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 作者:萧放 创建时间: 2019.05.17 09:49:00

提要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民俗传统包含生态、生计、社会、信仰与道德伦理及村落文艺等五大类型。村落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有七大途径:利用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建乡村精神传统;运用乡规民约之乡村自治传统,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和组织作用;以村落节庆、人生仪式传统,增强乡村人际互动,传承与增进乡风文明;以村落口头传统、乡土表演艺术,讲好村落故事;从传统村落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利用经验中,提炼民俗智慧,为当代村落布局、环境治理等提出对策性的研究意见;发掘村落生计资源,以地方物产、地方特色手艺来助力乡村生产。民俗文化传统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三大原则:保持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的品质特性,不能简单地将城市文化移到乡村;对一些乡村的村落传统应该有选择性地传承;要充分重视人、地、物有机复合,强调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产业业态三态并重的整体复兴。

关键词文化振兴;民俗传统;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生仪礼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14AZD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18ZH011)之子项目“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萧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乡村振兴首要着眼点是经济,没有经济的振兴,乡村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但是乡村振兴持久的动力应该是文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最早最扎实的祖根在哪里?应该就在乡村,乡村里相当多的地方还保留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形态。当然在现代的城市化过程中,它已经受到相当程度的损毁。所以我们要以文化振兴的方式,去修复和养护中华文化根基。当然传统文化也要满足当代社会的文化需要,要满足这个时代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今天中国的乡村问题非常复杂,近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与世界处于一个持续交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很多文化传统遭到破坏,传承下来的东西已经很少了。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乡村振兴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文化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习总书记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①创新不是凭空的,创新是有一定的凭借的。如果说离开此前基础的创新,那就是无根之谈。而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几千年丰厚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继承创新的重要基础。继承和创新,是中央特别强调的两个方面。我们应尽可能偏重对民俗文化传统的优良部分的发现,或者说对其价值应有再认识的过程。

民俗文化是民族的基础文化,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它既不抽象,也不思辨。它直接服务于基层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P.32)这里面谈到的生态、乡风、治理三项与民俗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民俗文化是乡村社会重要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发现民俗文化对于当代乡村社会的资源价值,把它作为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换的文化凭借,以此助力乡村振兴。

讨论民俗文化或乡村振兴,我们需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民俗文化是什么?其次,民俗文化怎样去推动乡村振兴?第三,在提倡民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一、“民俗”概念与民俗文化的起源

民俗文化是日常生活文化,它跟日常生活是相即不离的。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内涵。

虽然民俗学学科领域的民俗是现代学术名词,但是中国很早就有“民俗”这一词汇。它最早出现在《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2](P.829)意为统治社会的人君要选择一个合乎伦理规范的榜样,让大家仿效;对一些不好的事情,统治者应尽量远离它。对于管理社会的人来说,应给大家树立清晰的是非标准。《韩非子·解老》也讲到“民俗”,“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仓虚,府仓虚则国贫,国贫则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3](P.425)意思是说如果人们总是去打官司的话,就没有人种田,没有人种田,就没有人给国家交粮食,仓库就空虚。仓库空虚则国家贫穷,国家贫穷,反而会形成耗费资财的奢华风气,以致造成百姓生活的极度贫困。《史记》有三个地方用到“民俗”词汇。一是《周本纪》记载“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4](P.117),这里的“民俗”大约指民间习惯; 二是在《货殖列传》说到中山地方“民俗懁急”[4](P.3263),这里指居民性格;三是《循吏列传》记孙叔敖的故事,有“楚民俗好庳车”的记载,[4](P.3100)民俗即风俗好尚。《史记》三个地方的“民俗”用法,跟我们今天的民俗学的民俗概念近似。

