津大学面塑制作技艺与木雕技艺研培班”结业典礼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国际教育学院留园二层多功能厅举行。

马知遥教授主持结业仪式

出席此次结业仪式的嘉宾有:天津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俊艳、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玉坤、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金旋、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林卫峰、天津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孟少卿及研培班各位专业教师,以及40位面塑制作技艺传承人、40位木雕技艺传承人和媒体朋友们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结业仪式由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马知遥教授主持。

张俊艳处长讲话

首先,张俊艳处长代表天津大学对面塑制作技艺和木雕技艺研培班的圆满举办表示祝贺,也对此次活动的结业展览充满期待。张处长强调,面塑制作技艺和木雕技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张俊艳处长希望此次研培活动对学员们改进自身技艺,加深专业理论认识有所帮助,同时也对学员们将此次研培成果广泛传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寄予了深切希望。

来自面塑制作技艺研培班的杨梅和木雕技艺研培班的曾圣伟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发言。杨梅分享了一个月来学员们共同生活和学习期间发生的故事,同学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仅技艺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作为诗人的曾圣伟即兴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情感,曾老师说:“每一个手工艺人都像是一个孤独的行者,走在一条荒凉的路上。从今天开始,每个老师和同学都成了家人,建立起真诚的友谊,我们因此变得不再孤独。”

此外,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孙雪堂、韩松以及独具匠心奖获得者乔一兵也上台讲述了自己与天大非遗研培班的故事。其中,来自山东的孙雪堂老师已经74岁,属破格录取学员,她朴实的发言让每一位在场的嘉宾动容。

志愿者管理团队代表是来自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生王刚和常国毅,二人分别担任面塑制作技艺和木雕技艺研培班班主任。王刚从自身出发,谈到通过此次研培活动,切实看到了传承人群的生存现状,加深了对非遗保护事业的理解,为能够认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并与之同吃同住建立深厚的感情而感到幸福。常国毅认为此次研培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对学员们来说是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对于志愿者团队同样是学习、补短的过程,自己也会铭记这一次难忘的经历。最后,来自天津大学王学仲研究所的刘珺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对学员们扎实的技艺和勤恳好学的态度表示了肯定,也对学员们未来的发展表达了衷心的祝福。

此次研培班共评选出优秀学员16名,技艺精湛奖、卓越创意奖、独具匠心奖及特殊贡献奖18名,由出席此次结业仪式的各位嘉宾为学员们颁发荣誉证书和结业证书。结业典礼结束后,各位老师前往天津大学老校区图书馆一楼大厅参观“天津大学面塑制作技艺、木雕技艺培训班结业作品展”。(图片:天津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非遗研培团队)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