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7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九   
书讯 | 满珂 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与发展的个案研究》
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 作者:满珂 创建时间: 2020.06.03 09:45:00

主编:满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与发展的个案研究》出版年,科学出版社,2019年5月。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国家级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 ;探讨非遗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序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是各个人类群体世代相承的深层文化结构和文化底色,是民众自己创造、共享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群体、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心声——追求与向往,继而,借此将同一群体、国家的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各群体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文化的凝聚力也遭遇巨大的挑战,于是,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在此基础上实现持续的文化创新与社会进步并发挥其凝聚力成为当代人必须深思的重大课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保护和研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连续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如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2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以及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在我国,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些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其保护、传承现状、途径、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也就是说,现今我们的非遗保护已经从“保护”步入“精准保护”的阶段。

同时,鉴于文化、人类发展的规律,非遗保护、传承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当社会急剧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受众和“好家”逐渐减少,谁能够成为传承的主体和对象?如何吸引被信息泡沫、浅层阅读充斥头脑的新一代享受“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的戏曲艺术?又如何让他们接受“父慈子孝”“为贤行孝”的“贤孝”说教?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大包大揽,运动式的保护“工作”是否可以真正得偿所愿?社区自发的保护行动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启示?有没有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是否只谈传承而避言变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该怎样保障其本质与真实性?假使非遗的文化生态彻底改观,它将何去何从?以上均是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中无法绕开的基本问题,却很难产生权威的定论。在诸多因素(如城镇化、人口流动、国家政策、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事物持续发展变化,学术研究永无止境。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非遗传承保护研究时有新人加入。正如本论文集的作者们,或为本科毕业于中文系的民俗学硕士,或是自小从事表演活动后又入读民俗学专业的戏曲行里人,又或者是民族学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如初生牛犊,朝气蓬勃,理想远大,目标明确,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感情,急欲保护、传承之而后“快”。于是,经过著名民俗学家、民族学家郝苏民教授开创的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训练,他们坚定地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各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民间剧团兴起且呈兴旺势头)、攻鼓子舞(仅由男性表演)、凉州贤孝(又称“瞎弦”的盲人说唱)和老虎笙(要求社区男性全员参与)——的生存、展演空间,访谈艺人、接触普通民众与政府官员,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这不仅能够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也将最终贡献于非遗保护传承的理论创新,其中,例如非遗保护中要“依托文化土壤,‘还鱼于水’、实行活态传承与动态评估、“秉承传统,面向未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现代化发展量体裁衣、政府应转变职能,放权于文化所有者,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等观点不失为认真思考的结果。

虽然,青年作者们的研究尚显稚嫩,但编者“迫不及待”地推动它们公诸于世,也是为非遗保护、传承所做的努力之一,即希望更多的读者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以引起传承、保护的兴趣与愿望,如此之“星星之火”,必将燎原于中华大地。而且,非遗保护、传承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获得成功,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从个案研究开始,从实求知,日积月累,形成传统。

目录

序言

马凌君《游走在民间的活态非遗:山东省柳子戏民间剧团研究》1

李 娟《作为非遗的男性之舞——武威攻鼓子舞的保护困境与传承研究》65

刘 焕《变迁中的凉州贤孝:口头程式与表演活动研究》129

杨方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老虎笙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189

主编简介:满珂,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俗与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

编辑: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