民俗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是一种生活传统。它首先源于人们对物质生存的需要,人们会为了生活而选择特定的生计方式。其次源于种族繁衍。种族繁衍里面就关系到婚姻的模式问题,关系到两性伦理的问题,关系到家庭结构的问题。再次源于社会适应。因为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社会中进行。社会团结或群体心理的认同、等级秩序、协调原则、人情往来,这都是民俗起源的社会适应问题。最后是源于精神活动。人不是普通动物,人有强大的精神需求,有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理解和表达,这样就会形成丰富的精神产品,呈现为精神民俗。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信仰、民间艺术等。

二、村落民俗传统的五大类型

村落民俗传统,是世代累积下来的思想与生存惯习。民俗传统,一般分成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民俗传统,包括物质生产、物质生活。二是社会民俗传统,是在社会适应过程中所发生的,节日、人生仪礼、社交礼俗,都属于社会民俗传统。三是精神民俗传统,包括伦理道德、信仰、娱乐艺术。这三个层面的传统是我们村落社会传统的完整形态,但是如果要更加细致地去理解,我们可以把村落民俗传统分成以下五大类型。

(一)生态民俗传统

直观来讲,村落就是一个聚居的形态,村落的聚居形态跟城市是不一样的。村落社会有自己的肌理,有自己的形态布局,有村落内部的东和西,上和下。有中心与边缘。所以我们看以前的村落,它非常重视水井,水井是村落的中心。我们经常说离开家乡是背井离乡。城市化过程中,好多背井离乡的村民都会对村里的水源地有特殊情感。我们去浙江景宁县高演村调查,村落耆老首先带我们去看的就是他们村的一口老水井,那是全村的水源地,是村落居民生存的重要资源。②

村庄的设立,首先考虑到水土的问题。所以完整的村落形态,它是符合生态宜居需要的。选择一处适合人居的环境,需要有很多来自生活实用的考虑与观念上的智慧思考。我们经常谈论风水,风水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神秘的观念,但我们也可以理解风水是利用风土条件而进行的景观选择与设计,它是为了人居安全安定而发明的技术手段,由于它被附加了许多神秘性的寄托,因此受到现代一些人的误解。比如所谓:“前有案,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等,就是一个宜居小环境的选择。我们中国人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村落选择坐北朝南,后有靠山,它可以阻挡北方寒风,东面是青龙位,西面是白虎位,民俗讲究东西的环抱,如湖北长阳土家族说“左青龙,右白虎,又安静,又热乎”。[5](P.548)传统的村落选择,一般都是山环水绕,前面一定会有一条河,绕过来,像环状的,这个环不能倒过来内环,是外环的,只有向外环的时候,它才逐渐往外扩展。村落里水流出村的地方叫水口,水口往往是村落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它是村落生态的重要节点,传统村落大多会设计一座风水桥,锁住水口。

(二)生计民俗传统

生计方式的选择,受制于三个因素:一是地理条件,二是地方物候物产,三是历史传统。所以说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生计类型,不仅仅是我们主观上的选择,它与地理环境、地域生态、地方的物产、资源以及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人为什么选择农耕?为什么没有以畜牧业为主?这是很早的问题,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选择,远古先民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选择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逐步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农业传统。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一种生计模式,然后在这个生计模式之上,又形成了我们的生活传统。

(三)社会民俗传统

所谓社会民俗传统就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性行为习惯。大家知道中国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强调的是人们的安居乐业,安居就容易形成家庭的不流动,家庭的不流动,就会凝结成家族的亲缘传统。村落里的家族之间要互相帮助,“生相亲爱,死相哀痛”,生死相依。通过长期的稳定的人际关系构成稳定的村落社会相互救助的传统。除了家族之外,还有很多村落不是单一的家族村落,它是多姓村。各个不同姓氏之间,它有自己的村落协调的乡缘传统,村民之间互相合作。我们的研究团队在浙江松阳平卿村调查发现,平卿村周、张二姓都有自己的大祠堂与房支的香火堂。但是在家族之上,两个家族共享了一个祭祀禹王的社庙,每年有多次村落的集体的祈福仪式,周张二姓世代和谐相处。由此可见,村落社会除了家族之外,还有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乡缘传统。[6]

