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作者:3788 创建时间: 2012.09.14 09:35:49


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刘  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不懈努力,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强调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是构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环节。

  完善法律体系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2002年10月28日,我国修订通过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这两部法律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入依法保护传承的新阶段。接下来应根据这两部法律的原则和基本精神,进一步构建与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律体系。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律体系,需要明确相关法律适用的对象与范围。从相关法律保护的对象上说,受到法律保护的文化遗产形态多样,既有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以声音、动作、工艺等形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相关法律保护的范围来看,不仅涉及公权与私权的划分,而且涉及公权与私权的实现,特别是从私权的角度来看,涉及物权、知识产权、精神权利等多种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相关法律如刑法、物权法、著作权法等的有关条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律体系。各省、市、自治区乃至县级行政单位,也应在国家法律框架下制定相应的地方性实施办法和细则,确保国家层面的法律在地方得到具体贯彻执行。

  创新工作体系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加快构建政府、社会、企业等协同创新的工作体系,是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当务之急。

  有效整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构。目前从职能范围来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国家层面涉及的部门有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环保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等。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各负其责,但也可能出现“各管一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统筹开展。这就要求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核心,确立总体工作的牵头部门,使各个部门明确自身的管理权限,进而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能。

  有效整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环节与重要途径。有效整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以公共文化服务的蓬勃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效开展。

  有效整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体系与文化产业。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以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文化产业不仅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且应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应采取有效措施,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研究体系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国,但还不是文化遗产研究强国。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推进,文化遗产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与现实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加强理论研究,建立中国特色文化遗产学科体系。文化遗产保护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国际潮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话语体系、研究范式等方面占据先行发展的有利地位,在国际公约制定、国际文件起草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话语权。相对而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应将理论研究优势与文化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不断增强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加强应用研究,促进理论研究成果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兴领域,在实践中面临许多亟待破解的问题。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服务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当前,文化遗产研究既应注重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又应重视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着力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作出积极贡献。

  健全教育体系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且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战线肩负着提高全社会的整体认识、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体系,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进覆盖教育各领域、各阶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普及教育。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认识的提高和自觉性的增强,关键在于教育。无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内容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应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实现从知之不多到耳熟能详,从关心不够到真心喜爱,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承的重要转变,使之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力军。

  突破现有专业目录限制,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人才。目前,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推进的瓶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尚属空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现实需求。为此,应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扩大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办学自主权,允许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专业,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应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要依托。同时应看到,不论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内容遴选、教育过程设计还是教育效果评估等,都离不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参与。因此,在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各类教育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打破传统边界,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文化遗产进校园、学生培养出校园”等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创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