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2   星期四   农历三月廿四   
陈氏掌门陈孝功――花鼓灯不能“跛腿走路”
作者:2368 创建时间:2009-09-24 09:27:15



陈氏掌门陈孝功――花鼓灯不能“跛腿走路”

   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机构调查、认定和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上,凤台县老人陈孝功榜上有名。可问起陈孝功,在当地似乎并没有太多人知晓,但要说起陈孝功的另两个名字――陈敬芝或一条线,在当地可谓是妇孺皆知。

    “我就是个业余玩灯的”

    当记者见到陈老时,他正在舞台上表演,年近90的他在舞台上依然精神矍铄,动作麻利。一旁有观众向记者指点,“他就是一条线!”

    “‘一条线"扭一扭,倒下九十九;‘一条线"回头看,起来一大半;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这是一首在凤台县广为流传的关于陈老的顺口溜。那么“一条线”的艺名又从何而来呢?陈老的节目结束后,记者在后台见到了这位年近90的花鼓灯老艺术家。

    一番休息后,陈老向记者回忆了“一条线”的由来。原来1937年,当时的凤台县机场竣工,为了庆祝这一喜事,七乡八村的十多个花鼓灯班子都聚到县城里玩灯,陈敬芝所在的灯班子跳得最出色。他扮演的“小兰花”,更是让人赞不绝口。人们都说:“这个‘小兰花"像油线扯的一样。跳起来就像一条丝线在水中摆,动作无比轻盈生动,活像木偶戏里用线牵的一样。”从此,“一条线”的美名传扬开了。

    可在采访中,陈老一再表示,自己一直都是个业余演员。在解放前,他就是个农民,解放后,他虽然一直从事花鼓灯的教学和演出工作,但是用他的话说:“我就是个业余玩灯的,算不上什么艺术家!”

    “那时玩灯只为有口饭吃”

    年近90的陈老,身体依然硬朗、口齿清晰,在交谈中,他讲述了一些陈年旧事。1919年,陈老出生于凤台县陈巷村的一个贫苦农家,没上过学,时常与打锣鼓的哥哥一起玩灯,而宗族中的长辈不许他们玩,认为“玩灯”是伤风败俗的事。

    但是,花鼓灯艺术,深深吸引了孩提时代的陈敬芝。他时常参加凤台、寿县等地有名的四顶山会、茅仙洞会演出,向老花鼓灯艺人学习。1931年及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凤台县地区瘟疫和洪灾频发,当时,有民间传闻,“玩花鼓灯”敲锣打鼓的能祛邪避瘟疫,所以在当地掀起了一次跳花鼓灯的热潮。

    而此时的陈老男扮女装的“兰花”,也走入了艺术上的成熟阶段。因为扮相俊俏、身段优美、唱腔动听、一把花扇在他手中更是上下翻飞,让人目不暇接,很受欢迎。但每每回忆到这段历史,陈老都眉头紧锁,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玩灯是为了有口饭吃啊!我们玩灯的,一到冬闲就一起南下表演,要饭。”

    活到一百岁,教到一百岁

    据陈老介绍,目前他仍在担任凤台花鼓灯艺术学校的教学工作和部分演出工作。回顾七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以陈敬芝等为代表的安徽花鼓灯,在保留《抢板凳》、《抢扇子》、《双回门》等优秀传统节目的同时,又创作出《花鼓灯锣鼓》、《江淮鼓韵》、《欢腾的鼓乡》等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新节目,先后到土耳其、泰国、芬兰、英国和加拿大等国演出。在2002年中国豆腐文化节上,《欢腾的鼓乡》被央视选为开场节目。他的单人舞《游春》和三人舞《抢板凳》等还被搬上了银幕。

    可是,目前最困扰陈敬芝的还是如何培养花鼓灯艺术的接班人,将这项被誉为东方芭蕾的民族艺术完整无缺地传承下去。1984年,在他的多方奔走呼吁下,我省第一个花鼓灯艺术培训班在凤台县成立,而这也是凤台花鼓灯艺术学校的前身。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一批批学生带着陈老的言传身教从这里走向全国。

    可是让他痛心的是,“现在的花鼓灯是一条腿在走路!”

    据陈老介绍,自1953年以来,所有的花鼓灯教学工作都集中在舞蹈这一单一花鼓灯形式上,而对“唱腔”这一难度更大的花鼓灯艺术形式没有进行很好的搜集、总结,使得花鼓灯在传承上出现跛腿现象。

    可喜的是,自去年,凤台县开展了关于花鼓灯唱词的全县征集工作,已征集唱词百首,有望解决花鼓灯的“跛腿”问题。而陈老也告诉记者,希望自己能活到一百岁,教到一百岁,能将原汁原味的花鼓灯艺术“传得越来越广”。

(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