与此相关的社会民俗传统还有村落社会的自治传统。我们经常说乡村社会是“天高皇帝远”,皇帝管不了最底层社会。但是底层有一套自治的传统,这个自治可以通过宗族、通过乡社来实现。宗族可以通过家训族规制约,形成稳定的家风传统,家训族规的制约力是很强的。然后还有乡规民约,乡规民约是村里百姓在乡绅乡贤主导下制定的习惯俗规,村民会自觉遵守执行。乡里自治的自我服务方式,是中国传统社会基层自我管理的方式之一。

当然村落社会传统里面,还有村落的社会活动的传统,比如说村落的庙会、村落的节日、村落的人生仪礼。礼俗互动让村落成为一个和谐社会。大家知道乡村跟城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情的问题。乡村的人情是文化资产,通过人情可以流动,人情可以遗传,可以继承。就是祖父帮了别人,孙子还可以得到回报。而现代城市社会很少人情,就是家住在对门的人都不见得认识,也不一定互相帮助。人情的资源在现代城市社会是匮乏的,而乡村有很纯朴的人情。当然,目前乡村面临精神衰落的问题,人情也受到很大挑战。[7]

(四)信仰与道德伦理的精神民俗传统

精神信仰传统,包括祖先信仰、先贤纪念、神灵信仰。就乡村社会而言,普遍存在它们自己的信仰传统。我们经常会说中国人不信教,其实中国人有自己的特定的祖先信仰。信仰祖先、礼敬亡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强调慎终追远、木本水源的根脉意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信仰。[8]

当然除了祖先信仰之外,还有对历史人物和地方先贤的纪念,我们常常会在村落里面,看到许多庙宇,可能是关公庙,也可能是岳飞庙、屈原祠、刘猛将军庙。或者是祭祀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时的两位忠臣张巡和许远的庙。这些人物都会被村民纪念。一般村落也都会有地方的先贤。先贤纪念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它实质传递的是村落社会里的一种历史精神,一种伦理的追求,一种对本土本乡有重要贡献人物的纪念情感。过去很多县城都有城隍,城隍一般来说是守护乡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当然佛道等神灵信仰,在乡村社会也经常可见。其实村落社会里的人们没有那种特别强烈的宗教情怀,他们多是根据生活的需要,来信奉某一神灵,所以在拜神的时候,其实就是祈福的表达,就是人们求得精神的安定。比如,妙峰山庙会期间,我们作为调查者常常问上山的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说就是为了“心安”,为了精神的安定而去信仰某位神灵。[9]这也是乡村社会的一种精神内容,当然还有道德伦理传统,道德伦理传统是我们乡村社会秩序的保障。

大家都知道赵氏孤儿的故事,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襄汾地区,这个地方很多姓赵的,他们自己说是赵氏孤儿的后代。他们每年都要举行庙会,祭祀他们的祖先,而且安徽的程姓子孙有时候也到这个村里来,说是程婴的后代。这个故事不断地被当地赵氏子孙讲述传承,故事的核心就是强调忠义传统。③

(五)村落文艺民俗传统

村落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仅有劳作,也有休息,也有令他们精神愉悦的东西。所以在口头的语言艺术里,包括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俗语等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存在。[10](P.9-10)乡村里边俗语起着生动的社交沟通作用;谜语是生活中通过语言表达的斗智游戏,它也有教化的作用;谚语是人生哲理与经验的凝练,有非常强的语言效果,它简洁有力,常常是一语中的,你要说一大篇话,不如说几个字的谚语有效。乡村社会有着丰富而生动的口头语言传统。

再如表演艺术,像小戏、歌会、舞蹈、舞龙舞狮,另外又如书法、美术、对联,还有农民画。在此不一一展开论述,这些具有欣赏性的乡土艺术表达方式,构成了村落的文艺民俗传统。

以上五类村落民俗传统,是乡村社会持久传承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资产,在今天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有效传承利用这一村落所拥有的巨大文化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