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王珮瑜:但凭赤子之心,守住京剧老根
来源:“CCTV文化十分”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译元 纪萱萱 创建时间:2020-02-27 10:55:00

如今,再提到王珮瑜时,大部分人已不再感到陌生。不仅京剧界人尽皆知,年轻人对她也是喜爱有加。

今年春晚的戏曲节目《四大名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第一段便是王珮瑜带来的经典名段《空城计》,她的唱腔“恬淡雍容,内涵筋骨”,颇显余派深厚功底。

从年幼时接触京剧到爱上京剧,再到后来名噪一时成名成家,任凭春夏秋冬更迭变化,她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将京剧更好地传承下来,更好地发扬光大。

从艺近20多年来,守正创新一直是她笃定前行的遵循。

把老戏“吃透”

《空城计》是京剧名段,唱老生的,都得学这一段。

剧目讲述了马谡失街亭后,司马懿带领大兵来攻打诸葛亮驻扎的西城。万分危急之际,诸葛亮定空城之计,大开城门,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最终使司马懿疑有伏兵,不进反退,撤兵离去。

这一段戏,体现的是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足智多谋,但不同的艺术家来演绎这一段,又有着不同的韵味。

▲2020年春晚上的《空城计》选段

王珮瑜演绎的诸葛亮,可谓是“偶像版”的诸葛亮,帅气、英勇、星光熠熠。短暂的演出,使得观众连呼:没看够!

京剧演员 王珮瑜:

这是一出特别受观众欢迎的戏,大家一看这个形象出来就是诸葛亮,而且这一段唱词又是那么脍炙人口,在这样一个大的舞台上可以唱传统骨子老戏,是我非常高兴的事。

▲年轻的王珮瑜在学习京剧

王珮瑜最早学习这出戏是在1995年,她的授业恩师王思及老师曾教她,诠释诸葛亮时候要慢,开嗓慢、步伐慢、处处“慢”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诸葛亮面临大军压境时背后空无一人的那种不慌不忙和从容淡定。

但这次登上春晚舞台,因为时间的限制,她必须把节奏进行压缩,但同时仍要体现出诸葛亮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大将风范。

京剧演员 王珮瑜:

这段戏按照正常速度演的话有三分半,这次为了压缩时间,压到了两分半,比原来的速度快了一分钟,这个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王珮瑜对着镜子练习表情

熟悉王珮瑜的人都知道,她不愿意搞原创剧目,而是喜欢对现有的骨子老戏进行创新——即“老戏新唱”。

比如,她曾经唱过一版吉他伴奏版本的《空城计》,去掉了传统的京胡配乐,改用吉他来烘托传统唱腔。这样的方式更利于吸引年轻观众来欣赏老戏,但同时也为她引来了争议。

她也不是没有犹豫过。改老戏,风险更大,不论怎么改,都容易被人指手划脚;编新戏,反而有腾挪的空间。

但她还是决定按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在把老戏“吃透”之前,不考虑编新戏。正如她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所说:“一个艺术家的创造,不是为了创造、为了与众不同。他一定是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有想要表达的欲望。那在过往的别的老先生、艺术家、大师的作品当中,我无法继续表达了,那可能会有创造新作品的欲望。”

▲王珮瑜演绎《乌盆记》

早在2008年,王珮瑜就制作了“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大胆地将相声、评书、京剧三种艺术形式熔于一炉。

演出场场爆满。她演出完《乌盆记》后望着台下的观众,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听到了他们的叫好声。

京剧演员 王珮瑜:

将近2000多个位置,一票难求。谁说传统艺术没有魅力?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而在于你怎么去推广它,用什么样的点子,用什么样的创意来做这个戏,这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从包装、推广、传播这些渠道进行创新。我觉得,老戏新装是今天最适合王珮瑜来做的一件事。

从那时起,她便深信,拯救京剧市场,并非要创排新戏,整合好传统京剧,照样能够吸引观众!

