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7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九   
“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2期 作者:[韩]任敦姬  沈燕译 彭牧校 创建时间: 2016.06.27 13:14: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国在过去五十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为了保护和延续这类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同那些最好地持有该项目的知识渊博和技艺高超的人一起被认定。后者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并在政府相关支持的鼓励下,将他们的技艺传授给他人。有关这个支持体系的基本结构连同近期所面对的挑战,也在文中得到详细的记述。
 
  【关键词】 “人间国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挑战
 
  [作者简介] 任敦姬(Dawnhee Yim),韩国科学院院士,东国大学杰出教授,人类学与民俗学专业。
 
  [译者简介] 彭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沈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本文是任敦姬教授应杨利慧教授的邀请,于2015年4月2-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举行的两场学术讲座中的一场。原文发表于ICOM News杂志,2004,NO.4。本文的发表得到了任敦姬教授的授权,特此谢忱。——译者注
 
-----------------------------------------------

  文化常常被二分为西方与非西方、男性与女性、精英与民间,或者有形和无形,而前者始终享有特权。特别是由于现代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世界的扩张,与非西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被认为是更有理性、更有价值、更高级的。而全球化使得这种趋势更为严重。
 
  同样的,正如很多女性主义者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相比男性文化而言,女性文化被认为只具有更低的价值,相对也不那么重要。而文化批评家们也已经注意到,民间文化常常被看作是老旧的、过时的,它只拥有被遗忘的价值。
 
  相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常被认为没那么重要。比如,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e and National Heritage),但是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的范围却只局限在有形文化遗产,如吉萨金字塔或中国的万里长城。直到31年之后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通过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而在一些参与国家中,该公约仍在等待通过。
 
  以上所说的二分法的不公平性已经越来越明显。文化研究、人类学、民俗学以及性别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醒我们要对抗这种因文化等级性而造成的不平等性。他们的研究告诉我们,所有文化就其自身而言都是重要且具有意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遵循该原则,在2001年发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UNESCO’s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基于这些发展,今年在韩国召开的主题为“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ICOM Conference)受到了最大欢迎。该会议提供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实际的协同合作的机会,以便于对世界不同文化有更加平等的理解。
 
  在韩国这样一个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的国家举办这样的大会并非偶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韩国一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有极大的兴趣并做出了重大贡献。韩国通过“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s)[ 关于Living Human Treasures的翻译,有“人类活瑰宝”、“活着的人类财富”、“人类活财富”等不同译法。本文将之译为“人间国宝”,以期与韩国本土的说法“人间文化财”相呼应。后文将不再标注英文原文。——译者注]的认定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际间的传承,这套体系被证明十分有效。因此,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正式决定,这是一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体系,建议各成员国采用该体系。
 
  对一些文化政策专家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事实上,很多国家并没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界定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时,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不去实施特殊的保护政策,那么文化灭绝的危险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接下来,我想简短地介绍一下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当然,这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模式,但它在保护大量原本可能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方面,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此外,不像固定的有形遗产,无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非常不同的政策和方法。基于这些考虑,简单讨论一下韩国关于非物质文化保护政策及其意义是值得的。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几个世纪以来,韩国主要是一个农业社会,绝大多数国民从事的是农业生产。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快速工业化,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了城市。在此期间,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对韩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西方化三者的同步进行,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快速消亡。而与此种生活方式相连的古老艺术、仪式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的表达形式也随之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它选定那些有价值的被现代文明推向灭绝的表达形式,保护它们,并保证它们得到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被定义为音乐、舞蹈、戏剧、游戏、仪式、武术及其他相关艺术与工艺,还有在历史上、学术上和艺术上有巨大价值的有关食物及满足其他日常所需的生产技术,其中包括带有地方色彩的产品。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形式,通过可见可闻的风格和技术来传承。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类文化遗产,那些知识渊博和技艺高超的人——也就是拥有某种特殊技艺或技术的人,就被认定并被鼓励将其技艺或技术传授给他人。从字面意思来说,这种持有某种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造诣或技能的人,被称为“维护者”(maintainers),但在韩国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人间文化财”(in’gan munhwaje),意思是“文化遗产人”(human cultural heritage)[ human cultural heritage主要指的是“维护者”这类人,因此译为“文化遗产人”。——译者注],翻译成英文则为“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s)。
 
  20世纪60年代,韩国建立的这个体系,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很多韩国人来说,“文化遗产”意味着古老的房屋或其他固定可见的前代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因出众的艺术性而得到认可并值得被保护。根据这样的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建筑物所具有的持久性,它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也就很难像固定物体一样被包含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
 
