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木活字印刷术与谱牒文化的联姻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0.11.26 11:08:00

在浙江瑞安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是与当地浓厚的谱牒文化依存、共生的。谱牒是我国历史上因宗法制度的演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传统。在浙江瑞安,人们对家族纽带关系的重视,让木活字印刷术在时代大变迁中,借助宗谱的编印得以存续下来。

图1 木活字印刷术印制的宗谱(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一、谱牒文化对木活字印刷术的影响

1.谱牒文化与修谱之风的盛行

我国谱牒文化源自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源于商周时期。东汉以降,门阀士族势力崛起,为彰显门第之尊,士族阶层时兴修谱,使谱牒走出了官修的藩篱。到了宋代,朱熹、程颐等理学大家倡导民间修谱,并逐渐形成了“欧式”与“苏式”两种谱系体例。“欧式”由欧阳修创立,着重记录生平记载,其体例是“前图后甲”的雁行式,先列世系图,称为“图”,再另页列每人生卒甲子、人物事略的传记,俗称“甲”。每五代为一图一页,用竖线串联,在图中人名“甲”的字号和序号,再到后面的“甲”中查阅每个人的事略,又称“横行体”。“苏式”由苏轼创立,全部采用世系图,俗称“五服支图”,强调表现家族继承关系,世代直行下垂,以横线、竖线将人名联系起来,并在人名旁注上人物生卒和事略,又称为“垂珠体”。

图2  “欧式”宗谱中的世系图(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图3 “苏式宗谱”的世系图(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逐步建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制度,民间修谱之风广为扩散。同时,对修谱的要求是力求追远,以收族为主,并且宗谱世系划分更为详细,分支派和房份,涵盖跨地域的同宗同族。

2.浙江地区民间修谱的传统与木活字印刷术的应用

浙江地区民间修谱的传统,直接促使了木活字印刷在民间的普及。根据现存的明代宗谱鄞县仓大炣《东阳庐氏家乘》、《遂邑纯峰张氏宗谱》等木活字印本,说明在明代浙江地区,有用木活字印刷术修家谱的习惯。清代以后,浙江地区用木活字印刷术修宗谱更为普遍。有学者统计,在浙江温州,现存清代木活字本家谱有59种,民国木活字本家谱有73种。

图4 光绪癸已(1893年)王就正堂梓辑《栢葉林氏宗谱》(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而浙江瑞安人选择木活字印刷术进行修宗谱主要是因为这一技艺方便、实用,能够满足修宗谱的需要。用木活字印刷术刊印宗谱,较之手写工期更短,字迹保存的时间更长,并能够防止涂抹、修改,而且可以复制多本,满足备份、珍藏的需求。相较于雕版印刷术,木活字印刷技艺就地取材,费用成本低,刻凿方便,排版灵活,而且印刷后可不留存版。所以,较之手写和雕版,浙江温州人在修谱的实践中,更多选择了木活字印刷术。

图5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梓辑的宗谱

如今,宗法制度已消逝,但祠堂和宗谱在聚族而居的瑞安仍发挥着文化功能,用木活字印刷术修宗谱的习惯依然保留。瑞安人延续着流传下来的体例范式,每一部家谱都利用横竖表格、图谱、连线等形式进行记录,将一族与一姓的始祖及其子孙后代串联起来,全面记录家族成员的生卒年月、姓名、子嗣分布、婚姻情况等基本信息,与旧时修宗谱记录的主要内容大致相同。

图6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初寅印制好的一页宗谱

木活字印刷术孕育于谱牒文化中,谱牒文化离不开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和发展。一本宗谱的诞生依靠谱师的手艺,他们是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者,也是谱牒文化在瑞安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

二、木活字印刷术在谱牒文化中的具体实践形式

木活字印刷术对谱牒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谱师,他们既掌握了炉火纯青的木活字印刷技艺流程,也对宗谱制作标准和内容熟稔于心。正因为他们具有专业技能和修宗谱的文化素养,才让谱牒文化得以通过木活字印刷术表现出来,并不断强化。

1.谱师:既是工匠,也是“先生”

谱师是以宗谱辑刻、印刷或抄写为职业的人,上门修谱时,也被尊称为“先生”,其个人能力是修谱的关键。旧时,大多数的谱师是村中的读书人,村民眼中的文化人,他们既有世代相传的手艺,也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够把庞杂、错乱的宗族繁衍信息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让其世系关系变得清楚、直观。以修谱为业的谱师们,坚守着祖传的传统手艺,行走在一座座祠堂之间,记录着宗族的传续,印刻着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生命的痕迹。

图7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在摆字盘

现在,在浙江瑞安,每个宗族仍把续修宗谱作为头等大事,他们延请谱师“厘清血缘支系,接续人丁繁衍”。一名年轻的准谱师经过拜师学艺,通过不停地练习和琢磨,掌握木活字印刷技艺。同时掌握修宗谱的必备技能,对繁体字、文言文等内容有所精通,否则很难进行反字刻字。他们除了掌握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工序流程和认、读、写繁体字之外,还需要有修谱的基本素养,掌握宗谱的基本体例格式,有时还需要满足更高的修谱要求,比如写谱序、祠堂记、传赞等文言文章。

图8 《重修陈氏谱序》

2.从开丁到圆谱——贯穿于修谱全过程的木活字印刷术

在辑刻宗谱前,谱师为了保证人口信息数据准确,会挨家挨户上门采访,这一过程被称为“开丁”,“丁”指的就是人口。然后核实入谱人员的姓名、生辰八字、配偶子女、家庭住址、学历职务等情况。并对照旧谱,稽核誊清,查缺补漏,更新身份信息。

在修谱时,从准备材料、工具,到数以万计的字模制作、排版、印刷、后期制作(盖红圈、划支系、填字、分谱等),所有工序流程均需要谱师一人完成。他们在万家灯火之隅,独守一方天地,默默耕耘着二尺字盘,厮守着世代流传下来的手艺。

图9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初寅在用木活字进行印刷

宗谱的完成并不是最后一步,谱师在梓辑后,还需要举行圆谱仪式。圆谱仪式是宗族选定吉日吉时,在宗祠中将新修的宗谱摆上祠堂的主祭案头,享受香火供奉的盛大活动。在这一天,无论是生活在本地还是外地的同宗、同姓联族、异姓宗族、乡里坊间都会在此相聚,共同见证新谱的完成,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图10 进行圆谱仪式的祠堂内部布置

图11 诵读祭文

仪式一般是由谱师主持圆谱仪式,仪式开始后,谱师在预留的世系图首页的始祖名下画一条红线至二代祖先,以示宗谱编印的完成。然后由谱师和族长诵读祭文,拜谱以祚,然后拜天、拜地,拜祖先、分发房谱、家谱,最后封箱总谱。之后会在村里大摆宴席、设坛祭祀、抬谱巡游、连台演戏、举族欢庆。

图12 圆谱仪式场景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