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6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九   
王鼎志:“非遗”是“真”的文化
创建时间: 2009.07.10 15:59:01

王鼎志:“非遗”是“真”的文化

                    ――本报记者专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鼎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咱老百姓的文化,它们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们的文化遗产有很厚的积淀,但缺少传承。

  “非遗”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

  记:您会用一些民间艺术装点自己的家吗?

  王:我已经用了。我的房子里挂着剪纸、皮影,还有一个梭子,上面画的脸谱,还搞了一个泥塑的牛头。我不挂国画,更不挂西洋那些东西。

  记:剪纸,剪的什么?

  王:扣碗。安塞艺人樊晓梅给我剪的,就是曾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表演过的那个艺人。

  记:为什么要剪这个内容?

  王:这是我出的题。过去穷,家里没有什么加热的东西。有时回家晚了,老母亲就给你打个搅团,搞个包谷糁面,给你舀上一大碗,上面再给你扣个碗,怕饭凉了,这就是扣碗。我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母亲一种纪念。

  记:这种感情也许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魂之所在。

  王:是!是!其实不管剪纸、皮影,还是其他什么东西,都只是外在的形式,它们有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有一种情在里面。

  过去做一个绣花的鞋垫子,一个很好的女工,没有几天时间是做不出来的。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她做一个鞋垫子,把自己那种爱寄托在那里。女孩给男孩子做一双布鞋,千针万线,那更是一种寄托。

  记:“非遗”最打动您的就是这种情吗?

  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咱老百姓的文化,它们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我觉得就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寄托。只要真,就能打动人。

  现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人的心很难静下来了。像现在的很多剪纸,目的是想让它成为商品,去卖钱,这怎么会有动人的作品呢!

  “为什么喜欢?没啥,就是愉快!”

  记:“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核心。能讲讲您和艺人们的故事吗,他们带给了您哪些感动和思考?

  王:我认识澄城县一个叫李五常的艺人,80多岁了,在皮影方面造诣较高。他不但会刻皮影,而且从识皮、熟皮、剥离、熨烫到雕刻、印染……对皮影的全套技艺都掌握得非常好,他的唱腔也很好,还会绘画。

  李五常对我讲,这个东西一生都丢不了,爱呀!

  我问他,爱啥?又劳神,又挣不了钱?他回答,喜欢!愉快!我当时就觉得,愉快,真是人需求中一个高层次的享受。我没想到,他对艺术竟是那么痴迷。

  还有一位六六旦,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

  记:六六旦?

  王:一个艺人的外号,他的真名叫李增恒,陕北绥德人,陕北秧歌的传承人,曾给毛主席表演过。他的绝技就是“踢场子”,他表演女性,表演起来伶俐活泼、舞姿优美,你很难想象,眼前那“姑娘”竟是一位80岁的老人!当地人说:“宁看六六旦,不吃席面饭!”他的走,步子很快,跟“水上漂”一样。

  很可惜,人已经不在了。2008年12月1日去世的,这一天,距他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殊荣还不到10个月。人走了,带着他的“踢场子”秧歌绝技走了,让人十分惋惜!

  记:有传人吗?

  王:有一些学生,但是能达到他程度的还没有,艺术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有积淀,缺传承

  记:在全国的“非遗”保护方面,陕西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王:中等偏上水平。通过这次普查,我们更清楚了我们的家底和保护现状。在全国的会上评价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经常说两句话:一个是资源丰富,二是代表性很强。(笑)给文化部要钱时我说,要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了解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了陕西的,也就大体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咱说这些也是有根据的,不是胡说!

  记:2008年,我省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两个项目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不知现在进展如何?

  王:目前已经通过初评,估计很快就会有消息。

  记: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您都发现了哪些问题?

  王:中国有很长的传统,有很厚的积淀,但是缺少传承。你看美国虽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很注意积累,百年以上的房子是不允许拆的,他们要看到这个城市发展的脉络!

  记:您对“非遗”保护的现状怎么看?

  王:虽然问题还很多,但这几年还不错。不管怎么说,这几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喊响了全国,喊进了中南海,还进了胡锦涛主席的十七大报告。

  记:“非遗”保护有没有时间表?

  王:中华民族存在多长时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要搞多长时间。

(来源:华商网)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