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4   星期三   农历三月十六   
贵州民族大学:探寻多彩贵州,非遗助力扶贫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9-08-13 08:59:00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工作要求,为更好地总结培训经验,考察培训效果,为后期更好地开展“研培计划”,2019年7月10日,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非遗回访小组专程对2018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与设计培训班中的部分学员进行了为期5天的回访活动,通过走访和面谈的形式,深入了解参加非遗培训学员的技艺传承现状以及通过培训后他们的手工技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情况。

第一站 安顺镇宁



伍德芬工作坊环境

七月正值贵州雨季,阴雨绵绵,道路湿滑,回访组10日清晨出发,中午才来到了位于安顺镇宁扁担山乡镇凹子寨伍德芬镇宁美的锦光蜡染厂,她的工作坊就建在蜿蜒的可布河边,玉米正在抽穗。刚巧遇到蜡染厂在扩建工作车间,一下车就看到伍德芬戴着围裙在指挥着一群正在忙碌的工人。布依族学员伍德芬淳朴宽厚,性格温和,擅长织布、蜡染,制作民族服饰,她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小小工作室到建立一个初具规模的蜡染厂的许多曲折经历,并带领大家参观了工作坊织布、画蜡、染布车间,还展示自己曾经参展的优秀作品。

伍德芬工作坊员工

回访组与伍德芬交流

伍德芬表示通过培训班的系统学习,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题材创新上有了更多思考,从而得到灵感创新出许多新的作品。在最原始的制作工艺和民族图案上融合现代人审美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即使是别人眼中的废布,她也能想出一个创意点用上,特别是她花了许多心思和时间研制出来的“芭蕉丝围巾”,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她通过“再设计”促使布依族文化走向市场、走向品牌化发展之路,在市场化发展中得以有效的传承。

2019年4月伍德芬在英国参与文旅推介会

目前,用植物染线进行不同颜色的排列搭配是伍德芬织布的特色。她制作的蜡染成品除了销往省内外,还远销意大利、迪拜等国家,2019年4月还被贵州省文旅厅推荐赴英国参加文化旅游推介会。她设计了很多实用的蜡染成品,如领带、围巾、杯垫、手拿包、床单、被套、衣服。伍德芬说,厂里有几十名女工,年纪最小的20出头,最大的50多岁。以前,她们没有收入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很少谈爱好、谈理想。但如今,她们每天工作轻松愉快,赚钱、顾家两不误,生活状态也明显转变。她经常对村里的人进行免费技艺培训,还在黄果树景区租下店铺,让工作坊的新人去经营,让新人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跟着富起来。

 

伍德芬产品

伍德芬说现在面临的困难就是有的女工嫌工作量过于繁重,不能理解民族服饰工艺的意义,比如做一套品质高的蜡染床罩,除了设计外,至少要花一个工人好几百个工时,相比而言她们更愿意做一些成效快,费时少的产品。这些都得慢慢转变观念,花时间进行技术培训。听到回访组接下来要去访问其他培训班学员,伍德芬也想借此机会去见见同学,增进互助合作,便随回访组一同出发,前往下一站都匀。

伍德芬与回访组合影

第二站 都匀


刘惠敏向回访组解说作品

7月11日,回访组到达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小围寨刘惠敏的都匀市祥云阁布艺工坊。学员刘惠敏专注于贴布拼布和制作民族服饰,她的大部分时间在都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进行贴布绣教学以及创作作品和参加展览及比赛。

刘惠敏作品

见到回访组,刘惠敏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两件衣服向大家展示,她把自己设计的纹样用贴布绣表达在衣服的领口袖子上,别具一格。刘惠敏个人以及带领学生参赛的奖状占了工作室的一面墙,每一件作品都非常精彩,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刘惠敏在同期学员伍德芬所织的布上绣的鱼,栩栩如生,布纹与游动的鱼完美结合。非遗培训的机遇使她们得以合作,相互学习提升自我。此外,她还与老伴一起创造许多独特的工具,提高效率,让作品更精细。

回访组向刘惠敏学习

回访组与刘惠敏交谈

刘惠敏老师坚持做贴布绣将近六十多年了,去年报培训班时担心自己年龄大,不被人接受,没想到学校给了她这次难得的机会,经过非遗培训班学习,结识了更多年轻优秀的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刘惠敏增强了自信,开始有勇气与别人交流,走出去参展比赛。她说她这一生就想让国外人知道中国的贴布拼布很强,想让这些手艺能传承下去,所以创作时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要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活”态传承与发展,让中国的贴布绣技艺发扬光大。

