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磁州窑烧制技艺大师刘立忠
作者:2516 创建时间:2009-10-12 12:09:58

 

磁州窑烧制技艺大师刘立忠

宋 磁州窑花卉瓜楞捧盒

宋 磁州窑白釉碗

宋 磁州窑系褐彩绘莲花童子纹盘

金代 磁州窑梅瓶

金 磁州窑黑釉执壶


金-元 磁州窑孔雀兰开光虎纹梅瓶

元 磁州窑虎纹鸡腿罐

元末明初 磁州窑褐彩玉壶春瓶

明 嘉靖 青花松竹梅花鸟纹罐

明 五彩鱼藻纹罐

清代 磁州窑白地褐点彩猫形枕

清乾隆 墨地粉彩开光双耳尊

 

      刘立忠:守望民间窑火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的确,磁州窑是粗瓷,不像白瓷那样细白,也不像青瓷那样轻薄,更不像景泰蓝那么繁缛华丽,但它以其大拙若巧、粗犷谐趣,而被百姓所欢迎和推崇。就是这流传在民间的白底黑花瓷,几经传承,衍生出了明清时宫廷与民间最为流行的中国陶瓷的精品―――青花瓷。

      [前言]我们寻访磁州窑工艺大师刘立忠,想亲眼目睹传说中的磁州窑神奇的72道传统工艺。眼前这位身着土灰色上衣,带着黑边眼镜,面色粗黑的老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粗朴、踏实、亲切、厚重。说起话来,刘立忠的形象便生动起来,他的每个词、每句话里,都闪动着陶瓷文化的灵光和对陶瓷的热情。看着他一道一道工序的制作过程,一件件出自他之手的瓷器幻化成磁州窑不灭的窑火。他说他正守望着这传承了千年的民间窑火,并不失时机地为它加些柴,让窑火更旺一些。

      保卫和传承

      刘立忠指着作坊里不计其数的窑器说,那就是他60多年来所做的工作。磁州窑瓷器优美的弧线和强烈的黑白对比画面,强烈地吸引着刘立忠,他着迷地效仿着,不知疲倦地复制着,并竭尽全力地传承着。

      刘立忠是磁州窑工艺的第四代传人,也是彭城惟一一位国家级磁州窑陶瓷工艺大师。其祖辈刚到彭城的时候以卖瓷为生,落户到彭城后开始制作瓷器。刘立忠自幼接触磁州窑,青年时代拜磁州窑陶瓷老艺人魏宏彬为师,学习陶瓷绘画和其它工艺,对磁州窑的72道工艺道道精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立忠以其独有的绘画和设计才能,在彭城工艺美术厂担任美术室主任,一门心思挖掘磁州窑传统工艺技法。从72道传统制瓷工艺中,吸收着传统的营养,他认定这就是中国民间陶瓷的精髓。于是他试图将之传承下来。上世纪九十年代陶瓷市场十分不景气,一批批技术工人流失了,他辅导过的学生们也散的散,转行的转行,渐渐地没有谁再想学磁州窑工艺了。看着自己的小师妹都离开了陶瓷行业,他怒气冲冲地去找她打架,刘立忠不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重利呢,传承了千年的磁州窑工艺又该何去何从?

      “磁州窑传统工艺不能就这样失传了!”刘立忠决定带领有志于磁州窑业的徒弟们另起炉灶。他们跑到离彭城不远的都党村买了块地,想在这里继续他的手工技艺,结果以失败告终。不甘心的刘立忠又在义井、张家楼等地建窑厂、修作坊,结果还是以失败结束。“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三十个人的磁州窑工艺队伍不能就这样散了”。最后,刘立忠想到了自己居住的两间平房,和老伴一商量将这两间平房进行了改造,一间在房顶上打个洞建成了窑炉,另一间平整了一下地面当成了作坊。场地问题终于解决了,可人员在辗转几次之后也所剩无几了。

      “任何民间工艺,如果没有传人就没有一切,人心就是民间文化的自信心,而有一阵子,我们磁州窑的人心真的散了,还好我坚持住了。”十几年过去了,技术人才的流失,仍是刘立忠无法言说的痛。

      认识陶瓷之美

      有些东西被遮蔽、渐渐离开人们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陶瓷不会,即便它会受到一时冷遇。刘立忠默默地保留下了磁州窑的根,保留下传统技艺、传统的材质,他相信终有一天,磁州窑的美就会让身边的人认识到,让世界为之倾倒。

      我们的先人一直与陶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China就是瓷器的英文名字,也是中国的英文名字,提起中国,人们想到的首先就是陶瓷。可是现在国内许多人更亲近金银器,却对泥土制成的陶瓷弃之如敝屣。刘立忠谈起现代人对陶瓷的态度,痛心疾首。

      刘立忠走过许多国家,每到一处,外国人都对他尊敬有加。国外人士对陶瓷的态度,让刘立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多了一种思考。

      刘立忠在日本和韩国访问时,发现陶瓷在日本备受重视,每当自己家女儿出嫁时,日本的父母亲会送给自己亲爱的女儿一套精美的瓷器。在韩国也有这种尊重和珍惜陶瓷的传统。“其实,陶瓷所负载不再是物质,而成了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如果说暂时地抛弃陶瓷是因为我们穷,那么这种怪现象是不该存在太长久的,因为国人迟早会富起来的,到那时就该寻找自己文化的自信心了。”有了这个信念,刘立忠对磁州窑的坚守显得更加坚韧。

