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9   星期一   农历三月廿一   
谭宏: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国民教育路径探析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作者:谭宏 创建时间: 2023.08.31 17:30:00

【摘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地提出了要把传统文化“贯彻国民教育始终”,即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体育教育之中。中国各地、各民族人民在世代延续中,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动用自己的天赋和智慧,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方法和体系,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国民教育中加强对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教育、体育精神教育、内容样式教育,将会使传统体育融入国民教育这项事业取得显著的实效。

【关键词】国民教育;传统体育;教育传承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①。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体育教育之中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40余年的改革开放,大量的西方艺术体育样式进入中国,对当时80后的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冲击了我国优秀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在世代延续和发展中,各地区、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生产和生活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这是华夏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在新时代,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样式融入国民教育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值得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思考,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按《辞海》的阐释,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②在我国2000多年前的经典《孟子·告子下》中就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③强调了身体教育和训练对一个人成长成材的重要性。1762年,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中提出了“身体教育”这一概念,意指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特别强调:“身体愈壮,它愈能听从精神支配。”反之,“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④。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国民教育中,不仅能够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样式、精神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而且能够使青少年从民族传统体育中获取身体技能和精神财富,促进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教育

体育文化是人类认识自己和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国民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思想基础和关键所在。“作为多民族国家,所属成员对自己的文化认同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⑤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指出了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特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各种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有机组合而成的,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⑥。用文化模式的视角看体育文化可以这样说,“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西方体育也好,东方体育也好,都只是人类体育文化的某一种模式”⑦。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⑧《意见》在“基本原则”中强调要“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增加“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特有的实践方式,在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过滤和积累,创造出了各具特点和特色的符合自己身体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和样式,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承和再创造,形成了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技术体系。“自然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产生的前提,也是该民族体育风格形成的基础。”⑩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以畜牧为主的地方和民族,由于季节迁徙和放牧牲畜的需要,创造了能够体现移动速度、牧养能力、越碍能力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如叼羊、赛马、赛骆驼、赛牦牛等。以狩猎为主的地方和民族,由于跋山涉水和狩猎技能的要求,创造了能够体现射击技能、攀登技术、负载能力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如投掷、射箭、攀登、举重等。以农耕为主的地方和民族,由于对掌握时节和农耕技术的需要,创造了能够体现季节时令、灵巧能力、劳动强度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如舞龙、蹴鞠、拔河、跳绳等。以渔猎为主的民族,由于对水上生存和掌握水性的需要,创造了体现游泳能力、捕捞技术、驾船技术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如赛船、赛舟、跳水、潜水等。这些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样式在当下有许多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特别强调,要“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⑪。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⑫,而且成为了“一定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信仰和制度”⑬。就民族传统体育来说,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或族群身体技术和身体活动的方法、规则、秩序等属于体育运动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还“代表着一种文化典范和传统的指向性”⑭。在传统社会中,体育文化作为一个地区或族群重要的习俗或信仰的一部分而得到各地、各族人民的尊重和认同,“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的关系”,“表示主体性、归属感”⑮。传统社会中,民族传统体育是在获得了充分的“族群认同”和“地域认同”⑯基础上而保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活力的。没有这种认同,其内容和样式是难以得到延续的。