第三站 施秉县


潘秀兰

7月12日,回访组到达贵州省黔东南施秉县民间刺绣艺人潘秀兰处。回访潘秀兰时,适逢她正在做施秉刻道乡的非遗扶贫培训。她激动的说在参加民大培训以前从来不敢在这样的场合发言,但是自从民大培训回来后自己有了很大改变,最主要是树立了自信。培训让自己开拓了眼界,学习了很多从未接触到的知识,从一个从未走出大山的苗家绣娘成长为当地非遗培训师资骨干力量,还走出大山到省会城市做了非遗进校园的执教教师,目前已经成为施秉县四个非遗培训项目的主要师资。

潘秀兰在培训施秉刻道乡绣娘

回访组与潘秀兰交流

回访组在潘秀兰工作坊参观

在她的刺绣艺术工作坊,有很多精美的刺绣。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份刺绣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之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刺绣技艺与传统服饰制作,在当地靠绣花组装成传统服饰卖出去以维持生活开销。自从民大培训学习回来之后,发现这不仅是一份能维持生计的的传统手艺,还能接触更多民间刺绣手艺人互相交流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自己民族的传统刺绣手工艺。培训让她开拓了眼界,学习了很多从未接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与各民间手工艺人、设计师及专家的交流学习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她很希望能再参加培训学习。

潘秀兰作品

潘秀兰擅长手绘民族传统纹样,通过去年非遗培训,她不仅在民族服饰设计理论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传统纹样设计上也有了自己的新思路,能够在传统基础上自己设计纹样,并用传统刺绣工艺呈现出来,对刺绣技艺的传承有了更好的憧憬。目前,潘秀兰在家有自己的手工加工作坊,同时在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传承人培训、游客体验、服饰产品研发工作。通过生产制作旅游商品和对当地绣娘的培训,让传统刺绣技艺焕发生机。

第四站 雷山县

7月13日,回访组来到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回访黔东南雷山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服饰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杨海芬,并参观了她的工作坊与卖场,看到了很多精美的民族服饰及刺绣。一路走来,杨海芬始终如一践行着对传统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回访组与杨海芬交谈

杨海芬说,当地有很多人都喜欢她设计的服饰,走在街上都能看到有人穿她设计制作的服装,话语中流露出满满的自信。在之前,她组织了十几个绣娘从事传统服装制作,靠把绣片组装上去制作成传统服饰卖出去维持工坊的运营,因袭于固有的传统民族服饰观念的影响,不敢做任何改变。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兴起,为了走向更大的市场,她也想尝试做一些改变。

她深有感触地说参加民大非遗培训班学习对自己改变很大,在老师的指导以及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她慢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积极与其他传承人群和服装设计师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在传统基础上做大胆的改良设计,并学习了现代立体裁剪与服装平面打版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设计制作的服装在功能设计上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为了更好学习现代服饰剪裁,杨海芬还购买了服装专用裁剪人台进行服装裁剪,在服装功能设计上不断改进传统的裁剪样式,尝试融入西方的裁剪形式与廓形设计,让设计制作的服装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在她的店里不仅有传统民族服饰,更多的是改良设计的具有民族元素的服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杨海芬作品

目前,杨海芬拥有自己服饰设计工作坊、制衣加工车间与一个民族服饰商店。为满足产量需求,她的工作坊增加了专门的服装缝制工人,商场店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条成熟生产销售渠道。她一方面制作精美的民族传统服饰,培训刺绣技艺,对传统服饰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打开了本地的民族元素职业装市场,她设计的民族元素职业服装在当地酒店行业很受欢迎,让传统民族服饰元素结合现代审美更具市场化。

7月14日,回访组顺利完成对4名非遗学员的深度回访工作。学员回到当地后,结合本地实际对民族服饰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她们走各自不同的路,不但增强了自信,改变了观念,积累了资源,提高了技艺和设计能力,而且也增进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贵州各地非遗传承人群与公司企业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用自己所学知识对贫困村落的绣娘做培训,身体力行去带动民族地区服饰技艺的活态传承和非遗的有效转化,助推文化扶贫和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员们取得的点点滴滴的成绩让回访组备受鼓舞,关注非遗民族服饰技艺,助推贵州乡村扶贫建设,这正是学校非遗培训工作的意义所在。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