      有一次,当刘立忠拒绝了日本某家公司的重金邀请时,他说,“我们中国传统的磁州窑技术是不能出卖给外国人的,只要我们守住传统磁州窑的工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不管磁州窑工艺的传承经历怎样的坎坷,一定要让它完整地留在中国,根脉延续在脚下的这块土地上。这才是刘立忠的毕生愿望。

      戏称自己3岁的老人

      “如果有人问,刘立忠呀,你做了一辈子的磁州窑,做出了那么多的瓷器,你认为哪件是你的代表作呢?60岁前我肯定会觉得手足无措!”经过3年的创作与思索,63岁的刘立忠终于可以指着《老槐树》、《鱼》一系列风格独特的磁州窑作品说,这是他3年艺术生命的结晶,但风格还未定,毕竟“我才3岁”。

      从白底黑花到黑底白花,再到红绿彩,都是传统磁州窑的经典款式,但是有一架子作品格外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件陶罐上的绘画发生了变形,从中国画变成了抽象画,另一件则是器形发生变种,从弧线形变成了上鼎下鬲的奇怪器形,颜色也从黑白变成了变幻多姿的色彩或者只是干净的陶土本色。我们可以看到60岁之后的刘立忠开始从传统中苏醒过来,他在努力地寻求着打破传统,他在努力地寻找着磁州窑工艺新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的美就在于对称和圆满,磁州窑经历了几千年,几种最优美的、最中国化的造型已固定了下来,可以说是经典了,我们根本无法超越,所以我在创新之初是根本没有想打破它,只想在绘画上和色彩上进行改变,而这种改变是很痛苦的。”刘立忠谈到他的艺术创新,显然他正在被创新和继承的观念撕扯着。

      起初刘立忠想运用抽象的画来代替中国画,因为他在绘画上是强项,但是放在传统的磁州窑陶器上显得有些不对劲,又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他有意地开始消解绘画。“既然,我们现在是寻找一种艺术的创新,实用性放到很次要的地位。我想我的思想应该加入进去。”于是打破原有的实用器形,终于在刘立忠的脑海里闪现了。再后来便产生了―――《老槐树》,它是一件看起来完全与磁州窑没有任何关系的作品,像是一座沉积了几万年甚至更久远的黄土高原的断层,像黄土高原上婆姨们的生活,像老槐树的歌声。这种粗糙的质感,只有磁州窑的质地才能表现出来。终于刘立忠开始脱离磁州窑几千年来的器形,寻找到自己的创作灵感。

      这种大胆的器形变化,是否会遭到否定和抨击呢?刘立忠说,肯定会有。任何时代,任何领域,创新都是很艰难的,这种难不光来自于自身,还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和眼光。“不过,我不在乎,我只在乎磁州窑艺术的传承和未来。”

      每个时代都会给磁州窑带来一些痕迹,我们这个时代也一样,现实主义就是如此。刘立忠在追求现实主义的过程中,也会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在“神六”发射成功后,他欣然创作出了《鱼》,这一系列横卧如鱼,站立如“神六”外形的作品,被刘立忠抱来向我们演示。此时,他就像小孩子一般期待着肯定。

      从绘画到色彩,从弧形到多样形,刘立忠终于从厚积走向薄发,他在耳顺之年开始走上了创新之路。他说,这也为时不晚,因为他的儿子才刚刚是而立之年,路还很长。看着两个儿子也开始了陶瓷创作之路,老刘的笑时时浮现起来。老大已经有了自己的省级获奖作品,老二还在执著地学习着。爷仨一起打点着他们的作坊,守望着磁州窑千年的窑火。

      [后记]在采访结束之时,我们听说有许多的高等院校艺术系的学生们常来这里实习,向老艺人们学习传统陶瓷技艺。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的大学生们正在另一座民间作坊里实习,他们计划明年开学后把磁州窑的一批老艺人和磁州窑专家请到学校去,为更多的学生传授磁州窑传统工艺和绘画技法……这或许是磁州窑文化的另一种希望所在。

    刘立忠,祖师爷付老子(曾为彭城陶业画行会首)。师从磁州窑艺人魏宏彬。

    1975年,其作品鱼藻纹茶钵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展。

    2003年10月,被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2006年,入围“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项目第一批候选名单。

    专家连线 保护与技艺传承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多种装饰技法,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形成了质朴、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成为声震古今、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名窑已经衰落,只留下古老的遗址供人凭吊。考察发现,在观台镇和彭城镇两地,古窑场多达200多个,在方圆百里之内,古窑遗址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可见其历史的辉煌。现在古代窑址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数量不过数十处,值得庆幸的是彭城镇有多处保存完好的“馒头窑”。彭城磁州窑盐店遗址中有一座元代古窑址,保存完好,在窑址旁的作坊里可以看到瓷器的制作过程。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窑炉、加工原料的碾糟等。发掘出的器物以盘、碗、罐、瓶等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遗憾的是磁州窑的制作技术却由于时代的久远,渐渐消失。

    古窑遗址也是历史的载体,对它的抢救与保护,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对磁州窑的保护首先要从遗址保护开始。既然目前还有古窑遗址,就要细心考察,认真清理,建立“遗址博物馆”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要恢复磁州窑的历史原貌,复原磁州窑是必不可少的。工艺大师刘立忠先生在精心研究的基础上,制作了磁州窑复制品(模型),这对人们认识磁州窑的生产现场和工艺流程能起到直观作用。要通过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磁州窑产品的研究,有计划的集中专家和工艺大师的力量,复原磁州窑瓷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培养磁州窑产品制作的传承人。据说磁州窑遗址的保护已经得到政府的重视,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我想不久的将来,磁州窑会重现历史的辉煌。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