每个地方和民族的传统体育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社会空间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经过一定时间的传承和发展后,逐渐汇聚成了当地民族或族群的体育样式和内容,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出现了强弱之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市场管理经验成为了其他民族和国家学习的“模板”和“标准”,随之“引起了文化或信仰上的跟随”⑰,但也“引发了世界文明的潜在冲突”⑱“现代社会的巨大车轮在连续加速度行进中碾碎了无数曾经稳固的秩序和默认的规则”⑲。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的不断推广,在商业行为和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本是源于西方传统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占据了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导位置,造成了各国、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以它为标准,向它看齐的现象,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受到了“挤压”,面临着消亡和失传的危险,也致使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感受到了严重偏离,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不具有独立完整的体育体系”,完全失去了“特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⑳。这种认同偏差,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主流的体育文化观念都没有对民族传统体育给予足够的重视,青年人更是如此,他们喜欢西方体育的竞技场面和所引起的感官刺激,因而喜欢上了篮球、足球、网球等西方体育项目,而且在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中也是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这就造成了我们年轻的一代人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更不用说是保护和传承了。“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一代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逐渐使当代社会的主流人群对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产生了隔阂。”㉑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影响了人类体育文化多样性。体育是一种文化样式,人类用肢体技术和肢体语言表现了一个民族或族群共同的世界观、生命观、审美观、文化观,它包含了竞技程序、竞技规则、场地要求和器械制作等具体的体育文化的样式和内容。如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最终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从人类体育起源来看,无论是起源于生产(劳动技术),还是起源于生活(娱乐技艺),或是起源于军事(军事技能),抑或是起源于宗教(宗教仪式),最后都成了一个民族或族群的重要的体育活动、民间习俗,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构成文化认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有了文化认同感,才能树立起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㉒,“唯有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可以复兴中国之民族”㉓。自信是认同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坚定的自信心,就难有持久的认同感。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来说,也是如此。“传统体育文化都应放在它所属的价值体系中进行评价。”㉔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以西方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的不断冲击和挤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呈现出不断地退缩和失守的场景,这是值得高度注意的。早在1966年,《国际文化合作原则宣言》就明确指出:“每种文化都具有尊严和价值,必须予以尊重和保存。”㉕尊重一种体育文化,就是对这个民族的尊重,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因此,我们要树立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信心。不能简单地认为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内容和样式“高大上”而中国传统体育“矮低俗”。其实从文化源头上看,奥林匹克运动的众多项目也是源于西方各国的传统体育,也不是凭空而生的。正如很难评判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谁优谁劣,这种评判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两者区别仅仅是规则和方法上的差异而已。从体育运动本身的角度看,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是很好的益智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融入教育,就必须要在发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外延,使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得到更深刻和广泛的认同,并进行适合当代体育教育的梳理和归纳,使之成为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进教材、进课程。日本的柔道、相扑,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人类体育文化是由各国各民族的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构成的,如果简单地认为全球化就是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进行“削足适履”式的改造,去掉原有文化根基和核心,去迎合其他的体育文化是不对的,是对自己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国民教育之中,不仅可以通过学校这一桥梁和纽带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创新和发展。还能够让青少年及儿童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体育文化的深刻内涵,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国人对自己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才能增强民族体育的教育和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才能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㉖,让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屹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林。

二、优秀传统体育的体育精神教育

体育是一种用肢体语言和姿态表达的文化。马凌诺斯基对文化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文化)是群众的活动,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的一部分,充满着有哭、有笑、有感情的言行举止。”㉗“体育是一种以身体动作、姿势作为基本语言的文化。”㉘一个民族或族群在自己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身体活动形式和身体活动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用肢体语言表达了特定民族的生存模式和生存状态……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宗教、教育、风俗等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个民族的体育文化体系。”㉙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在5000余年的发展中对身体文化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之中既有与体育运动本身相关的项目、规则等身体活动形式和内容,还深含着与此相关的文化内容,这是华夏先民们留给我们的一份财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样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5000余年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在《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㉚。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把优秀传统体育中的人文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之中,也应该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体育对青少年儿童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㉛《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㉜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体育本身的技术、技能,更深层次地表现在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力量、维系民族团结等人文精神上面。因此,我们在国民教育中不仅要加强对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的教育和传承,还要更进一步挖掘这些内容和样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加强对优秀传统体育人文精神的阐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㉝这可以使我们的青少年在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悟民族传统体育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民族风范、民族特色,增强对传统体育的认同感、自豪感,使身体和心灵得到统一、和谐发展。

