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8   星期四   农历二月十九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及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培训会议”会议纪实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 创建时间: 2016.05.01 15:08:00

2016年4月27日至28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及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培训会议在昆明举行,文化部领导以及来自全国57所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项目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16年4月27日-28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下文简称“研培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及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培训会议(下文简称“高校负责人培训会议”)在昆明举行,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干部及来自全国57所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项目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7日上午会议开始,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处长郝永安主持了开幕式,云南省文化厅厅长杨德聪、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潘红出席了开幕式。随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新疆大学和云南艺术学院的项目负责人分别在会议上做了研培经验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非遗培训专题交流展览。次日,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做了题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专题讲座,非遗司管理处副处长张晓莉、管理处干部岳青就研培相关问题进行了答疑交流,为期两天的高校研培会议使研培高校明确了培训宗旨,为研培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及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培训会议”开幕式现场。 

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处长郝永安主持了开幕式。 

会议第一天:四所高校的研培经验分享 

中央美院:在大学与社区之间建立非遗传承的互动模式

作为率先开始进行研培计划的试点高校,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就研培计划的理念宗旨和中央美院的教学方法做了总结。中央美院以知情、知艺、知辩(简称“三知”)为培训原则,即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辩。在此基础上强调大学与社区间的互动。中央美院通过传统文化认知讲座、家乡的非遗等课程内容,让传承人意识到地域性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并给予传承人群充分文化尊重和文化自信,让传承人作为文化的“知情者”和“持有者”回到所在社区,促进地域性非遗的活态文化传承。同时,中央美院坚持以社区的社会发展需求为主体,鼓励发挥传承人的个体才能和潜能,为社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就研培计划的理念宗旨和中央美院的教学方法发言。

“三知”不仅是研培高校对传承人群提出的学习要求,也是在面对非遗现状和研培计划时对57所高校提出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校文化遗产学科的教育滞后使高校专业与非遗项目无法匹配,高校对来自基层的非遗传人状态和活态文化不甚了解,学院知识体系难以与来自民间的本原文化相融合,这为高校在探索非遗与高校知识的交融时提出了更高的思考和要求。中央美院的研培计划建立在多年田野调查与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研培中以非遗培训进社区、课堂上的田野、非遗传人进校园等配套活动,使研培成为高校认识社区、促进非遗学科发展的自我开拓过程,因此,研培计划是高校与社区教学相长、互惠共生的发展过程。 

最后,乔教授提出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尊重多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坚守各民族的文化底线,培训课程设置要考虑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独特性,利用非遗本身的文化价值,激活社区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另外,在面对传承人年轻化、学历化、城市城镇化、互联网化、功利商业化和传承方式物流化的现状中,研培计划“不仅要出人数,更要出人才”。 

清华大学:研培是对民族工艺文脉的延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李迎军对清华大学开展的两期高级研修班进行了教学模式总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具有民族工艺美术创造的教学传统,张仃、张光宇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以“为人民的衣食住行服务”为宗旨,在艺术设计中充分发挥了民族艺术特色,创造了《大公鸡》、《大闹天宫》等一批经典的艺术作品。清华大学在研培中延续了中央工艺美院文脉,在工艺美术史论、工艺美术、染织服装等传统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现传统技艺有价值的内核,以传统文化为本位,以非遗传承人群为主体,重新认识传统价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李迎军对清华大学开展的两期高级研修班进行了教学模式总结。

清华大学整合顶尖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开放的学习平台,为传承人提供综合的学习资源,开设造型训练、人文视野、创意思维、创作实践、交流研讨五个模块的课程提升传承人群综合素质,增强传承人的自主研发的能力。清华大学在传承人作品研发过程中发挥工艺美术专业优势,在保留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非遗如何进入大众生活”的问题。

清华大学的研培成果展展出了41位研培学员的140套作品,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和反响。展览是对研培计划的阶段性思考,传达出41个传承人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潜能。展览学术论坛有两个议题,一是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互联网,二是工匠精神如何助推产业升级。与非遗相关的专家学者、企业和文化机构代表、“传二代”及培训学员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为振兴传统工艺、复兴传统文化探索新路径。

