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3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六   
中国戏曲七十年的成就与经验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馗 创建时间: 2019.11.15 09:55:00

新中国七十年的戏曲成就突出地体现在对于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持续继承与拓展,这也让戏曲成为当之不愧的当代民族艺术的高峰。以“三并举”为主的多元化创作导向,推动了戏曲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七十年的戏曲发展史实际就是戏曲稳定的传承史、创造史。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1956年昆剧《十五贯》的整理改编。被美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革命性成就,通过一部戏从作品整理到舞台传演,为戏曲如何复活、戏曲如何精彩,成功地提供了最好的艺术范例。

昆曲《十五贯》剧照资料图片

1956年4月,浙江昆苏剧团(原国风昆苏剧团)整理了传统昆曲《双熊梦》,排出新编剧目《十五贯》,由班主朱国梁、昆曲艺人周传瑛、王传淞率领,首次进京演出。从4月初到5月底,共演出47场,观众达7万余人,在中宣部与文化部的大力推动下,北京城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毛泽东主席两次观看该剧,周总理更是称赞该剧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人民日报》在5月18日还专门以“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为话题,发表专题社论,让昆曲“咸鱼翻身”,打开了昆曲作为经典表演艺术的全新局面。

以《十五贯》的整理创编作为标志,昆曲重新恢复艺术元气。而在近半个世纪以后,昆曲艺术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七十年里昆曲的两次文化彰显,为中国戏曲其他剧种的发展做了示范,带动了诸多剧种对剧种遗产的保护和再创造,激活了对戏曲优秀传统的文化自信。今天各剧种大量的经典保留剧目,基本上都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实现了艺术提升。在整理遗产的工作中,田汉创作《白蛇传》、陈仁鉴创作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昆曲保持《牡丹亭》《长生殿》等古典经典的多元版本,都堪称当代戏曲创作的重要代表,与当代诸多剧种进行的整理改编作品,共同昭示着戏曲在实现传统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多元路径。

京剧《白蛇传》国家京剧院

昆曲《牡丹亭》(青春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新编历史剧是在传统戏基础上出现的新的题材类别,从五十年代以来,历史剧的总体创作即如张庚用“新编古代戏”概念,来延展这一艺术类别的内涵,以新编古装戏作为主要的舞台呈现。

在新编历史剧的诸多优秀力作中,京剧《曹操与杨修》以深刻的人文反思,展示政治型人格与知识型人格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政治悲剧、性格悲剧和生命悲剧。

京剧《曹操与杨修》上海京剧院

《曹操与杨修》是上海京剧院1988年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目,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的两种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及悲剧的根源。首演“搭档”是尚长荣和言兴朋 。本剧开启了“性格京剧”、“意念京剧”先河,也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 。

该剧作为一部深度挖掘人性底色和文化底蕴的历史剧,显示了历史剧在呈现现代艺术追求方面的艺术成就,也引出了以“尚长荣三部曲”、“陈少云三部曲”为代表的大批历史剧精品,将京剧现代化的进程做了深度推进。

大量的历史剧作家们,共同用纵横于历史与文学的独特创作,用梨园戏《节妇吟》《董生与李氏》、黄梅戏《徽州女人》、豫剧《程婴救孤》、晋剧《傅山进京》等等更多的新编古装戏曲,为中国戏曲增加了现代理性,让古老的戏曲获得了当代的活力。

梨园戏《节妇吟》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

黄梅戏《徽州女人》安徽省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

晋剧《傅山进京》山西省太原实验晋剧院青年团

在七十年的戏曲舞台上,现代戏最能突出展现戏曲创造性成就。在众多优秀现代戏作品中,豫剧《朝阳沟》盛演一个甲子,用几代艺术家的相续传承,展现了北方农民昂扬奋进的生命精神。耳熟能详的艺术唱段与表演场面,记录了时代风貌,也用成熟的艺术方式张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理想,由此奠定了豫剧现代戏的创作风格。