中西方体育文化源出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强调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不断地超越自我,向身体极限挑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的是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传统中国社会总结出的朴素的世界观,“所达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征了农耕文明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稳祥和的状态”㉞。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㊱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示了天下的一切事务都必然要遵循“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宇宙规律。“天人合一”由此成为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是中华文化的总根源”㊲。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样式中,也充分发挥了这一思想。太极拳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典型范例。太极拳运动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引领下,与中国武术、艺术、养身等凝练和融合,把辩证思维、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思想文化转化为肢体动作,形成的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运动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展示了“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内外合一的体育和谐理念”㊳。就人类体育运动来说,主要是通过身体技术来展示的,但这种展示不是简单的本能行为,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文化表达,是一种文化符号。太极拳就用蕴含文化精神的阴阳鱼圆形图标进行了形象标识。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对其的阐释是:“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而变化无穷。”㊴太极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世界万事万物相互转化、发展的深刻哲理。从体育运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来说,太极拳通过习练者的意、气、形、神训练、调整、改善,使四者达到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是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体育运动形式,对人类个体和群体的身心健康,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具有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明代武术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㊵身体与自然平衡是太极拳的真谛。还有许多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都是源于农耕文明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而用身体技术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如舞龙、舞狮、划龙舟、抢花炮,等等。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的产生基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观察中,人类发现了一些动物在某些方面有高于人的体能和技能的特征,出于对动物“力量”和“灵巧”的崇拜和敬仰,人类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学习和模仿,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和灵巧程度,由此产生了相关的体育文化和样式,可以称之为“仿生体育”。东汉医学家华佗所创“五禽戏”就是典范。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鹤)5种动物的行为和动作而创立的一种保健强身的气功功法,其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想与太极拳相似,只不过是力求通过模仿动物的行为和动作来达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内外兼备的强身健体的追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螳螂拳、鹰爪翻子拳也是“仿生体育”。

源于春秋战国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产生至今已2000多年了,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先哲们的哲学思辨智慧和能力,“‘天人合一’是东方哲学思想的基本点”㊶。1000多年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1873—1886)中说:“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而且,“我们对自然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㊷。人类通过对自然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探索,创造了人类文化,使“生物的人开始向社会的人转化”㊸。传统体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过程中用人的身体技术和肢体语言进行的一种文化表达。我们的先人们在武术运动中曾总结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经典谚语,表达了在数九寒冬、三伏酷暑的极端温度条件下,如何适应自然进行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意志。从体育运动本身来说,不管什么内容和形式的体育项目,其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为了以人的身心为载体,通过适度的训练,调整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使人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

