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8   星期四   农历二月十九   
当今“卫派”河北梆子的领军人——记河北梆子名家刘俊英(下)
来源:“天津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义全 创建时间:2020-03-12 16:20:00

天津卫派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刘俊英(摄影:赵梵汐

宝环姐是我心目中最敬重的老师之一

刘俊英身材小巧玲珑,举手投足都带着一股灵气,加上嗓音圆润甜美,义父银达子觉得她适合扮演花旦,经剧团的老师们商议之后,决定安排刘俊英跟随金宝环老师学习花旦表演。金宝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是著名梆子旦角演员,她学京剧出身,戏路宽广,将京剧的唱腔念白的特点移植借鉴到河北梆子中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金派”花旦表演风格,是全国梆子界首屈一指的花旦。

刘俊英本就倾慕金宝环的“金派”花旦艺术,跟随金宝环学戏以后更是感觉如鱼得水,金宝环无论去哪里演出都带着小俊英,吃住都在一起,一有空闲就为她指导说戏。

河北梆子名家金宝环舞台形象

刘俊英对金宝环的表演艺术推崇备至,每当金宝环上台演出,刘俊英就站在台侧学习模仿,时刻都在揣摩金宝环的唱腔和表演。“跟金宝环老师学戏的那段时间里,我整天都在琢磨老师演的戏,其他老师们都说我是她的小戏迷。团里她的演出场次最多,每天都很乏很累,再加上身体不好,所以我很珍惜她给我说戏的机会,教我一句我都当一万句去听。”

在跟随金宝环学戏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刘俊英的进步很快,最终得到了“金派”花旦艺术的真传,剧团的老师们都夸她是“小金宝环”。

金宝环指导青年演员表演

金宝环的父亲季金亭和银达子是盟兄弟,从辈分上论,金宝环还是刘俊英的义姐,由于辈分的原因两人并没有师徒的名分,但刘俊英始终对这位传授自己技艺的义姐充满敬爱之情:“虽然宝环姐最终没有收我做徒弟,但在我心目中,她是我最敬重的老师之一!”

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刘俊英经过在大团的学习和锻炼,先后从银达子、金宝环、韩俊卿等艺术大家身上学到了宝贵的技艺和经验,成为年轻一代梆子演员中的佼佼者。1956年,少年训练队的学员规模已经增扩到几十名,并开始排练自己的剧目,刘俊英回到训练队参加排戏并担当主演。

这一时期,训练队先后排演了《龙凤呈祥》《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剧目,由于小学员们朝气蓬勃,行当整齐,这些公演的剧目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受到了天津社会各界的好评。

50年代末演出《喜荣归》

1958年,天津河北梆子剧团改制为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少年训练队作为班底组建了天津市河北梆子小百花剧团。为了贯彻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天津市市长李耕涛将剧团名称定为“小百花”,并亲自拟定了“继承优良传统,不断革新创造,吸收百家之长,树立独特风格”的二十四字方针,直到今天仍作为小百花剧团的建团宗旨。

1958年,毛主席到天津视察工作时,观看了小百花剧团的四出拿手折子戏:《观阵》《断桥》《泗州城》《喜荣归》,刘俊英担当《喜荣归》一出的主演。演出结束后,毛主席还亲切接见了刘俊英等小演员,连声称赞他们的表演出色,并勉励他们努力提高文化素质,争做社会主义文艺接班人。

此后,小百花剧团多次为中央领导同志和重要外宾进行表演,毛主席先后七次接见过小百花剧团的成员,周恩来总理曾观看二十多次小百花剧团演出。小百花剧团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以至于外地客人到天津来,有两件事不能错过,一个是吃狗不理包子,另一个就是看小百花的戏。

1958年8月10日在天津干部俱乐部演出后受到毛主席接见

《荀灌娘》让全国观众记住了我的名字

为了向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献礼,刚刚成立不久的小百花剧团决定排演一出新编古装戏《荀灌娘》。这出戏主要表现西晋襄阳太守之女荀灌娘女扮男装,替父突围搬取救兵的事迹,体现了少年有为、男女平等的新时代精神。通过分析角色特点和演员各方面的条件,编导组决定由剧团的第一主演刘俊英担任主角,可以说这出戏就是为刘俊英个人量身定制的。

1959年演出《荀灌娘》

《荀灌娘》的剧本采用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荀慧生主演的京剧版本,经过二十多轮的反复修改最终得以完成。这部戏是五十年代河北梆子复兴时期变革创新精神的缩影,戏中大胆使用了河北梆子从未出现过的伴唱、合唱等艺术形式,在配器和动作设计上也推陈出新,将西洋乐器和杂技技巧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到舞台戏剧表演之中,是河北梆子戏史中非常成功的精品新编剧目。

1959年国庆期间,小百花剧团携这部《荀灌娘》赴京献礼演出。刘俊英多年之后仍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演出盛况:“《荀灌娘》在北京政协礼堂首演那天,现场来了很多领导和戏剧界、文艺圈的文化人。我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这么多戏剧界的行家、评论家也毫不怯场,就像平时排练一样很自然地演下来了。演出结束后很多知名人士来到后台看望我们,我记得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郭兰英、常香玉等等,连声夸赞我们这个戏演得好,我觉得那一刻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刻!”