豫剧《朝阳沟》河南豫剧院

这样优秀的创作传统也激发了豫剧现代戏实现风格的多元化,《焦裕禄》《风雨故园》等优秀力作在题材上的拓展,与川剧《金子》、湖南花鼓戏《老表轶事》、蒲剧《土炕上的女人》、楚剧《大别山人》等优秀力作,成为现代戏多元化创作路径的重要显示。

豫剧《焦裕禄》河南豫剧院

川剧《金子》重庆市川剧院

同时,现代题材让那些生活质感鲜明的地方剧种,逐渐地拓展出较为成熟的艺术体系,评剧、吕剧、沪剧、河南曲剧、北京曲剧、淮剧、花鼓戏、眉户戏、滑稽戏、采茶戏、花灯戏等等,通过现代戏的创作,不断地凝练其艺术手法,推动了剧种表演体系的创造。

与此同时,具有精严艺术表演法则的京剧同样创造了优秀的艺术佳绩。在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展演的《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黛诺》《节振国》《红嫂》等作品,以及精磨而成的京剧样板戏,虽然附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在艺术上形成了现代革命题材独具个性的表达范式。

京剧《红灯记》剧照资料图片


京剧《红嫂》剧照资料图片

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的一次京剧现代戏汇演。会议于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在北京举行。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剧团、2000多人参加,演出了35个剧目。会演分六轮同时在人民剧场、民族文化宫、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天桥剧场、二七剧场进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于1964年7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会演的全体人员。

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会刊

这也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京剧通过《骆驼祥子》《华子良》《青衣》《西安事变》等优秀作品的相继创作,以及中国戏曲诸多剧种通过丰富多彩的现代戏创造予以突破的艺术高度。

京剧《骆驼祥子》江苏省京剧院

“现实题材创作”成为新世纪以来被格外突出的题材内容。以描写当下生活的现实题材,一直存在于现代戏发展历史中,用充满生活质感的艺术表达,紧密回应时代话题和社会问题,激发观众的理性探讨。例如,陕西戏曲创作中的“陈彦三部曲”,聚焦现实生活的多元人生,展现生活况味里的生活理想,紧密回应着中国社会急速变迁中的现代理性。

陕西戏曲创作中的“陈彦三部曲”又叫“西京三部曲”是指剧作家陈彦的三部以故都长安为背景创作,展示不同社会层面人物精神情感世界的三部戏曲现代戏。它们分别是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和《西京故事》。应该说,这三部剧作也成为中国现代戏创作中阶段性成就的优秀代表。

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近年来推动的现实题材创作,更多聚焦于新中国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生活。淮剧《小镇》成功化用马克•吐温的小说故事,通过主人公在行动中被激发出来的道德自控,来张扬积极的道德建设与人性修缮。这种诉诸于内心世界变化的成功创作,给现实题材创作拓展出了一条成功路径。沪剧《敦煌女儿》,聚焦在敦煌学者樊锦诗朴实而厚重的生命历程,用唯美、抒情的简静风格,来张扬知识分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绵延的生命奉献精神。这些优秀作品显示了在现实题材创作中独特的艺术创造性。

淮剧《小镇》江苏省淮剧团

沪剧《敦煌女儿》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

在七十年的中国戏曲发展进程中,还有很多优秀作品也用丰富的艺术笔触,通过题材的突破,来展示戏曲艺术多元的创造能力。例如外国经典的中国改编、戏曲小剧场剧目的创作等等,都力图借助形式与内容的创造来扩容中国戏曲的表演格局与艺术体系。以阿甲、李紫贵、余笑予、杨小青、谢平安等导演引领的戏曲创作,用个性化的舞台表现力推进着戏曲的现代性追求,新世纪以来的张曼君,以鲜明的“新歌舞叙事”,将戏曲的民间传统灌注在剧目创作中,用变化多端的艺术手法来呈现剧作题材的独特个性,为戏曲现代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经验法则。

体现在戏曲剧目中的成功创造,是七十年来一代代优秀的艺术家群体、艺术家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让中国戏曲以活态发展的生命力,延续着千百年来的艺术命脉,推进着戏曲在现代社会的艺术发展。

(作者:王馗,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