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北川领舞传人:不停歇的舞步
作者:2891 创建时间:2009-12-29 15:45:01

 

北川领舞传人:不停歇的舞步


    在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规划中,拟建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还未修建起,王官全已经挑起了传习的担子。”身藏40年羌舞功底,在群众看来,“他是‘活宝"。”
12月22日这天,一夜细雨过后,北川任家坪石椅羌寨迎来一个明媚的清晨。

    “准备好了没?客人要来了哦。”57岁的王官全尽管满头白发,但身着艳丽羌族服装的他依然充满活力。在他面前是10多个身着羌族服饰的姑娘和小伙子,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将为20多名从西安过来的游客进行表演。

    低沉的号角响起,羌族特色的欢迎仪式上演了。王官全跳着羊皮鼓舞在队伍前领舞,一昂头,一躬腰,流畅的舞步不亚于小伙,甚至跳得更动情,更投入。忘情的舞步,感染了来客,他们也忍不住加入进来,跳着,转着。“他是 ‘活宝"。”北川县文化馆馆长徐正斌如此形容王官全。

    跳羌舞 他带出上百号传人

    王官全手指粗大,手掌布满裂痕,别人很难把他与北川唯一的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羌祭祀皮鼓舞传承人”对上号。王官全说,“我这辈子停不下来了!”

    少年时,王官全在寨子里接触到最原始的羌族舞蹈,又从释比那里学到了祭祀用的皮鼓舞,13岁加入北川县川剧团。后来,又到擂鼓镇小学当舞蹈教师,一直干到退休。

    去年震后,王官全本来打算去西安一个旅游区教人跳舞,但出行时却接到擂鼓镇胜利村支书席成友打来的电话:“回来吧,教村子里的人跳羌舞,这里需要你。”他毫不犹豫地回到村上。在擂鼓镇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只有王官全和另外一位专门记录羌族口传文化的老人还在世。他俩一文一“舞”,自觉担当起把羌文化传下去的重任。

    王官全成了羌族锅庄的领头人。第一次领舞,是在擂鼓镇板房区外的广场上。一开始,只有两三个村民加入,表情还很木讷。但王官全不管,他甩开了膀子跳,欢快的音乐是他亲自挑选的,他坚信,“只要他们能放开,悲痛就会走远。”

    到第三天、第四天……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二三岁的小孩,部分援建人员也加入了进来。后来,只要音乐一响起,整个板房区的村民都来了。

    震前,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跳羌舞,觉得太麻烦,因为羌舞虽然是一个基本步子反复跳,但不同的节气要应对不同的步子。可震后,年轻人开始感兴趣了。就连王官全的儿子,也放下了做生意的念头,拾起了这古老的舞步。

    “可能是地震让人一下子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可能是跳舞可以转移悲伤。”这让王官全欣慰。已经一年多了,王官全还是每天培训大家跳一个多小时。如今,差不多带出了上百个能跳羌舞的人。

    想把羌文化编进孩子的教材

    重建规划中拟建的9个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将分布在北川新县城至青片乡一线,包括王官全在内的19个省级非遗传承人成了传习所的核心人物。

    上个月,徐正斌找到王官全,商量在将来建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怎样展示羌舞。“我们不如搞一个流动的传习所?最好是到每个村寨去。教会的人越多,文化的传承面才更广,村村都是传习所喽。”王官全笑着说。
徐正斌明白王官全的心思。王官全已自发成立了 “禹羌文化中心”,位于北川老县城东线的石椅羌寨,紧挨地震遗址博物馆和唐家山堰塞湖,是游客必到之地。在他的蓝图里,应该到地震博物馆和唐家山堰塞湖周围的村寨,逐一去展示羌舞,教大家羌舞。各羌寨目前都在发展旅游兴寨,羌舞能留住游客的脚步,“能把文化传下去,又可以振兴旅游产业,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这段时间,王官全沿着老县城一路往东,从吉娜羌寨跳到了石椅羌寨。除了领舞外,他每次挑选的演员都不同,“轮换着,让他们都得到锻炼。”而表演也得到回应,学舞的队伍在壮大,他们中间有游客,还有援建方的山东汉子。
   
    王官全说,目前他正在整理北川第二套锅庄,整理结束后,将尽快把第二套锅庄传播出去。

    传承羌文化,王官全还有更长远的考虑。眼下,他正和另一个非遗传承人一道,把那些原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只能身教”的羌族文化用文字、音像整理出来,准备把资料交到大学里去,希望借助专家的力量形成系统,“最好能编进教材里去,传承要从孩子抓起。”王官全真诚期盼。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