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7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九   
上医治未病——湖北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抗疫实践与保护传承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周奇 创建时间:2020-06-10 15:19:00

编者按: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重点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宣传传播等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为响应这一主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聚焦相关非遗门类,推出系列原创报道,通过整理非遗数据、普及项目知识、推介学术读物,展现传统体育、传统医药、餐饮类非遗项目对中国人健康身心的塑造及其历史与当代价值。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当下,让我们一起,关注中国人有关自然、生命、健康与生活的智慧和实践。

江西省樟树市中医院药师在配置中药颗粒(摄影:周亮)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疫情的亲历者,无人可置身事外。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全国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实践群体和保护单位纷纷尽其所能,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在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湖北省的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在国家疫情防控的总体工作部署下,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优势,或直奔抗疫一线,或提供各类保障,为群众防病、治病、康复做出积极贡献。除了参与抗疫,这些传统医药类项目的保护、传承情况如何,未来对投身“健康中国”建设有着怎样的规划,如何更加深刻地审视传统医药的作用与价值,本篇,我们将通过对调研采访内容的整理,对此进行勾勒。

1积极作为,服务防控:湖北传统医药项目抗疫实践

湖北省武汉市是此次国内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地区,武汉市内的一些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保护单位在疫情之下主动作为,积极服务治疗防控,缓解当地疫情压力。

疫情期间制作、使用的中药:清肺排毒汤(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保护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作为武汉市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自疫情初期即加班加点全力炮制生产新冠肺炎预防汤剂供医护和市民使用。同时,传承人团队组成科研攻关突击队,挖掘传统制药古方,高效率完成了感冒退热方、宣清和化方两个品种备案材料的整理与送审,2020年2月18日率先获得湖北省药监局备案制剂文号,成为湖北省首个获批的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品种。

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义生的团队正在生产车间制药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保护单位健民集团叶开泰国医堂受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委托,全力生产抗疫中药汤剂“肺炎1号”,捐赠给全省8个城市的医疗机构、方舱医院和集中隔离点。采取古法煎制湖北省治疗方案推荐的“肺炎2号”,采用道地药材研制开发防感香囊及辟瘟香囊,以不同方式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群或机构。同时,叶开泰国医堂在春节前后疫情防控最困难的时间仍然维持正常营业,保障市民用药,并通过线上公益义诊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免费问诊。

叶开泰国医堂在疫情期间正常营业,为武汉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保护单位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相关医院、大药房、物流公司始终保持运行,为武汉市民提供购药、就医服务,协调各方力量将急需的医用物资调运到武汉。武汉马应龙中西医结合肛肠医院响应政府号召,成为患者收治隔离点。

马应龙大药房疫情期间坚持营业(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湖北省内其他地市的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也秉持祖国传统医学济世救人的理念,以不同方式助力疫情防控。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根据咸宁麻塘风湿病医院和镇氏家传预防流感病毒的方案,结合当地人生活习惯、时令与疫情特点,拟定提高自身体质与抵抗力的“镇氏流感饮”处方,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医院每天向公众和有需要人士免费提供该汤剂,还连夜完成病区改造,强化防护培训,调配人员、车辆、物资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和疾病治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艾灸(蕲春艾灸疗法)根据此次疫情特点,挖掘、整理出蕲艾熏灸、蕲艾蒸汽灸、蕲艾内灸等特色艾灸(蕲春艾灸疗法)用于疫情防控,项目临床传承示范基地——蕲春县李时珍中医院作为蕲春县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专门开设一个以蕲春艾灸疗法为主的中医特色病区,相关疗法在黄冈其他定点医院也得到了推广应用。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牛皮癣诊疗法)充分发挥自身皮肤病诊疗优势,针对宜昌市一线医护、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和群众对外用消杀用品需求大,及工作中存在一定皮肤损伤的情况,在捐赠酒精、消毒液的同时,还配制中药抑菌康肤喷剂供各方使用。

2统筹兼顾,各展其长:湖北传统医药项目的保护传承

对于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湖北省近年来在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下,结合本省实际和项目特点开展了多方面的保护措施。

在记录建档方面,积极促进各项目搜集整理口头资料、文献史籍和实物资料,挖掘项目核心内涵和技艺,总结诊疗经验,规范、系统地建档立卡和进行数字化资料保存。

在保护传承方面,指导相关项目建设非遗传承基地,鼓励创新传承发展模式,以“公司+保护单位”的形式加强对传统医药类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以医疗传习所和大师技艺工作室为依托,完善传统医药类传承人才梯队建设。