体育“自形成以来,就有竞赛”㊹。在西方体育竞赛中,强调的是相互竞争,超越对手,其竞技过程是在激烈的竞争、较量中完成的。中国传统体育竞技在“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地引领下,倡导竞技的目的是交流学习,寻师求友,切磋武艺,取长补短,提高技艺。这种竞技精神是中国传统仁善观念的反映。“以和为贵”的重要人文精神从先秦就有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㊺与“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西汉礼学家戴圣对“和为贵”的思想进行了完整地概括:“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㊼这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所表达的“促进社会和谐”“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也得到了深刻地体现。在中国传统体育竞技中处处体现着“和为贵”的思想,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积极的、以和为贵的情感交流方式”㊽。如射箭是在原始狩猎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在世界上各民族和族群中都有其踪影。中国射箭活动产生很早,据考古材料证明,在山西朔县峙峪村、沁水县下川遗址中发现了距今2万多年的石链等射击用具。传统中国对射箭这项体育文化活动,也提出了“礼射”这一具有重要人文精神的竞技规范和要求,《论语·八佾》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㊾《礼记·射义》说:“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者,进退周必还中礼,内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牢,然后可以言中。此可观德行矣。”㊿这就要求在射箭竞技中,要以“和”为核心,做到张弛有度,礼仪严谨。又如中国武术中的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已被列入了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已具有国际影响力。2020年1月8日,中国武术被正式列入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各地区、各民族形成的特色的传统武术运动项目,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也演绎出了各种各样的武术赛事,并形成了“点到为止,以武会友”的竞赛精神。在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还把这种“友谊”重于“比赛”的思想归纳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三、优秀传统体育的内容样式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方面做了一些重要工作。从1953年开始,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4年一届,持续至今。该赛事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体育盛会,彰显出民族性、传统性特色,对探索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对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1世纪初以来,以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契机,在全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许多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太极拳、蒙古族搏克、蹴鞠、围棋、象棋、天桥摔跤、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传统箭术、马球、叼羊、撂石锁、赛龙舟、十八般武艺、华佗五禽戏,等等。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各地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仅凭国家层面的制度性保护和传承,其深入性和广泛性还不够。“传统身体文化必要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方可延续至今。”51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文化传承活动的载体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52。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中,中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2008年,文化部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选拔、支持要求,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再次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了下来。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建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项目数量庞大的民族传统体育来讲,仅靠传承人来保护和传承显然是不够的,而且,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离世,新一代传承人尚未培养出来,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也一同离去,会出现“人去艺绝”的状况。培养和造就一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者,是使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项目得到活态传承的关键。所以,通过教育这一主渠道来完善和落实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就教育来说,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也做了一些工作: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被确定为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并逐渐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1998年,还将武术设为本科专业之一,但是,这种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仅是限于体育学科,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其广泛性还不够。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如何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做出了具体要求:“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53这个要求扩大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承的面,而2017年的《意见》更进一步强调要在整个国民教育中“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54。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55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普及的重要路径,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在国民教育的各个阶级、各个环节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和样式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探索和实践,培养青少年及儿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热爱、传承,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国民教育中贯穿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更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和传承取得实效,获得持续发展和生命力。《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56从这4个学段的生理年龄来看,学前教育受教育的学生年龄段一般是3岁至6岁,初等教育受教育的学生年龄段一般是6岁至12岁,中等教育受教育的学生年龄段一般是12岁至18岁,高等教育受教育的学生年龄段一般是18岁至29岁。按《辞海》对体育运动的解释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各种活动。”57所以对于各年龄段的青少年及儿童而言,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条件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内容和样式。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技击撞力类运动、休闲娱乐类运动、民俗活动类运动、养身健身类运动,能够充分满足各年龄段的青少年及儿童身体锻炼的需求。有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最后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依据学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体育项目”,二是“以竞技比赛为主,地域民族特色缺失”58。要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中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还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意见》表述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59。理解了这一重要作用和意义,我们就能正确认识到把中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国民教育之中,不仅仅是对青少年及儿童进行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训练,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提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如何进入,进入之后出现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正如《意见》所说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60。具体地说,对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梳理、归纳中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并通过创新改造,赋予新时代的健身娱乐、素质教育功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既保持民族特色的内核,又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需要,成为新时代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三是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在当下,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把它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将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不仅要有理论研究为先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不断取得经验,完善路径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特性,选择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入的路径和方法。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国民教育的融合度。《意见》在总体目标中也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61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形式要在国民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有待于整个经济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意见》在“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中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保障”“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这4个要求明确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62。就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传承而言,需要有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才会更有效地落实其内容和样式进学校、课堂、教材。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地位和市场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和样式开始大量涌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和样式不断受到挤压,其社会地位也不断降低,“传统体育在西方体育面前失去了应有的位置”63。现在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传承人在当代以西方体育为代表的竞技体育面前,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处于偏低的状态。而在传统社会中,民族传统体育的“高手们”具有一定的地位。《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蹴鞠“高手”高俅,因球技高超,而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64。在这里我们暂不谈高俅的品德如何,而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传统体育的“高手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在当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地位与现代体育的明星们,不能同日而语。现在的中国的体育明星(主要从事西方体育内容和样式),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还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现状,使得青少年及儿童失去了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和动力,家长们不愿从财力、物力上支持孩子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和政策支持,也不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传承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同样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外体育文化体育项目进入了中国,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日本的剑道,西方的跑酷等,而且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西方体育运动项目进入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价值受到挤压。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01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要“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推广”,要鼓励“我国的优势项目和民族特色项目走出去”“树立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品牌”65。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中,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和样式进入了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但要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还需要在变化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中突显价值。所以,一旦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地位和市场价值得到提升,使学习者看到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就能提高他们学习和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内容和样式在国民教育中的实施。


作者简介:谭宏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特聘发展顾问、教授,重庆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经济发展。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