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7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九   
陈广忠:再论二十四节气的排序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广忠 创建时间: 2023.07.06 17:00:00

【摘要】《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中对“闰”年、夏历与节气、十二音律与节气的关系的描述,以及相关历史、科技文献,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论依据以及“冬至”为第一节气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这有助于厘清民间、媒体、网络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诸多误解。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双春年;置闰;冬至;夏历;十二音律;排序

引言

2023年是双春年(闰二月),立春分别在农历正月十四日(公历2023年2月4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历2024年2月4日)。就是说,农历一年中出现了两个立春。这应该怎么解释呢?

在距今2162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第一次完整科学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早就已经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当作“八”),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馀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①

这段话的意思是:月亮,每天进行13 28/76度,29 499/940日而为一月,而把十二个月作为一年。每年(比太阳周年视运动)尚差10 827/940日,不够365 1/4日。因而19年有7次闰年。比如,2014年闰九月,2017年闰六月,2020年闰四月,2023年闰二月等。

当今的测定是,十二个朔望月是354.3672天,太阳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19879天,两者相差10.88天。

二十四节气是阴阳合历,它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日、月交会,北斗定时。宋代交会的位置在二十八宿的斗、牛之间,固定在黄经270度,即“冬至”子时,二十四节气计时开始。

由于太阳、月亮的运行时间并不同步,为了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这就需要置“闰”。在19年中,其中有7年没有立春(也叫寡春年、盲春年、哑年、寡年等),7年双立春,5年单立春。比如,2020年是双春年,2021年是寡春年。也就是说,“立春”的时间不是固定的,所以就不能成为计时的开始,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必须是“冬至”。

一、从《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看二十四节气排序

(一)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测定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是根据准确的天文观测,复杂的科学测算,在淮南国“八公”及“天下俊伟之士”精心研究之下,最终获得成功。

《淮南子·天文训》中使用的天文、历法、推步、星象、音律、气象等的术语有:维(四维)、绳(二绳)、钩(四钩)、斗(北斗)、日(日景,即日晷)、月、辰(十二辰)、干支、十二律、阴阳、气(阳气、阴气)等。《天文训》中记载: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②

《天文训》中又说: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③

《天文训》中5个主要的天文、推步概念是:

其一,“斗”(北斗),就是北斗七星。《古微书·春秋运斗枢》中说得明白:“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璿,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为斗。居阴播阳,故称北斗。”④《天文训》中北斗定时,既继承传统,又发展创新。

对于“北斗”的运用,战国时代《鹖冠子·环流》中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⑤斗柄旋转一周,就是365 1/4度,斗柄分别指向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当时的测量仪器主要是“璿玑玉衡”,即浑仪。《史记·天官书》中说:“北斗七星,所谓‘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⑥司马迁概括“北斗”有“分阴阳”等5大功能。《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说:“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裴骃集解引郑玄曰:“璿玑、玉衡,浑天仪也。”⑦

其二“日晷”。《天文训》:“八尺之脩,日中而景丈三尺。”“八尺之景,脩径尺五寸。”⑧八尺,指用来测日影的圭表。冬至之时,树立八尺高的圭表,日中时测得影长是一丈三尺;夏至之时,日中时测得影长是一尺半。连续两次测得日影最长、最短的时间间隔,就是太阳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圭表测影不全是淮南王刘安和其门客的发明,较早的是周公姬旦。《周礼·天官》郑玄注:“《司徒职》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⑨可以知道,周公当年建都洛阳,只是测定了“夏至”的影长。

其三,“绳”(二绳):“绳”定“分”“至”。《天文训》高诱注:“绳,直也。”⑩就是用互相垂直的两条线,即经线、纬线,连接四辰,把365 1/4度,划分出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所以,“冬至斗北中绳”“夏至斗南中绳”,测定结果,准确无误。 

其四,“钩”(四钩),连接四“立”。指把丑与寅、辰与巳、未与申、戌与亥八个辰勾连起来,每钩之间夹一维。划分四维,并且连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其五,“维”(四维):纲维,纲纪。“维”定度数。《左传·昭公十四年》孔颖达疏:“维,纲也。”⑪《天文训》中叫作报德之维、背阳之维、常羊之维、蹄通之维⑫。两维之间是91 5/16度,四维即365 1/4度。四“维”准确地测定四“立”的度数。

根据北斗斗柄的运行,用浑仪、日晷等仪器,科学的测定二“绳”、四“钩”、四“维”的度数。这样,在8个节气的度数确定之后,进而测出其他节气的度数。

(二)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十二律与“候气”法

《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同十二律密切相关。十二律的产生和运用,历史悠久。

在《国语·周语下》中,出现了完整的十二律,并且试图用“候气”说来解释:

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元间大吕,助宣物也。三间仲吕,宜中气也。⑬

这是东周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问律于著名音乐家伶州鸠得到的回答。其中的“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中气(阳气起于中)”等,把“律”同“气”联系在一起。此后,经过400年的研究和发展,西汉前期成书的《淮南子》中,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天文训》中说: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子。⑭

《天文训》中又说: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子,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指寅,则万物螾,律受太蔟。太蔟者,蔟而未出也。⑮

这里包括十二辰“寅”位、正月、太蔟,以及对“太蔟”的解释。其他十一律,也是这样。

《淮南子》的观点,得到了司马迁、班固等众多学者的肯定。《史记·律书》中说:“正月也,律中泰蔟。泰蔟者,言万物蔟生也,故曰泰蔟。其于十二子为寅。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⑯《国语·周语下》韦昭注:“正月曰太蔟,《乾》九二也。管长八寸。法云:九分之八。太蔟,言阳气太蔟达于上也。”⑰

按照《天文训》的记载,可以用示意图(图1)来表示。

这里的横线表示十二月及二十四节气,虚线表示与十二律之关系,下方数字表示十二律的管长,十二月对应十二辰。

从图1可以知道,十二律与二十四节气的组合,同一年中的四季、气候、八风、气温等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冬至即十二律的黄钟开始,到夏至黄钟结束,在这一个周期中,十二律的管长是逐渐增加的,这个增加的级数,大约等于3。除去冬至黄钟之外,律管长排列分别是42、45、48、51、54、57、60、64、68、72、76、81。如果从季节上说,由阴气最盛的冬天冬至开始,到阳气最盛的夏天夏至。从风向上来说,可以看出其变化规律是:从北方季风(景风、巨风)极盛的冬至开始,尔后逐渐减弱;到南方季风(广莫风、寒风)吹来,直至完全控制,经过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与律管的逐级增加相吻合。这是一个周期,可以称之为顺行。尔后便是逆行,其律管长度由夏至(黄钟81)开始,分别是76、72、68、64、60、57、54、51、48、45、42。气候由盛夏到严冬,风向由南方季风最盛到北方季风最盛。这是第二周期,与第一周期恰好相反。这就清楚地说明,十二律的管长,是受季节中的温度、风向等诸因素的影响而确定的。气温低时律管短,而冬至最短。以后随着气温的增加,则逐渐加长,夏至最长。也就是说,十二律的变化经过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十二律的管长由少到多及音的由高到低的级数变化,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周期成正比。这大概就是古代确定十二律管长的依据之一。

《淮南子》中音律与二十四节气、历法的结合,继承了战国以来的研究传统,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等,也采纳了这种观点。到了东汉,还保留着“候气法”。《后汉书·律历志》记载: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⑱

它的主要方法是,在一个三重的布满缇色布幔的室内,按方位设置律管,在律管末端放置苇膜烧成的轻灰。随着季节的变化,放置于不同律管中的轻灰将为节气所动而飞扬。这种“候气”所用的律管也叫“律钟”。

(三)二十四节气和夏历十二月、十二律与四时

《淮南子·时则训》中所使用的纪年法,属于古六历之一夏历,以正月为岁首。它同黄帝历(十一月为岁首)、殷历(十二月为岁首)、周历(十一月为岁首)、颛顼历(即秦历,十月为岁首)、鲁历(十一月为岁首)不同。

二十四节气同夏历、十二个月、四季的搭配,记载在《时则训》之中,只有8个节气: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律中太蔟……立春之日。

仲春之月,招摇指卯,律中夹钟……是月也,日夜分。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律中仲吕……立夏之日。

仲夏之月,招摇指午,律中蕤宾……日(短)[长]至。

孟秋之月,招摇指申,律中夷则……立秋之日。

仲秋之日,招摇指酉,律中南吕……日夜分。

孟冬之日,招摇指亥,律中应钟……立冬之日。

仲冬之日,招摇指子,律中黄钟……日短至。⑲

孟春:正月,招摇(北斗杓端第七星),寅(十二地支第三位),太蔟,立春。仲春:二月,招摇,卯,夹钟,春分。季春:三月。

孟夏:四月,招摇,巳,仲吕,立夏。仲夏:五月,招摇,午,蕤宾,夏至。季夏:六月。

孟秋:七月,招摇,申,夷则,立秋。仲秋:八月,招摇,酉,南吕,秋分。季秋:九月。

孟冬:十月,招摇,亥,应钟,立冬。仲冬:十一月,招摇,子,黄钟,冬至。季冬:十二月。

这是二十四节气与夏历(今称农历)的排列,如果换成黄帝历、殷历、周历、颛顼历(秦历)、鲁历,那就会出现3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而二十四节气作为独立的纪年法,同任何纪年法相对比排列,就会有不同的排法,这是清楚明白的。

