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7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九   
大众媒介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鞍山非遗为例
来源:中国知网 作者:纪文亮 创建时间: 2017.08.21 10:27:50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当然也是国家以及地方的一项工作。当下,制约这一工作的矛盾是:一方面,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以便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感性文化历史;另一方面,这些遗产中的相当一部分与现代生活日益疏远、隔绝,尤其是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因而难以为继,有失传的危险。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是值得认真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以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它是该地区汉、满、朝鲜等民族民间文化和技艺的活化石。截至目前,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批准项目共计81项,其中岫岩民间剪纸、皮影两项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此外还有国家级项目11项、省级项目9项、市县级项目69项。对于这样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使其代代传承下去,获得永久不衰的生命力,除了既有的行政保护措施之外,还应广开思路,勇于摸索。本文拟从大众媒介传播的角度,对此加以探讨,尽管针对的是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意义当有一定的普适性。

  一、大众传媒在非遗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并非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单靠行政手段也不能解决其中的所有问题,它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参与。这就需要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大众媒介以它广泛的受众面、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使文化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一)大众传媒促进了非遗的记录和再现

  一般来说,非遗首先是一个活动过程,然后形成物态化的结果,如剪纸。但也有一些形式,诸如鼓乐、高跷表演等,都是即时而现,活动过程即结果。无论哪一种情形,将其记录下来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些“过程”转瞬即逝,不可复制。在电子媒介不够发达的时代,要完成这一点很不容易。但在电子传媒技术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多年来,省市县各级媒体运用多种形式对鞍山非遗进行过大量报道,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各种形式。岫岩剪纸于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又于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

  (二)大众传媒促进了非遗的再创造

  除了对非遗活动进行记录保留外,通过影视艺术对其进行再度创造也是大众媒介的一种功能。当然,影视艺术作品有其独立内容,不容随意“插播”其他东西。但非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它本身即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一特点使其有机会融入影视作品中,在构成作品内容的同时也显示自身。例如,电影《耳朵大有福》中对海城高跷的展现,电视剧《刘老根》中对剪纸技艺的展现,就是这方面的鲜明例证。这种再创造必须忠实于非遗母本,凸显其原汁原味,而不能肆意进行“拔高”,做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处理。

  (三)大众传媒引发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重视

  大众媒介常常设置议事程序,通过安排议事进入公众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可以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用舆论力量代表受众,督促相关部门对非遗的保护加以重视,解决非遗保护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媒体通过宣传、报道、评论等方式,引发公众和有关部门对非遗进行关注和重视,其力量不可小觑。值得一提的是,自2006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在每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众媒体都会加大对非遗的报道力度,做到宣传和督促双向并举。

  二、非遗大众媒体传播策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昨非今是,这就带来了非遗生存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对其进行分类保护,该养的养起来,该进博物馆的进博物馆,可以市场化的市场化。为迎接数字时代和“互联网 +”的大趋势,大众媒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

  (一)利用传媒技术优势,客观真实记录

  为保证非遗项目的本真性以及不时之需,有必要为其验明正身备份留用。而这正是大众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传媒技术在对非遗的录写上,具有精确、细腻、真实和客观的优势,能摆脱口传身授中人的主观性干扰和失误。由此,针对鞍山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应充分发挥信息时代数字技术高效快捷的优势,通过拍摄高清晰度图片、保真录音录像、数字媒体制作成影像等方式来记录和保存这些非遗文化。

  (二)建立网络博物馆,线上线下对接

  博物馆是典藏自然和人文遗产的机构,但博物馆的储存空间毕竟有限,还要受到开馆时间等限制,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因此,建立鞍山非遗的线上网络博物馆就很有必要。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依托互联网技术,或图文并茂,或插入视频,或加入录音广播等形式,对非遗项目的全貌加以呈现;还可以在网页上通过外链的方式,链接一些具有观赏性的非遗制作工艺。线上和线下博物馆的对接,能够弥补线下博物馆的不足,最大限度地促进鞍山非遗的保护和传播。

  (三)融合数字技术,开通自媒体平台

  “数字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一种科学技术,它是借助一定的设备将信息转换为二进制数字‘0’和‘1’加工存储的技术。”[1]在数字技术、媒介融合成为主流的时代,对鞍山非遗的传播也可以开通“两微一端”平台,利用网络媒介的技术和手段,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整合传播,打破单一化的传播手段。当然,在必要的技术条件下,还可以实现跨国界传播,把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外国人也能看到岫岩满族民间剪纸、欣赏海城高跷队的表演、聆听气势磅礴的东北大鼓。

  (四)利用可移媒体、3D 影像传播

  不仅可以开发手机 APP 客户端,提供与鞍山非遗相关的网络游戏和应用软件,还可以利用3D 技术完整记录鞍山非遗的创作,拉近受众与民间艺术活动的距离,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儿童喜欢动漫,因此将一些非遗项目动漫化,能够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根据第三人效果原理,如果老年人陪同孩子一起观看,适时点拨解惑,无疑效果会更好。另外,通过公共场所常出现的可移式媒体也可以提升非遗的传播效果。当然,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统一行动、规划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金海,余晓莉 . 现代广告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8-239.

  作者:纪文亮(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