新疆大学:花毡技艺的“跨民族传承”研培经验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影视与艺术系系主任王敏以“花毡技艺传承人群首期培训班”为个案介绍了新疆大学的研培经验。花毡技艺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地区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唐代诗人李端在《胡腾儿》一诗中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的句子。新疆大学在培训时充分考虑到边疆地区的特殊性,首先对花毡技艺的民族民俗文化做了一定理论研究准备,研培过程中注意跨民族传承的伦理规则,并给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人以人文关怀。新疆大学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通过研培为各民族传承人搭建交流平台的做法是民族地区在实施研培计划时应格外注意的问题。面对技艺掌握水平参差不一的少数民族传承人群,新疆大学通过技艺水平摸底调查,对学员进行分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实践和体验与展览三个模块,根据传承人的接受水平制定课程内容。

新疆大学在研培过程中帮助传人将花毡制作成鼠标垫、手提包、文具等衍生品,不仅通过校园“毡模”对作品进行推介,还对学员作品进行市场模拟订单测试,让作品直面社会和市场,让非遗“活”起来。“活”首先是让非遗在传承人的手中、心里“活起来”,通过讲座、考察、交流、实践使非遗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好地与时代衔接;其次,通过研培要让衍生品“活起来”,让传统的花毡制作技艺转换成不同类型的生活用品,让非遗能够面向社会、走进市场,使传人的技艺能够成为地方名片,带着民族特色走入民族生活。

新疆大学注重宣传和信息传播,最大程度地发挥媒体力量,通过报纸、电视台、微信等平台对研培课程做了跟踪系列报道。报道不仅是对高校研培教学的自我监督过程,也是为传承人树立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过程。 

云南艺术学院:立足多民族特色,建立传承人与高校的双向互动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院长首先介绍了大学生设计教学与研培计划之间的关系。陈院长认为高校在研培中要摆正位置,并在培训中建立传承人与高校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高校在接纳研培前要对非遗项目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以此增加高校价值判断力,这对构建教学团队尤为重要。同时,高校对传统文化生活形态的认知也是高校向民间艺人学习、惠及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育的过程。云南艺术学院依靠少数民族丰富资源,将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引入教学,选择与学院专业相关的非遗项目进入艺术实验室,并定期邀请传承人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指导大学生专业技艺,这些进入实验室的传承人同时也是参与研培计划的学员,如邀请剑川木雕传承人进入木雕实验室,邀请苗族扎染传承人进入染织实验室,邀请乌铜走银传承人进入珠宝首饰实验室。云南艺术学院持续多年开展“校地合作”,即毕业生每年选取一个地区进行调研,选择地方民族艺术与专业方向的结合点完成毕业创作。云南艺术学院的教学方式在学院与传承人之间建立了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促进传统文脉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带动了民族文化与设计创意的融合。

陈院长就少数民族地区的研培计划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西南山地少数民族单量少、位置分散、影响力弱、产业化程度较低、技艺持有者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研培教学要根据地方情况因材施教。第二,对于传统技艺的振兴不仅要关注工艺本身,还要让传统工艺回归到生活形态中,与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建设联动发挥作用。

云南艺术学院学生为与会人员展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会议第二天:明确研培计划细节,保证研培顺利开展

上午,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为研培项目负责人做了题为《我国非遗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讲座。讲座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司长介绍了我国十大非遗类型的特征,强调要注意本民族群体对非遗项目在活态生活原境中的理解。第二部分“十余年的主要工作”,马司长通过几组数据对文化部十余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相关工作向大家作了概述。第三部分“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现在全社会在解决非遗保护问题时普遍遇到的难点,如传承人群新老交替、传承方式发生改变、非遗与生产协调困难等。马司长在第四部分“非遗保护的对策与思考”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全球化背景中,以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前提,从非遗的特点和规律、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阶段和非遗保护的基本意识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非遗保护对策。最后,马司长向研培计划项目负责人再次强调了研培的目的、目标、特点和工作原则,为各高校指明了工作方向。下午,非遗司管理处副处长张晓莉、管理处干部岳青对研培高校提出的方案操作、课程安排、资金拨付、学员招生等问题进行了答疑交流。

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司长为研培项目负责人做了题为《我国非遗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讲座。

非遗司管理处副处长张晓莉、管理处干部岳青就研培相关问题进行了答疑交流。

此次高校负责人培训会议使各高校进一步明确了研培计划的实施目标和操作细节,代表高校的研培模式、教学方法为57所研培计划参与高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文化部对此次培训计划予以高度重视,接下来将与多部门全力配合,以保证研培计划的顺利开展。参与高校对文化部研培计划的实施表示赞同,对关注传统文化、“让非遗走进生活”表现出极大热情。但是,高校面对研培计划缺乏实施经验,面对多民族的非遗类型基础理论研究不足,这也是高校在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项目负责人及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合影。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