“冬至”列在夏历十一月,十二地支中“子”位,相对应的是十二律中的“黄钟”,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气,这是固定的。

应该指出的是,《淮南子·时则训》《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依照夏历四季的顺序,按月排列八个节气,影响很大。历代月令的著作,如明代黄道周的《月令名义》、元代吴澄的《七十二候集解》等著作,都按照这个模式编排,“立春”放在“正月”,遂造成“立春”为二十四节气第一节气的误解。

二、从《汉书·律历志》看二十四节气排序

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所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中八表由班昭补写,《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汉书·律历志》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同十二次(星纪、玄枵等)、二十八宿度数(斗、牵牛等)、历法(夏历、商历、周历)相结合,成为极有价值的科学文献。其中的部分是:

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终于婺女七度。

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于夏为十二月,商为正月,周为二月。)终于危十五度。

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今曰雨水。于夏为正月,商为二月,周为三月。)终于奎四度。

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今曰惊蛰。)中娄四度,春分。(于夏为二月,商为三月,周为四月。)终于胃六度。

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昴八度,清明。(今曰谷雨。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终于毕十一度。

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满。(于夏为四月,商为五月,周为六月。)终于井十五度。

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中井三十一度,夏至。(于夏为五月。商为六月,周为七月。)终于柳八度。⑳

这里强调3点:其一,指出“冬至”在二十八宿的位置,“中牵牛初,终于婺女七度”。其二,指出夏历、商历、周历的区别。其三,用“今曰”校正刘歆(?—23)妄改“雨水”“谷雨”“惊蛰”“清明”的顺序,并恢复《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的排序。

三、从《周髀算经》看二十四节气排序

《周髀算经》是我国最早的数理、天文学著作,在世界数学史、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国子监将其列为《算经十书》的第一部教材。周髀,就是观测日影用的圭表。这是日晷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录。

《周髀算经》的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天文训》时代相近,大约成于公元前100年前后。其中“冬至”“夏至”两个节气,则是当时的实测记录。其他则是按照“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而增减得到的。初唐高道李淳风(602—670)是著名的天文学、数学、《易》学大家,通晓天文、历算、阴阳、道家学说。他校订的二十四节气影长,成为唐代官方制定天文、历法、农事、政事等的主要依据,如:

冬至,晷长丈三尺五寸。(李淳风谨按:一丈三尺。)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李淳风谨按:一丈二尺四寸八分。)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李淳风谨按:一丈一尺三寸四分。)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李淳风谨按:九尺九寸一分。)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李淳风谨按:八尺二寸八分。)

启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五。(李淳风谨按:六尺七寸二分。)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李淳风谨按:五尺三寸九分。)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李淳风谨按:四尺二寸五分。)

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李淳风谨按:三尺二寸五分。)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李淳风谨按:二尺五寸。)

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李淳风谨按:一尺九寸七分。)

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李淳风谨按:一尺六寸九分。)

夏至,一尺六寸。(李淳风谨按:一尺五寸。)㉑

结语

中国古老的、泽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其一,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可以同任何的古今、中外纪年法搭配。中国古今有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颛顼历、秦历、鲁历、王公纪年法、阴历、阳历、阴阳合历、公历、农历等,还有宗教历法、佛历、道历、少数民族历法、十月历等,以及越南、韩国、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历法,各自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皆可以同二十四节气相比对。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阴阳合历,所以就要受到“十九年七闰”的制约,就会出现单立春、双立春、寡春等的情况。又因为《淮南子·时则训》选择了夏历,按照一年四季来编排,所以“冬至”就被分配在十一月,“立春”被分配在正月。如果同殷历、周历、秦历等以及国外历法相结合,就可能是另外一种搭配方式。比如公历2022年12月22日农历2022年11月29日、壬寅年“冬至”,不能说古今就有3套二十四节气理论,3种排序的规定。在二十四节气理论体系中,按照数千年的研究结果,“冬至”必须排在第一位,“立春”不是第一节气,只是春季的领班,分管6个节气。

其二,二十四节气是永恒的立法。淮南王刘安科研团队创制成功二十四节气已有2161年,被编入“太初历”已有2128年。只要北斗存在,月亮存在,太阳存在,二十八宿存在,十二音律存在,地球存在,它就会永远地运行下去。因为它是把天、地、人结合的最佳范式,它是把古代哲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农学、政治观等融为一体的智慧结晶。

其三,二十四节气诞生在淮河—秦岭一线,淮河中游的古都寿春。这条中国气候、地理自然分界线的标志是:农历正月的气温平均是1℃。这就为创制成功二十四节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网络、媒体、民间、外宣中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域”,从流域上看,不论是上游、中游、下游;从时代上,不论是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从行政区划上,不论是青海、河南、山东,黄河流域至今都没有找到金石、缣帛、简牍、纸本等相关的文献依据。


作者简介: 陈广忠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