上海京剧院支持和认可王珮瑜的创作想法,给予王珮瑜资金与人力的支持,恢复了梅兰芳时代的“角儿中心制”的做法。

▲王珮瑜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

随后,王珮瑜排演的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用山水丹青画卷,代替了常见的实景道具,打造了一台修旧如旧的复古大戏,创下了上海大剧院年度京剧演出的最佳票房成绩。

京剧演员 王珮瑜:

我一直是一个非主流的京剧演员。你要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的所谓传统骨子老戏,在一两百年前就是对传统故事的创新,包括梅兰芳先生的《霸王别姬》,包括马连良先生的《赵氏孤儿》,包括各个版本的《白蛇传》,包括我们经常演的一些种种这些剧目,在曾经那个时代都是创新剧目。

所以一定是一边继承,一边传承,一边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创新,我觉得是一个真理,创新一定是常态。

起伏人生路

《文化十分》的记者任思晔曾多次采访过王珮瑜,但她终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情形。那天,王珮瑜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面容干净斯文,眼神透着“灵气”。

她的才思敏捷,观点表述清晰,从不拖泥带水。对于成长的路途,粉丝的追捧,外界的质疑,她一一道来。

▲王珮瑜谈到孟小冬对自己的影响

1992年,王珮瑜从苏州赶考上海戏校时,遇到了京剧名家王思及。

那是王思及第一次见到王珮瑜,他们畅聊梨园往事,王珮瑜小小年纪,却对余叔岩的“18张半”唱片如数家珍。王思及感到很惊讶。

师徒一见如故,从此,王珮瑜师从王思及学习余派艺术。

余叔岩是中国京剧老生行当的一代宗师。京剧界常用“云遮月”的说法来形容余叔岩的唱腔,他的嗓音不靠亮度取胜,而是有厚度、挂“味儿”。

▲一代宗师余叔岩

余派唱腔,深沉凝重、风骨清健、气质儒雅,多方面体现着我国戏曲传统的审美情趣,余味无穷。

具体到行腔上,余派讲究的是分寸的拿捏,力求中锋用嗓、“提溜劲儿”的原则去唱戏,不提倡用拙劲儿,而是学会用巧劲儿,但巧劲儿并非指偷懒,而是一种门道,一种技术。

"冬皇"孟小冬是公认学习余派最好的京剧名家。而孟小冬的一盒磁带,王珮瑜在戏校上学的时候一直带在身边,反复地听,反复地学。

▲余叔岩(坐)与弟子李少春(左)、孟小冬(右)

十六岁时,王珮瑜凭借一出《文昭关》技惊四座,被京剧大师梅葆玖赏识,从此这个“似足了孟小冬”的女娃子便开始在京剧界名声大噪。不唱花旦,却扮老生,继承了余派的衣钵,惊艳了众人。

惊艳四座的背后是王珮瑜下的苦功。她潜心研究,吃透了“十三一”的唱法——《文昭关》这部剧里最有代表性的是“一轮明月”四字,其中的“一”字要唱出十三个小腔。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珮瑜所有遍布《文绍关》中的“小心思”被梅葆玖赏识,认为她有学戏的天分。梅葆玖先生评价道:“这孩子脑门儿长得多好,人中也长,挂髯口好看!真有点儿像孟小冬呢!”

▲京剧大师梅葆玖

“小孟小冬”的称号从此不胫而走。但王珮瑜的理想,并不仅仅只是被人夸两句像孟小冬那么简单。

京剧演员 王珮瑜:

孟小冬先生是第一个我特别想要追随,或者说是我特别想要成为的榜样和偶像。

但,最终你不可能成为她,因为你一直是你自己。要通过这么些努力成为角,要受到这么些磕磕绊绊,所以我踏着前人的脚步,听着她的录音,看着她的剧照,看着前辈们的文字记录时,更多地是希望偶像能够激励自己,然后让自己有能力成为别人的偶像。

▲王珮瑜

在京剧界声名鹊起的王珮瑜风头一时无两:二十三岁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十五岁成为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依托天生的好嗓音,扎实的表演功底,以及虚心好学的精神,王珮瑜被认为前途不可限量。

京剧演员 王珮瑜:

它不仅仅是一份荣耀,不仅仅是一份获得,而是在你付出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精力,很多的心血以后发现,你得到的比付出还要多。

▲王珮瑜

荣誉纷至沓来,但王珮瑜并不满足。她不想只在京剧这个小圈子里自得其乐,她想做更多的事,让京剧这个艺术门类走得更远。

2004年,她选择了自己开工作室,本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像前辈名角一样,创造一份辉煌,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就在短暂的一年半里,工作室耗费了所有的积蓄,合伙人也纷纷离开了.......