《荀灌娘》演出节目单

《荀灌娘》演出成功的消息被首都各大报纸和杂志争相报道,小百花剧团和刘俊英的名声很快红遍了全国。紧接着小百花剧团就接到了全国各地巡回演出的邀请,受到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我们小百花剧团当年无论到哪个省市剧场,观众都是满的,观众看完了以后都赞不绝口,还没等看够,我们就又到下一个省市了。可以说小百花走到哪儿红到哪儿。这出《荀灌娘》让全国观众也记住了我的名字,直到现在,广大观众一提到我,也就想起了《荀灌娘》这出戏。”

丰富并发展了“卫派”河北梆子的风格和内涵

“文革”期间,万马齐喑,刚刚在戏曲界崭露头角的刘俊英被迫停止了演出,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在不能登台的日子里,刘俊英还同作曲家施光南一起研究试验河北梆子新唱腔,她的戏曲艺术道路并未完全中断。后来,在戏剧家冯玉坤的帮助下,刘俊英排演了一出现代小戏《风雪采油工》。这出戏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现代人物的时代气质和动作特点用艺术化的舞台表演展现出来。

为了把握好现代戏的表演处理方式,刘俊英对着镜子反复推敲表演动作,在一个星期的规定排练时间里将这出戏排完。《风雪采油工》得以在"文革"后期上演,影响非常广泛。在谈及现代戏的表演经验时,刘俊英总结说:“现代戏和传统古装戏一样,需要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如果你才子佳人演不好,现代戏你照样演不好,动作就不会那么准确,体会人物内心的东西也没那么深刻。”

“文革”结束后,天津河北梆子界很多老一辈演员都已退休,大量传统剧目急待恢复。刘俊英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舞台,将一些停演多年的传统戏陆续重新编排上演。最初恢复的还是《荀灌娘》这出曾经风靡全国的代表作,演出结束后,很多热情的老观众纷纷聚到后台要求同刘俊英签名合影。

观众的热情给了刘俊英极大的鼓舞,此后又将《窦娥冤》《蝴蝶杯》等传统剧目重新搬上舞台。在新编剧目方面,刘俊英还主演了《不准出生的人》《鸾英与凤姑》《关羽认妻》等几出大戏,并尝试一人分饰两角,在人物角色刻画方面彰显出深厚的戏剧功力。

这段时期是刘俊英河北梆子艺术生涯的成熟期。她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前辈艺术家的唱腔特点,并借鉴京剧、豫剧、粤剧等兄弟剧种的一些技巧和优点,结合自身的嗓音特点形成了优美、圆润、纯正的梆子唱腔风格,丰富并发展了“卫派”河北梆子的风格和内涵。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唱腔处理运用上,她不是一味地突出自己过人的嗓音天赋,而是根据所塑造角色的不同,对演唱方式进行合理安排,感情真挚自然,在平实中表现出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我有责任尽自己所能把艺术好好传下去

2004年,天津市戏曲学校聘请刘俊英担任戏校总顾问并为学生们授课。此后,刘俊英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戏校的学生身上。刘俊英亲身经历过“卫派”河北梆子重新振兴的艰苦和获得的荣耀,这使她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下大力气抓好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年轻一代打好基础,“卫派”河北梆子才有可能长期发展,代代传承。

刘俊英与徒弟杨丽萍

为此她不惧辛苦,认真施教,为天津河北梆子培养了大批年轻戏剧人才,天津戏校每一名旦角毕业生几乎都受过她的传授和指点。除此之外,刘俊英也在年轻一辈中挑选好的戏剧苗子,亲传衣钵,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丽萍和国家一级演员张传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卫派"梆子青年艺术群体,上左为杨丽萍,上右为陈春,中左为刘志欣,中右为赵靖,下左为黄长明,下右为金玉芳

在谈及“卫派”河北梆子艺术传承问题时,刘俊英动情地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也让我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传承方面,我有责任尽自己所能把艺术好好传下去,要把这个剧种挽救活了,让咱们河北梆子发展起来,不要在我们下一代消失。”

编辑: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