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19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一   谷雨 谷雨
广东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陈剑声
作者:961 创建时间:2008-06-13 09:25:19


广东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陈剑声
 


     陈剑声,原名陈杏葵,江门外海人,当代粤剧界一位出色的女文武生。她自幼醉心粤剧艺术,在求学时期已开始学习粤剧。初期随谭珊珊和刘永全学习粤剧,其后边学边演,曾师从马玉琪、朱庆祥、叶少兰、王小玲、卢轼、许君汉、韩燕明学艺,慈善伶王“新马师曾”收其为入室弟子,直传技艺。陈剑声1997―2007年任香港八和会馆主席,成为该馆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主席;2006年7月1日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2006年12月至今,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今年1月份与红线女同时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传承人。

    陈剑声功夫扎实,个性爽朗,她演英雄豪杰,才子将相都很有说服力,戏迷们都说,看她演出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陈剑声于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从事粤剧表演工作,1986年组成剑新声剧团,1992年重组剑新声剧团,该团至今在表演上屡创佳绩,演出传统和创新剧目甚多,令戏迷耳目一新。陈剑声除从事粤剧活动外,对社会公益活动亦不遗余力,常参加各种慈善演出。

    
    一介寒儒书生,陈剑声演得声情并茂

    陈剑声女士是个十分爽快的人。一接听电话,听说是家乡江门的记者,十分热情,对于采访要求也欣然应约,然而由于时间、空间距离等原因,记者一直无缘和陈剑声女士面对面交流,不过她却一直没有忘记家乡记者采访的约定。几经辗转,她托江门的亲戚,为记者送来了多份宝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因为兴趣爱上粤剧
    性格豪爽专演男角

    记者:人们常说,谈粤剧,不可不提陈剑声女士。的确,您在粤剧界有着极高的名气和声望。您在香港当了10年八和会馆的主席,今年1月份,您与红线女同时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传承人。您取得的这些成就,与您全情投入粤剧事业有关,能向家乡读者谈谈您与粤剧这份浓厚的感情吗?

    陈剑声:我与粤剧的浓厚感情始于小时候。母亲爱看戏曲电影,她常带我同去戏院欣赏。久而久之,我对粤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想到竟以此为终生职业。记得小时候,我最爱看前辈名伶任剑辉,为她的风流倜傥所着迷,《帝女花》、《汉武帝》、《六月雪》等剧目,都很喜欢,其中《汉武帝》一剧,我更是看了一遍便记住了主题曲,还会演唱。家人认为我演戏很有天分,所以在我15岁时,就把我送去学校学戏了。那时我很早出来工作,白天打工,晚上下班后先去夜校读书,然后再去学戏,别人学两个小时,我只能学1个小时。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一边学习一边从事粤剧表演。1973年,我到新加坡登台表演了几个月,1975年又去马来西亚演了两年。那时,我就有不少的戏迷,我走到哪儿表演,他们就跟到哪儿,但并不打扰我。后来我回香港仍演小生,与罗家英等合作,他是武生,是第一男主角,我做第二男主角。直到1986年,香港剑声剧团班主请我出演文武生,才开始做真正的主角。    

 

    我很喜欢演戏,上世纪70年代初在越南演出时,演了几天战争就开始,飞机场都被炸弹炸了几个大坑,但我晚上还在天台练功,完全忘记了危险。

    记者:您是当代粤剧界一位出色的女文武生,演起来功架十足男子汉般英风凛凛。您在舞台一直演的是男角,是不是与您豪爽的性格有关?

    陈剑声:演女文武生,确与我的性格豪爽有关,主要是因为我不爱婆婆妈妈。小的时候,家里人说我像个男孩般通山跑,难得停下,一时学这样玩那样,一时问这转头又问那,就是“百厌、好胜”。

    也许性格的缘故吧,我从第一天踏足舞台开始,演的都是男角,花旦的滋味全是空白,不过,我对此也毫不惋惜,因为我从来没想过演花旦。每当踏上舞台,我便把自己当作男儿,因而在角色投入上没有问题,台下观众对我的性别身份,有时候都会存在疑问。对于武场表演,我也会忖度清楚,不会给自己任何困难。

 
    掌舵八和会馆十年
    稳守梨园瑰宝园地

    记者:您连任八和会馆十年的主席,是会馆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主席,在这10年期间,粤剧早已由大众娱乐变成了“小众娱乐”,您作为粤剧界掌舵人,为挽救这个传统的艺术,付出了自己很多心血吧?

