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7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九   
后非遗时代曲艺的活化与传承(以河南坠子为例)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张丽丹 创建时间: 2023.07.19 16:15:00

在注重保护和传承的后非遗时代,被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的中国传统曲艺文化,面临着其自身的传统性与社会发展的现代性相博弈的境况,对曲艺文化的传承事业也正在经历从“保护”性传承向“保护”“发展”“传播”“创新”并举的传承模式转换。

曲艺作为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和艺术实践的结晶,有着特有的文学结构形式、表演艺术形式和音乐特点,凝结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风,存留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特有的文化烙印。因此,对它的有效保护不仅是确保其存在状态,更要通过培养后继人才来支撑它纵向生命力的延续。为保护和传承后非遗时代曲艺文化,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需要激发传统曲艺文艺的推广活性,增强其群众性传承。

一、留:数字化记录和存储提供保障

据统计,我国曲艺曲种可以确认的在500种以上,在国务院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中,曲艺类共213项,涵盖140个曲种,而且曲艺类非遗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传承。曲艺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庞大以及活态性、生态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大大增加了对它的保护难度。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和保护也有了更多的手段和先进技术,让曲艺保存更加完整,有利于曲艺的传承和发扬。

当前,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后非遗时代曲艺保护工作中最具特色、最普遍的方式有:手机端或电脑端网络发布、现代记录存储模式等。将具体曲种相关信息通过文字、图片等进行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采集,建立完善的曲艺档案数据库,将曲种发展历史、曲艺构成、曲种内涵等记录其中,不仅可以全面记录和展现曲种的特点、历史等信息,还可以更好地保存、传播以及保护传承。

二、传:专业化教学与机制激发活力

曲艺发展贵在传承,而传承发展曲艺艺术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开展曲艺专业化教育。如果把曲艺传承比作一场接力赛,那么发展科学的、系统的、正规的曲艺教育以及构建相应的曲艺教学机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下一个接力手能跑得多快、跑得多久、跑得多远。

2020年教育部正式将曲艺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曲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站在新时代新曲艺繁荣发展的大格局高度,高校更要加强曲艺专业教育,并把曲艺传承与高校教育科学结合起来,根据曲艺传承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曲艺理论、曲艺创作、曲艺表演、曲艺教育等实用型专业人才,探索和建立一种新的、更适应当代语境、更有效的传承模式。

以河南坠子为例,在河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河南坠子课程,使相关专业学生掌握河南坠子的演唱以及相关知识,不仅让他们多一项专业技能,还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爱上河南坠子,让这项曲艺长盛不衰。

三、扬:原真化守正与创新释放魅力

继承与创新是曲艺活化和传承的关键点,曲艺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去创新发展。曲艺发展与弘扬的基础是守正,关键在创新,应在技巧上和思想上进行革新,创新技巧和表达形式,更新主题与内容,引入新的观念和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曲艺的创新有新样、不走样。

传统曲艺大都以公案、征战、神话传说等为题材,主题多为忠孝节义。当代曲艺类非遗要赋予传统曲艺新的时代内涵,在题材内容上紧跟社会热点与时代潮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适应时代价值需求和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近年来,河南坠子作为中州大地传统曲艺文化艺术版图上的一座“地标性建筑”,在内容题材创新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党史学习主题的《百年辉煌唱红船》等,反映农村建设主题的《胡桥村的新变化》等,讲述先进事迹、宣传榜样力量的作品《一片丹心焦裕禄》等。这些新时代的河南坠子作品在创新中既尊重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彰显了传统曲艺的强大生命力。

鉴于此,后非遗时代传统曲艺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强对其价值的充分挖掘和意义阐发,从而不断推动曲艺艺术的时代传承与活态化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后非遗保护时代曲艺传承模式研究——以河南坠子为例》(编号2022XWH2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