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图1 瑞安木活字印刷与武英殿如出一辙(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木活字印刷术工艺流程兼具造物的实用性和文化意义。瑞安人用自然之物,尊四时、应天气,凭借当地延续的谱牒文化,在修谱的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木活字印刷术。其中“老宋体”、“反字”和捡字诗体现了汉字排检方法和书法传统的沿用,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技之源:传统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保留、传承
元农学家王祯在《农书·造活字印书法》记载的木活字印刷术工序流程为:“造板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行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以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
可以看出,王祯的木活字印刷方法是先用纸写好大小字样,糊于木板上刻字,再锯开刻好的字,然后将刻好的单字分门别类,归纳到各个木匣中备用。排版时按照书籍的开本制作一个方形木盘,把木活字一行行排进去,用竹片作为界行把字隔开夹紧,排满一版框后,用小竹片垫平,用木楔塞进,固定活字,最后在字版上涂墨铺纸进行印刷。
浙江瑞安东源村流传下来的木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基本与之相符,说明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艺从木子成刻、排版印刷、后期制作与装订都严守古法,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活字印刷的整体过程和线装书装帧的古法,是古人精湛技术的现代再现。
(二)技之用:取自然之物,融地域文化
图2 宗祠
瑞安山高林密,水资源丰富,盛产竹子。木活字印刷需要的纸、墨、棕刷等必备物品的材料主要来自瑞安当地的自然资源。谱师根据四季湿润度和温度,凭借着经年累月的经验,把握印刷前的润版次数、墨汁的浓度。比如阴雨天的时候只需要刷一次,干燥天则需多刷几次。用墨少了看不清,多了会模糊一块。印刷装帧完成的家谱,触摸上去有手工作纸的强韧感,有微微凹凸起伏的存在感,体现了朴素的手工美学。
图3 宗谱内页
技艺的传承依赖当地孕育的文化特点。在瑞安,至今仍保留有修宗谱的文化传统,谱牒文化流传至今。谱牒就是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称家谱、族谱。历史上,在浙江地区就有用木活字印刷术修宗谱的习惯,因为木活字印刷术具有排版灵活、刻字方便、印刷后不留存版的特点,能够满足宗谱的制作,所以浙江瑞安人愿意用木活字印刷术进行修谱,形成以修谱为业的群体,才让技艺得以保留、传承。
(三)技之巧:书法艺术的应用和汉字部首排检法的活用
“老宋体”、捡字诗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应用和汉字部首排检法的活用。“老宋体”是从北宋刻书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宋体字方正、匀称,后来人们把它刻成书,版印成书藉,成为一种很规范的印刷体,也是当时官府的衙牌、灯笼、告示及祠堂里的神主牌位等习惯采用的字体。
五言捡字诗和七言捡字诗,用部首排序字模的技巧,沿用了古人的习惯,正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从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和“其建首也,立一位耑”,即利用同一部分统帅这一部类所有字的标目。如果遇到偏旁下包含的字比较多,则利用笔画顺序歌,摆放字模,笔画顺序歌是对“永字八法”的提炼与运用。“永字八法”即古人以“永”字笔画为例,概述楷书书写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被瑞安人在修谱的过程中,进行活用,将数以万计的字模进行有序摆放。
木活字印刷术工序流程体现了我国传统手工艺“物尽其美”、“致用利人”和“技以载道”的特点。木活字印刷术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通过技艺将自然之物与人的智慧相结合,体现了“物尽其美”;瑞安人用木活字印刷术进行修谱,服务生活需要,延续宗族情结,体现了“致用利人”;木活字印刷术是当地谱牒文化的延续,凝结修谱实践中的劳动智慧,体现了“技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