经过了这次挫折,王珮瑜发现事实远没她想象得那么简单。

现实是残酷的,她在那段时间胖了好几斤,望着镜子中的自己,王珮瑜暗自下定决心、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当初一意孤行的决定。失败并不是丢人的事情,丢人的是一蹶不振,输的一败涂地后不能置死地而后生。

她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传播好京剧,仅凭自己全然不够,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推动京剧传承与创新发展。

京剧演员 王珮瑜:

作为一个演员来说,你不可能永远保持最好的舞台状态。人的衰老是不可逆的,而当有一天,你整个人的状态已经走下坡路的时候,恐怕就来不及了。只有一批一批的人都在起来,接力棒要传到下一代。

▲王珮瑜

经历了挫折,用王珮瑜的话说,自己更像父亲的性格了,韬光养晦,中庸内敛。

王珮瑜重新整装待发,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上海京剧院。她未曾忘记,那里才是培养她成才的地方。

回归之后,她真正地做到了将自己沉浸下来,将更多的力气和精力用于打磨自己的专业上来,对自我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她前往百老汇林肯艺术中心进修,不断探访老艺人,博采众家之长,学习更多的剧目……挫折使得她的步伐加快了许多。

她心中反复回响一个声音:“我只有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影响到他人热爱京剧”。

愿做京剧一扇窗

2008年,在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中,王珮瑜为角色孟小冬配唱,这也让她一下子被梨园行之外的观众所知晓。

此后,她开始出现在各类综艺节目的舞台上,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京剧传播者。

▲王珮瑜现场教授“惊提”

▲王珮瑜现场教授“怒沉”

▲王珮瑜现场教授“喜展眉”

她频频亮相各种节目:穿着长衫在《奇葩大会》上教京剧,在《朗读者》里念《赤壁怀古》,在《跨界歌王》里当评委,在《喝彩中华》里当观察员,在《同一堂课》里教小朋友们唱京剧......

从杂志、报刊,再到影视综艺、互联网、新媒体,她尝试让京剧走进网络直播间,让观众用“弹幕”评戏,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粉丝。

但批评的声音一直在。一个京剧名家不把精力用在练功、排戏上,而是忙着上节目、吸引粉丝、当流量,这不是不务正业吗?

▲王珮瑜与喜爱京剧的观众们

但王珮瑜对这件事的认知很清楚,她的粉丝越多,就意味着京剧的观众越多。这些粉丝今天也许是因为她在综艺节目上的表现、因为她唱歌来的,但是只要来了,她就可以去教授这些粉丝如何欣赏京剧。

她饱含热情、不厌其烦地去一遍一遍给粉丝们讲解京剧知识,举办清音会,一边唱戏,一边告诉粉丝如何欣赏京剧;她在喜马拉雅开设京剧课堂,从《四郎探母》《搜孤救孤》一直讲到《乌盆记》《珠帘寨》,一个戏一个戏地讲,让人们去了解这些剧目背后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唱腔配乐。

▲王珮瑜在讲解京剧知识

她就像是一位老师,让粉丝都变成了自己的学生,让不了解京剧的人也能够一点点去感受京剧的魅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这个过程被她称为“转化",而她自己,则是外面的人通往京剧世界的一扇窗。

京剧演员 王珮瑜:

你所以你就需要用更多的作品来打动这些人,所以我就不断地做,不断地演戏,不断地讲座,把自己变成一个媒介,变成一个阶梯,让更多人因为你而了解到更多京剧艺术的魅力。


▲王珮瑜在开心的讲课,传播京剧小知识

渐渐地,在她的带动下,年轻戏迷越来越多,90后、00后都能亲切喊她“瑜老板”,有些人甚至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听她唱戏,跟着她一同了解京剧里的人物和故事。

与此同时,她始终没有停止恢复挖掘骨子老戏的脚步,从2011年开始打造“余脉相传”这一演出品牌。

这几年,王珮瑜陆续学演了《朱砂痣》《南阳关》《秦琼卖马》《芦花河》《白帝城》《游龙戏凤》《桑园寄子》《举鼎观画》《盗宗卷》等传统剧目,并将它们搬上了舞台。其中,有不少都是几十年来几乎无人再演的剧目。

她总打趣自己是拥有“老灵魂的巨婴”和“京剧最时尚的演绎者”,一边引领着时尚潮流,另一边又在传统中不断继承探索,这背后,是她守住京剧老根的一颗赤子之心。

近日,王珮瑜又再度来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与廖昌永合作演绎了黄自在先生1935年谱写的歌曲《南乡子》,王珮瑜的戏腔搭配廖昌永的美声,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舞台之上,她如星辰般明亮,穿越古今,诠释着戏中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舞台下,她如良师益友,将西皮、二黄、手眼身法步的玄妙娓娓道来。

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她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京剧艺术,如此妙不可言。

她深信:“人与人,戏与人,因缘巧妙,曲终人未散,终成圆满…..”

▲王珮瑜

编辑: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