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1   星期三   农历三月廿三   
做一个称职的“非遗人”
作者:3653 创建时间: 2012.04.24 11:10:11

做一个称职的“非遗人”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社会流行语,投身非遗领域的人越来越多,被称作“非遗人”的人也越来越多。非遗人该怎么定位?我想,可以暂且把非遗人界定为非遗的保护者、挖掘者、传承者和发展者。那么,非遗人究竟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才能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任呢?笔者认为,非遗人至少要具备以下几种精神:

    苦心修行的精神。对非遗人来说,尤其是那些从事非遗保护、管理、研究的人员来说,要有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非遗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工艺、科技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无所不包,这就要求非遗工作者要有很宽的知识面。但只有宽度没有深度,也成不了合格的非遗人。因此,非遗人要善于学习,以学习塑造自身,既要学理论,也要学实践;既要学中国的,也要看西方的。总之,非遗人要广读书,同时也要形成专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所急需的人才。

    大海捞针的精神。要搞清非遗的本质和内涵,掌握资料是关键。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成的,相关的记载、外围的烙印,都是非遗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收拾整理这些相关的资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过程有如大海捞针。因此,具备一定的资料敏感性和对资料搜索的能力,是对非遗人的专业要求。特别是相关的建档、整理能力,是考验非遗人业务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投身田野的精神。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实践中发现,在生活中闪光的。俗话说,十年磨一剑,非遗更是如此,更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去发现、挖掘。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五上瑶山,长期坚持调查,多次遇险。世界著名人类学家马拉诺夫斯基就曾去太平洋上的岛屿,与土著长期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最后写下轰动世界的篇章。日本相关的田野调查也十分细致、严格,值得我们学习。国外有关田野调查的理论实践林林总总,非常丰富,虽不需我们一一掌握,但这种投身田野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探索悟道的精神。非遗是怎么产生的,其内涵和特征是什么?随着社会的转变,其价值、功能有哪些流变?非遗如何才能融入现代生活,并为当下的人们服务?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非遗人需要认真考虑的。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一直追问下去。

    守护家园的精神。非遗人是社会精神家园重要的守护者,因而眼光要更长远,更看重历史的责任。正如成吉思汗陵的守护者一样,小小的家族却几百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陵墓。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陵墓,更是历史,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弘扬传播的精神。相对于传统社会,当今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非遗生存的环境空间和土壤也发生了巨变。非遗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懂得和善于利用现代手段传播遗产、弘扬遗产,使之能够造福当今社会。非遗人要充当起非遗的传播者、组织者、策划者,使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并以此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麻三山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