  在所有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韩国独特的民俗(folklore)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人们大多认为,民俗低于社会精英的高雅艺术(high arts),它多少显得幼稚,并不值得被保护。很多人还认为它是发展的障碍物,需要的是消亡而非保护。最终,再也没有人来学习民间艺术(folk arts),它们的消亡似乎成了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旧有的生活方式逐渐消解,于是,和过去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民俗也将逐渐消失。我相信,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或其他政策没能得到执行,那么很多民俗表演(folk performances)将因得不到保护而消失。
 
韩国的“人间国宝”体系
 
  1962年,韩国政府通过了《文化遗产保护法案》(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ct),这项法案为文化保护项目奠定了法律基础。在这个项目中,每项独立的文化遗产都要经过以下程序才能被认定。如果一个自发性的民间团体提交了一份申请,那么相关领域的专家就要进行实地调查并准备一份认定报告。随后,韩国文化遗产部的文化遗产委员会评估这份报告,并决定申请的项目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以及是否显著地体现了地方特色。如果报告显示它符合要求,那么委员会就会认定其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此外,为了确保该项文化遗产的传承,委员会还将评估它原初形态(original form)的功能和艺术价值,并将在该方面拥有最高技能的人认定为“人间国宝”。而被认定的人,被要求对该文化遗产进行持续的表演或制造。对于戏剧、仪式和其他集体性活动,因为其艺术和功能特性无法通过个体展示出来,所以这个群体就会被认定为该项文化遗产的“人间国宝”。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并不将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作为其唯一的目标,同时,它还致力于提供一个有助于文化遗产传承的体系。这个传承体体系是高度精致与结构化的。那些被认定为“人间国宝”的人,被要求将他们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为了使这些年轻人可以免费得到技艺培训,韩国政府给这些“人间国宝”每月十万韩元(相当于1100美元)的额外补贴,还有免费医疗和其他特权。这些公共特权提高了“人间国宝”的声望。在过去的韩国,艺术家们总是被蔑视,得不到尊重。而如今,文化遗产体系不仅给这些表演者带来了经济补贴,还带来了更大的名誉和更高的自尊。
 
  对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培训分为三个部分:
 
  1.初级学员(Beginners):“人间国宝”寻求初学者,并对其进行初步培训。而初学者中最好的学员,获得一个或一组“人间国宝”的推荐,会被选择给予政府提供的奖学金。
 
  2.高级学员(Advanced):那些通过初级水平的学员,由一个或一组“人间国宝”在适当的领域中对其进行考核。其中,那些被判定为具有高级功能性或艺术性技艺的学员,将被选为高级学员。
 
  3.助理讲师(Assistant Instructors):具有出色技艺的高级学员帮助“人间国宝”培训初级学员以及其他高级学员。这些助理讲师也享受政府的固定薪金。
 
  如今,韩国已有10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13位“人间国宝”。同时还有302位助理讲师,2473位高级学员以及92位获得奖学金的初级学员。
 
  “人间国宝”,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公开表演,以确保其技艺的保持,并向公众展示他们一直在传承这些技艺。此外,政府通过在相关地区建设特定场地以帮助这种传承活动。同时,这种表演以图像、音频以及文字描绘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并被永久保存。
 
  通过过去五十年的努力,那些不经保护就会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1999年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79%的韩国国民认为“人间国宝”体系有助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然而,没有一个体系是完美的。这么多年累积起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新的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这里要谈的只是其中三个问题。
 
  首先,一些人质疑人为地保护文化是否有必要,特别是保护那些非物质文化。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应当承认,当一种文化不再有作用时,它的消失是理所当然的。新的文化会取代旧的文化。因此,很多人质疑这种人为地去保护一种即将消失的文化的必要性。
 
