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9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二   
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实际应用
作者:乌丙安 创建时间: 2009.10.16 16:05:35



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实际应用


乌丙安

   从人类文化空间的布局考察,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这个庞大的地球村中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巨型混合文化圈;它至少是由56个民族或更多一些群体的独立文化圈交织组成。其中,最具有强势的汉族文化圈还包括十几个到几十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或文化地带,形成一些有差别的小范围的文化圈层,传播并传承着具有几千年历史层次的各具特色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这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空间是世界上最为绚丽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之一;它亟待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进行抢救、保护、并把它展现给全世界人民,成为举世共享的文化财富。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年中,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尤其是由文化部直接领导并主持完成的民族民间十大集成的巨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同时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应当承认我们取得的成绩与我国博大浩瀚的民间文化优秀遗产的丰富资源相比照,很不相称。我们的保护工作也只不过是完成了九牛之一毛、冰山之一角。由于我们对于民族民间文化在认识上还缺乏现代人文科学的正确观点,在工作中还缺乏严格的专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我们的文化保护工作与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在这方面领先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显得严重滞后。为此,我想结合我近20年来参加我国和亚欧几个国家的十多次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经验发表一下有关文化圈理论与方法在文化保护工作中有效应用的意见。

  任何国家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都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群众性、国际性极强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古老文明的中国更不例外。在工程的全过程中和所有的子系统中,几乎都要贯串着民族文化圈的科学理论和操作方法:
 
  1.关于政策性: 

  A.这项工程首先亟待“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和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为什么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什么样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怎样确立县、市、省(区)、国家分级保护的标准?怎样确定普查、筛选、评定、进入遗产名录的规则程序?都要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和各种政策的界限。这套法规和细则应当而且必须与民族民间文化圈的分布特点相适应,要有一系列的科学界定和可操作程序做基础。科学依据一定要为文化法规作强力支撑,才能形成有效的机制。

  B.这项工程亟需政府在政策法规、组织工作、投入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必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包括各级政府建立强有力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业组织,拓展政府主管部门的专业职能;依法建立民间文化保护基金会,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C.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应当增强文化圈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含量,以利于有效推动保护工作。
 
  2.关于科学性: 

  A.民间文化遗产的认定、鉴别、普查、筛选都有民族文化圈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做依据,都必须有较为严格的科学标准以及科学的文化保护措施。例如:青海省有汉、藏、蒙、回、土、撒拉、哈萨克等7个民族文化圈(包括4个跨省民族文化圈)分属于农业、牧业两大传统产业文化圈中,同时还分别交叉在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和道教文化的三个信仰文化圈中。在这些民族的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中,可以有序地排查出一系列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中,在几个民族文化圈交叉混合的圈层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热贡艺术”。因此可以认定“热贡艺术”是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之一。为此,大量的认定、排查、遴选的工作亟需组织一批民族民间文化的专家;

  B.尽快主持编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圈分布图、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分类手册及分类分布图、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普查大纲及普查工作手册、民族民间文化优秀遗产初选名录、民间艺人、传人、能工巧匠的普查名录和“民族民间文化国宝级人物名录事典”等等。其中,除了排查各族各类民间艺术的单项名录以外,对于普查民族文化空间将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比如彝族的“火把节”、是跨越云贵川三省的彝族盛大节日,同时在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普米族、白族、佤族中也都过此节日;因此,对于这样的一个独特的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空间,就要用文化圈的“数量标准”、“性质标准”作出综合比对的科学鉴定,确定保护措施。

  C.同时做好逐级培训工作,培训一大批熟练掌握文化圈理论和方法的民族民间文化专业工作者,投入这项工程的第一线,具体实施工程的进展。
 
  3.关于群众性: 

  A.民间文化财富蕴藏在特定的文化圈里数以亿计的各地方、各民族广大群众中,在群众还没有形成自觉的文化保护意识之前,现代化的强力冲击将会对民间文化遗产构成威胁和破坏。发动群众,形成一种群众自觉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潮;

  B.特别是发现并发动那些活跃在广大群众中间的民间艺术家、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甚至是那些“稀有的”或“濒临灭绝” 的“民间国宝”级的文化传人等等,就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

  C.发动各种民间文化社团及相关的民间文化研究机构协同工作形成合力。
 
  4.关于国际性: 

  A.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在国际上已经被认定为都是人类共享的财富。前不久在京召开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研讨会”再一次表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国际性特征。

  B.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纳入到联合国教科文工作实施与监督之中。

  C.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有了民间文化保护的专项法规和文化保护经验,甚至已经形成了国际共识;例如:日本早在战后的第五年头上确立了文化复兴的国策,颁布了民族文化财产保护法,成立了领导机构和专家委员会,确立了全国上下依法保护的工作程序。1985年我作为日本口承文艺学会的成员参加了保护“能乐”的国家级东京学术研讨会进行严格鉴定;在兵库县姬路市出席对“狮子舞”的县级保护理想的学术鉴定会;在新?老毓胖究げ渭恿恕吧焦胖敬宥放!毕钅康南殖∑蓝ǎ?1987年参加北海道二风谷“爱奴”人“神话史诗优卡拉”的演唱采录和歌手采访。1989年夏季,在匈牙利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劳力.航克教授考察“乡村婚礼”、“乡村葬礼”的文化空间项目;以德国民族学会成员的资格我在德国盆地调查10个乡的农家民居保护工程的具体实施。所有的项目都有相应的文化圈科学规范标准,严格审定后,大力采取保护措施。我国的这项工程如何与国际接轨,也是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认真对待的课题。

  D.与此同时,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是跨国民族,这些民族文化圈中的民间文化遗产的精华,不少就在我国境内,如何科学地认定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就成为十分敏感的国际问题。像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长调”都存在跨国民族文化圈的难题。

  只有全面地加强以上四方面的工作力度,并使其形成十分协调运作的机制,才有可能推动这项工程的顺利发展,取得成效。要把国家的和国际的、全国的和地方的、政府的和民间的、专家的和群众的、人文科学理论的和具体工作实践的、科技手段硬件的和操作方法软件的所有工程要素,都从多侧面多角度做到协调运作,越扎实越好,越有成效。

  在开展工作时特别需要注意:民族民间文化圈的分布,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以一个国家的版图和地方行政区划为标志的。文化圈的形成有以下诸多因素:如自然生态的、民族经济生活形态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信仰的、稳定的民族历史沿革的、不稳定的民族迁徙和战争及文化移动和融合等等。不仅世界上有不少跨国的民族文化圈;国内也有很多跨省区的文化圈;一个省内也同样有更多的跨市县的文化圈;甚至在更小的地理空间中,还有相对封闭的独立文化圈,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就存在于这样的文化圈层中,需要我们去发现、鉴别、认定、评选,最后呈献给全世界人民共享。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