在传播弘扬方面,指导非遗馆、文化街区等宣传展示基地建设,组织相关项目参与全国非遗宣传展演展示活动,广泛开展传统医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鼓励为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群众提供线上线下义诊服务,大力提升传统医药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具体到各个项目,近年来,相关项目保护单位除了从医药专业角度积极开展技艺实践、培养后继人才外,也更加重视从文化角度审视、解读项目的核心内涵、功能价值、形成原因、存续情况和未来道路。此次疫情中,他们更加认识到传统医药对于现代生活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也意识到自身作为传统医药的直接守护者所应承担的责任。

如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依托自身医疗机构优势,将中医治疗、中药炮制、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工作有机结合。近年来先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院内挂牌成立了药学基地、炮制中心、全国中医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食品药品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等各类平台,并借助这些平台广泛开展相关工作。该项目保护单位不仅从中巩固、强化了所持有的中药炮制技艺,也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部分药方、药物、疗法在此次疫情中得以充分运用,成为武汉市中医抗疫主战场。

自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该项目保护单位在中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弘扬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开展项目资料、文物的收集整理,寻访叶氏后人、老药工、老药店。同时,积极建设叶开泰中医药文化街区,将国医馆、历史文化博物馆、传承基地与制药、研发中心等有机结合,为项目的传承发展、人才培养、宣传弘扬提供更大平台。

3上医治未病:中医药疾病防治和非遗保护传承的共同理念与追求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即治理、管理,“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医主要思想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将疾病扼杀在未发生之时,被视为上策。“治未病”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的鲜明特色和先进之处,与中医整体、辩证施治的理念相辅相成,这一思想在当今,尤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愈发彰显其价值。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江夏方舱医院是武汉首个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摄影:程敏)

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贡献和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改善疾病初期症状;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变;通过中西医结合缩短病程,提高救治质量;帮助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在改善疾病初期症状方面,对于密切接触者,通过中医药“治未病”来预防,运用中医药调节机体状态,提高整体免疫力,抵御病毒、阻断病情发展,可以减少发病或者实现不发病。帮助患者康复方面,在患者恢复期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可更好改善肺功能,避免引起或改善后遗症。一些益气健脾、益气养阴、化痰通络的药物和针刺、艾灸(蕲春艾灸疗法)、八段锦、穴位贴敷、隔物灸、热敏灸、拔罐等非药物的中医特色疗法,在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加快康复方面也有明显效果。[1]

从数据上看,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比91.5%;其中,湖北省超过6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比90.6%。根据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2]。传统医学理念的先进性、中药的不可替代性、传统诊疗方法的科学性和临床疗效有目共睹。

传统医药之所以能在我国历次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背后是先人经数千年探索出的关于生命、健康与疾病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以疫病防治为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等众多古代典籍,形成了较完善的疫病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在疫病防治学方面,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中医还创造了疫病预防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形成了系统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3]

谈到中医药的价值和未来的传承发展,疫情中奋战在一线的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义生很是感慨,“新中国刚刚建立之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医疗条件困难,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依然靠着‘一根针一把草’,解决了大量民众的医疗卫生需求。这次疫情之后,我们可以在医疗卫生改革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而且中医药讲究‘治未病’,注重人的整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发病,从而降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医疗支出。宏观上看,中医药在这方面能够做出更大贡献。”尽管他认为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尤其是中药炮制类项目工作辛苦、生存压力大,还面临后继人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但他认为中药炮制是传统医学的核心技艺之一,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和技艺,不可替代,他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2020年4月22日,中国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与马各地中医药界人士视频连线(摄影:朱炜)

传统医药在当今的发展,包含如何与现代医学体系有效融合、如何培养传统医药后继人才等众多课题。从非遗保护角度,传统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员,我们应当为其传承发展营造更优环境,尤其是做好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工作,使全社会在广泛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认同传统医药的历史与当代价值,建立对传统医药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保护工作正是促进传统医药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助力文化与医疗卫生事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实际上,非遗保护做的也是“治未病”的工作,即全力确保非遗的存续力,提高可见度,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与整体生态,将珍贵遗产面临危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传统医药以“治未病”的理念拯救生命,非遗保护则以“治未病”的理念增强遗产传承与实践活力。

在湖北和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是非遗保护工作,经此一“疫”,都将被重新审视并产生新的发展机遇。而“治未病”的理念,也将作为传统医药疾病防治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使命与追求,融入“健康中国”和文化强国的建设之中。

注释:[1][2][3] 李晓红:《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20年5月14日9版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