  然而,那些提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和保存的人,提出了另一种逻辑。他们认为,总的来说,社会上大部分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象征性地代表着一个族群,他们的族群身份(ethnic identity)以及他们的统治模式。非西方社会最为强调这一点。在韩国,有一种较为古老的史诗演唱形式叫盘索里(Pansori)。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向西方看齐并开始喜欢西方音乐,比如歌剧和流行乐。盘索里演员几乎没有演出机会,这影响到了他们的生计。而同时,演唱西方音乐的韩国歌手及其听众的人数却急剧增加。如果没有韩国政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那么盘索里可能就已经完全绝迹了。如今,虽然很多国民仍喜欢西方音乐甚于盘索里,但他们仍然把后者当作韩国本土的音乐种类,而把歌剧和流行乐归为西方音乐。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一个族群特有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无法被追溯到一个确切的历史时期。相反,在某一特定族群中,它们就存在于持续不断的拥有和表达中。因此,持续变化是它们的特征之一。但如果要保护一项这样的文化遗产,决定以哪种形式保存下来便成了难题。一部分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形式应该取决于其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一刻,并据此如实保存。他们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有一个传统形式,因此必须保持它在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形式。然而,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不承认变化就相当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了化石,就像一个动物标本剥制师把他的对象制成动物标本一样。他们认为,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会在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现出来,而这种变化在公众的表演中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而今天公众的品味与过去相去甚远,因此某种僵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消失。如今,公众的品味与过去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僵化形式的兴趣将会消失。
 
保存过去/适应未来
 
  以面具舞(masked dance dramas)为例。在面具舞中,演员们所戴的面具是用来讽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这类民间戏剧丧失了对大众的吸引力,正面临消亡。20世纪60年代,这些戏剧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优秀的表演者被认定为“人间国宝”,以教授他人。这些“人间国宝”在舞蹈和文本方面都很忠实地表演并传授给学生。然而,一些学习了这些面具舞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他们坚持认为,文本的内容根植于过去,太过古老,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多大关联。为了使这些戏剧有恢复原有的魅力,他们建议,应该把讽刺的对象从过去的统治阶级转变为当下的政治家以及富裕的庞大企业集团的领导。他们认为,充满着古文和陌生词汇的文本应该被现代语言文本所代替,以便进行传承。
 
  但是,那些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官方最初认定形式传承的人则认为,正如某种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被展览,它是某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后代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同样的,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被认为是过去某个时代的产物并影响未来的再创造。如果我们承认了变化并传承变化了的形式,那么旧的形式就会消失。在20世纪70—80年代的韩国大学校园里,面具舞成为了反政府民众文化运动[People’s (Minjung) Culture Movement]中戏剧的模仿形式,而农乐(nongak)[ Nongak即农乐,韩国农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包含了音乐、舞蹈、仪式等,主要在春耕秋收时表演。表演时有四种基本乐器,即手锣、锣、长鼓、鼓。2014年11月,韩国农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译者注]是四物农乐(salmunori music)[ salmunori music即四物农乐,是由Nongak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主要在年轻人中流行。——译者注]发展起来的原型,如今四物农乐在现在的年轻人中非常流行。
 
  虽然那些支持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形式的学者本身也在反省这个问题,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在快速变化的韩国,传统形式应该被保存,否则它们就会消失。他们问道,如果新的形式被认定,同时旧的传统形式则任其消失,那么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面具舞的年轻演员认为,这些戏剧本身就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适应环境改变自身,而今天,它们只是在持续这个过程而已。除非承认这些变化,否则文化遗产对现代观众来说,就会显得僵化和死气沉沉。
 
  因此,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该保存其旧的形式,是否允许其在表演时有所变动,而这种变动在多大程度上是允许的,学者、团体和个人之间的意见各不相同。
 
  第三个挑战性的问题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体项目在分类时出现的类别间界线被打破的情况。这些项目都以众多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相似的变体(variations)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每个表演者都传承自己的版本。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如果其中一个被认定为国家文化遗产,而它最好的表演者被认定为“人间国宝”,那么就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这个被认定的版本将会在排除其他地方性和个体性变体的情况下进行传承。因为国家对一个项目或一个表演者的认定,即授予了其文化上的权威。如果年轻人都来学习这个被国家认定的版本,那么其他版本的继承人将会越来越少,直到消亡。如果说我们想要保持民间艺术更大的多样性,那么就应当致力于找出一种方法来,以超越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未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从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从韩国的经验中,我们意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仅仅只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开端。新的问题会随之而来。韩国实行的“人间国宝”系统,以及其他国家施行的类似的文化保护政策,大大推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并非只是韩国独有的,我们希望我们国家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个前车之鉴。
 
  到目前为止,博物馆已经普遍开始限制它们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力量,但除了更为通常的展览外,博物馆专业人员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越来越有兴趣。但是,我们需要寻找不同的方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保其可以传递给子孙后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持续不断地变化着,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被创造,并在时间的流逝中相对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在保护工作中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享彼此间的看法。我希望这种意见的交换,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去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