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6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九   
呼之欲出的秦腔流派
创建时间: 2009.07.10 15:40:42

呼之欲出的秦腔流派

    秦腔有无流派,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秦腔艺术作为梆子腔的鼻祖,过去有东、西、南、北、中五路秦腔,他们各有各的艺术特色,在表演上形成了五种风格迥异的艺术风格,这五路不同风格把秦腔艺术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顶峰。那个时候,秦腔名角众多,这些名角以其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与声腔唱遍大江南北,红遍京华,在观众和同行中深入人心,享誉很高。此后,秦腔在其发展历史中,代有名家。但长期以来,由于秦腔界缺乏流派意识,在艺术本身的积累中未能形成完善的师承体制,许多已经具有形成流派趋势的也最终未能逃脱传不到三代就匆匆消亡的命运,使秦腔始终处于流派似有似无、若断若续的状态。

  随着秦腔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和深入,随着2009年6月13日至6月16日在西安举办省级和国家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演出活动,秦腔流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呼之欲出。

  众所周知,一个流派的产生,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于一身,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从而建立起来的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在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是不是形成流派,要看是否有师承,是否有传人,是否得到了观众认可、同行认可和专家认可,是否在艺术上独树一帜,是否有完整的表演体系。换句话说,流派要求表演艺术家有自觉成派的艺术素养,要求注意学习前辈,继承传统,要求在艺术上既专又博。“专”指对自己所师承的流派的剧目、表演、做工、声腔、道白的风格要精、要通;“博”指兼收并蓄,博采众家,善于根据本身的条件,融各家之长,化为己有;做到博而不杂,专而不单,从精到通,从通到变,从而创造出新的流派。戏曲每一个流派的形成莫不如此。它们都有自身特点,有代表剧目,有传承人。而且各剧种的传承人都是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为己所用,把本派的唱腔和做工及其它方面做到了发扬光大。其代表剧目更是每代必演,代代精彩。由此反观秦腔的发展,虽然每代都有代表人物,像刘毓中、苏育民、王天民、李正敏、任哲中、肖玉玲、肖若兰、郭明霞、李爱琴、马友仙,余巧云等,但在继承传统剧目和继承前辈表演和声腔上始终没有形成自觉意识,更缺少对个人表演体系的自觉总结和对下一代的口传心授。除此之外,主管部门缺乏引导和扶持秦腔流派形成发展的措施,理论界缺乏对流派的总结与宣传,致使秦腔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没能形成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时至今日,推进秦腔流派发展,已经成为历史赋予秦腔人的神圣责任。秦腔流派的构建与发展,对于推动秦腔界完善师承体制,创立艺术家个人表演风格,对于各个行当艺术宏观的、规范性的建设,对于秦腔艺术整体格局的建设,对于秦腔代表剧目传承,对于秦腔艺术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流派贵在“流”。一个新流派的诞生,需要获得同行的观众的认可,能不能长久存在,就要看这个流派在社会上“流”的长短与广泛程度,看它是不是能够影响一时,及于后代。秦腔界要充分认识发展秦腔流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抓住机遇,努力创造秦腔形成流派的大环境: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制定扶持秦腔流派的措施和政策,引导、扶持新一代虚心向老一代学习,老一代向新一代传授技艺,引导、扶持编剧、作曲为人写戏、为派写戏、为人写曲、为派写曲。理论界要认真梳理,科学总结秦腔流派的风格特点、师祖、传人,新闻媒体要善于为秦腔流派宣传、造势。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秦腔会在艺术本身的积累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师承体制。艺术上追求流派风格将成为艺术家的自觉行为,重视继承和传承、重视创新与发展、重视风格流派的创建将成为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不久的将来,秦腔将流派纷呈。

(来源:陕西日报/作者:刘宽忍)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