    陈剑声:我很喜欢演戏,在台上演出后,观众的赞赏声,是对我最好的鼓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电影和电视渐渐成为主流。我转往马来西亚等地,20年间赢得一班戏迷喜爱,他们穿州过省跟随观看,或散场后,紧随车后欢送。这些场面令人感动,我之所以稳守梨园,就是舍不得这些观众。我好怕逛街,如果你要我逛一天街,我宁愿唱一天戏。

    作为一个八和子弟,我们都相信华光师傅,其实我们都相信粤剧头上一片天,才能稳守这一块本土文化瑰宝的园地。凡坚持任何信念,都必须经历很多曲折,但不足为外人所知,尤其是放弃和坚守之间的抉择,这10多年来,在我心中常有争战。如今,有人肩负八和会馆主席这个责任,我也舒了一口气。

  
    陈剑声、王超群是最佳拍档,上月底她们在香港新光剧院合作,相互辉映

 

    传统剧目需要创新
    粤剧表演步入高雅

    记者:从艺30多年,您多是自己组班,亲自抓上演剧目,与多位名花旦合作演出,演出优秀的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甚多。在现代这个多元社会里,传统剧目也面临着创新,面临着如何融入快节奏的国际都市的问题,您能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吗?

    陈剑声:这些年来,尤其是1997年后,八和会馆多次争取特区政府的支持,由梁汉威先生领导革新,我也有幸参与,期间主要是由传统演出到戏场表演方面作出革新,也包括音乐唱腔,主要是把粤剧更拉近当前社会,在故事情节、剧场元素等方面,参照当前电影、电视及舞台技术的发展,作出革新,当然故事要贴近当前社会与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期间创作演出新派新编粤剧,多由新晋粤剧编剧区文凤小姐编写,包括《淝水之战》、《楚汉争》、《吴越春秋》等。

    记者: 作为粤剧传承人,您已经在培养新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能谈谈其中的酸甜苦辣吗?

    陈剑声:作为粤剧传承人,这几年来我确实花了很大的心思培育新人,但我们必须明白粤剧已不是过去的粤剧,而是需要步入高雅化,因此演出的人是少了,但艺术传承并没有间断。近年来,香港涌现不少粤剧新秀,即可见这几年政府和八和会馆推动粤剧的成效,不过,作为八和弟子,我仍然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扮演角色个个喜爱 
    寄语家乡培养新秀

    记者:作为粤剧界名角,您即使公务繁忙的时候,也常常活跃舞台,就在今年春节的“笙歌妙韵喜迎春粤曲演唱会”上,您一人就连演4场,您最喜欢哪个角色?何时回家乡,让家乡人也能一睹您的风采?

    陈剑声:可以这么说,我扮演的角色都是我喜爱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选演。上世纪80年代我曾随卢峰乐苑回新会演唱,上世纪90年代羊城国际粤剧节,我也曾和林百欣夫人回到广州演出。若有机会,我仍然乐意再次回到家乡演出,会一会乡亲。

    

    记者:我听说您的家族人才荟萃,能谈谈他们的情况吗?

    陈剑声:我共有6兄弟姐妹,都分别居住在世界各地。大哥陈锡添原为《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现任《香港商报》总编辑。他小时候在江门棠下三中读书,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修读新闻系,1966年毕业。大哥热爱及醉心于新闻事业,曾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期间,全程跟进报道撰写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二哥陈锡江为香港专业婚纱商会副主席,一直在香港生活。1965年,他在香港创立了香港蜜月婚纱摄影集团,其摄影风格深受香港影视界名人、商界名流及市民爱戴,而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也指定香港蜜月婚纱摄影集团为剧集提供场地拍摄、婚纱礼服及造型指导。1994年,他在家乡江门设立国内首间分店。过去10多年间,香港蜜月婚纱得到政府及各界支持,分店已遍布珠三角。

    记者:您对家乡的印象如何?对家乡文化建设特别是粤剧发展有何建议?

    陈剑声:家乡近年发展迅速,乡亲们的生活也在迅速提升,这是我对家乡的印象。我相信家乡的发展势头是停不下来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作为广东的侨乡,原是演出粤剧的“重镇”,我当然对家乡的粤剧寄予厚望。我知道江门现在有一个粤剧团,我希望它主动拓展,争取得到更多的资源,提升发展,并且在剧团的基础上,开设兴趣班,培养新一代戏迷,也在家乡培养几个红伶苗子。

    八和会馆

    八和会馆是在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在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祖父、著名武生邝新华的倡导下,在广州把原来供粤剧人员住宿的八和公寓改造后建成,一直是广东粤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组织。香港八和会馆本是广州八和会馆的分馆,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初,和内地八和会馆失去联系,所以在1953年独立注册为香港八和会馆。自独立注册至今,香港八和会馆以宏扬传统粤剧艺术,保障同业权益为宗旨,并为香港粤剧的发展前途肩负起责任。
    (来源:江门日报)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