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年研培回访纪实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作者:景德镇陶瓷大学 创建时间:2019-07-09 08:59:00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工作要求,为更好地总结培训经验,考察培训效果,为2019年更好地开展非遗研培工作,景德镇陶瓷大学研培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余,对学员进行了回访活动。回访深入学员所在地,通过走访和面谈的方式,直观的了解非遗培训学员的传承现状以及培训后手工技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等。

一、陶都寻陶

本站回访人员来到江苏宜兴,探访紫砂文化,倾听紫砂壶的故事,在陶都开启紫砂陶的寻访之旅。

两位学员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红华的弟子、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年第2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陶瓷成型)”培训班学员朱水芬和张万敏。她们传承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多年,获奖无数。

宜兴回访合影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宜兴紫砂与均陶、彩陶、精陶、青瓷合称为陶都的“五朵金花”,其造型典雅古朴、工艺精湛,具有“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实用性能,兼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广受人们喜欢。

学员朱水芬自幼受到千年龙窑陶瓷古韵的熏陶,从艺路上,虽然遇到各种困难,但是凭借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毅力,坚持至今。

朱水芬正在进行创作

朱水芬从四个方面和回访组进行了交流:

1、培训的课程设置。她认为培训课程结构设置合理,理论讲座的开设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理论知识水平和设计理念,对于今后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吴礼新老师给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尤其是让学员按产瓷区域进行分组交流,增进了学员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也促进了大家创作理念的碰撞和交融。

2、培训的收获和提升。通过此次培训,结识了很多朋友,也对陶瓷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材料和工艺的不同,陶瓷适用的表达语言不一定适用于紫砂,但是可以为紫砂提供更多的烧成方式。而在器型的表达上,紫砂可以更多地向坭兴陶、钧瓷相互学习借鉴。

回访人员和朱水芬座谈

3、在紫砂陶制作技艺普及推广方面所做的工作。朱水芬受聘于江南学院,在学校做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推广和传播者。同时,个人工作室对外开放紫砂陶制作体验活动,让更多人认识紫砂的泥料,熟悉紫砂泥性,并亲身体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如何做好传承和创新。通过培训,理解了创新对于传统工艺的重要性,能很好地结合其他产瓷区的优势、社会文化和当今社会审美,开发创作新作品。例如结合景德镇青花,创作了“锦袍玉粹”紫砂壶茶具套组。培训后,创作的“硕果累累”获得2019年河南省紫砂艺术节金奖。

朱水芬介绍创作作品的灵感

学员张万敏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工艺美术大师,从事紫砂壶设计制作已有十多年,擅长传统全手工和创意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作品造型不离传统而又创新独特。

回访人员和张万敏座谈

张万敏告诉回访组,培训收获了友谊,结识了老师和同学,通过课堂的交流和课余的走访,对各产瓷区的陶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为自己的创作获取了更多的元素;在培训中,完善了个人知识体系,弥补了理论知识的短缺,提升了设计理念;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接触到了金缮修复,掌握了金缮的工艺方法,并将自己两件作品进行了修复,基本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张万敏现场创作

课程方面,印象最深的是占绍林老师的“拉坯成型”课和吴礼新老师的“陶瓷造型设计及创作”。从中学习并初步掌握了拉坯成型技法,同时提升了设计理念和方法,对今后的创作有一定的启发。

张万敏介绍作品的创意

培训结束后,张万敏将培训学习到的知识、理念、技法运用到紫砂陶上,进一步扎实了制壶基本功,提高了创作的悟性,领悟文化对壶艺的影响、线条对壶艺的作用、比例壶艺的关系等,所创作品更加有灵气和诗意。

张万敏介绍获奖作品的创作灵感

学无止境,艺海无涯。在回访结束之际,回访组对她们表示了期盼,希望能进一步融合时代的元素,与文化结合,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被市场认可、被收藏家喜爱的作品,为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传播和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西子湖畔的瓷艺人

西湖有千年等一回的美丽传说,景德镇有绵延千年的窑火,当两个千年文化碰撞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本站来到浙江杭州,回访2018年第2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陶瓷成型)”培训班两位学员赵金根和姜建华,探寻两个千年文化碰撞的唯美火花,倾听西子湖畔陶瓷手艺人的感悟。

首先来到学员赵金根工作室回访。赵金根原本学习计算机专业,曾就职于阿里巴巴,工作表现出色,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因为机缘巧合,被做陶瓷销售的朋友看中,以技术入股成为公司股东,为公司打拼三年,屡创佳绩。正所谓爱屋及乌,接触陶瓷时间长了,也深深爱上了陶瓷,因此决定放弃公司的股权,走上了学习陶瓷、研究陶瓷、开发制作陶瓷和销售陶瓷之路。

回访人员和赵金根座谈

培训结束后,赵金根发挥个人的特长,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整理出受大众欢迎的多款茶具器型和尺寸,结合景德镇最典型的白釉、湖田影青釉、霁蓝釉开发多款茶具单品和套组,推向市场并取得很好的市场效应。同时深耕西湖文化,将“西湖十景”制作成“陶瓷艺术品+实用器”的创意,设计开发了三潭映月烛台等。他告诉回访人员,正是通过培训学习所获,才有了创新创意的思维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培训期间,我注重和学员的交流,并利用课余时间去景德镇本地学员工作室走访,向他们学习课堂之外的知识。”赵金根说,“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而且他们都很热情,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

赵金根介绍培训后的创作

在初步成功后,赵金根计划逐步推出新品,完善产品结构,下一步计划推出高端景德镇青花主人杯。通过培训,赵金根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在培训结束后,立即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三庐人文茶器”,并选择在景德镇原产地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在运用互联网做好茶器销售的同时,赵金根还通过互联网进行陶瓷的普及工作,每天他会花上2个小时在他自己的店铺进行陶瓷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人认识陶瓷、了解陶瓷、甚至爱上陶瓷。

本站回访的第二位学员是姜建华,他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进修,研修过陶瓷、摄影、自媒体等专业,目前从事古陶瓷鉴赏、陶瓷绘画、摄影和自媒体营销等。

古陶瓷标本展示

进入姜建华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收集的部分古陶瓷标本,他从历史、器型、色釉、使用途径以及寓意等方面逐一介绍。接着,他介绍了参加培训前后创作的作品,他说,培训前创作的作品比较空泛,缺少文化和理念支撑,培训后他把培训期间所学、所观、所想和当地文化结合,着重突出文化理念,创作出了有灵魂的作品,尤其是把西湖这一元素用青花和釉里红表现在陶瓷上,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姜建华的工作室在中国美术学院附近,那里有良好的艺术氛围,也有他熟悉的环境和朋友,充分发挥地利、人和的优势,将工作室对外开放给学院师生,作为陶瓷普及和推广的窗口。课余时间,很多学院的师生会到他的工作室进行创作,体验陶瓷创作的魅力。

姜建华介绍创作的作品

回访期间,两位学员对学校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安排均表示满意。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学校的学习,对陶瓷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认识,学习不但充实了理论,而且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技能。培训期间学习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例如金缮技艺、泥片成型技法等,还让自己有机会运用这些技法完成多件陶瓷作品。培训结束后,吸收消化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知识技能成长的一个过程。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