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工艺流程
总说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能传承至今,植根于当地浓厚的谱牒文化,多用来印刷宗谱。谱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祖制和范式、范例。中国木活字印刷术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十分考究,在工艺流程上,首先备一个个木字模,然后在上面写老宋体、雕刻。印刷程序主要为捡字、排版、研墨、上墨、刷印及印本后期加工等,加上事先要做好谱牒的开丁(即采访入谱人丁)、誊清(理稿)、稽核先谱、厘清房份辈行等工作,总的有近20道修谱印刷工序。其关键的工夫在于:刻字有刀法,捡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

木活字取材和字模制作
木活字的老宋体
写字与刻字
排版
印刷
后期制作

木活字用材考究,瑞安的木活字自祖上传承下来的都是采用又韧又硬、上好的棠梨木。有木质细腻、横竖纹理有序的特点,特别适合雕刻。棠梨木经干燥后,切成一块块板料,再经锯刨加工,制成一个个尺寸整齐的木活字字模,存放备用。

用刨子将前后两端刨平,木字模制作完成。(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在固定好的字模上写反字(摄影:吴小淮)

瑞安木活字根据谱牒排版的需要,分大、小两号字体尺寸,一般大号字模稍呈扁形,横13毫米,竖11毫米左右;小号字模呈长方形,横6毫米,竖8毫米左右,两个小号字模并排放在一起刚好是大号字模的宽度,而且大小号字模方柱体均长13至18毫米左右,正好可以穿插着排在一个板框的界行中。在大小字模刻上的字体大小分别相当于现在电脑文档的小初和小四号字。大号字用于印刷人名,小号字用于记录人名之下的字号、生卒、嫁娶、功名事迹等。一位谱师的字库通常有两万多字的储备。制作宗谱时,磨损的字块或无储备的新字需要重新雕刻。

瑞安木活字印刷严格遵循古法,木活字刻的是“老宋体”繁体字,而且是反字。“老宋体”字体体形古拙庄严,便于雕刻,阅读醒目,被认为是印制宗谱合适的字体。老宋体字是从北宋刻书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宋体字方正、匀称,后来人们把它刻成书,版印成书藉,成为一种很规范的印刷体,也是当时官府的衙牌、灯笼、告示及祠堂里的神主牌位等习惯采用的字体。明代正德以后,特别是嘉靖朝,刻书模仿宋本成为一时风尚,宋体字演变为横细竖粗,笔划对比很大,字形方正,根基扎实的印刷体,称为“明体”。因为这种字体体形古拙庄严,便于雕刻,阅读醒目,遂成为十六世纪以来汉字的主要印刷字体,亦被认为是印制宗谱最适合的字体。由于宋体字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故人们对它不称“明体”而仍称“宋体”,俗称为“老宋体”。

老宋体笔画比较讲究,这不但要求谱师有扎实的毛笔书写基础,还要将这些笔画结构复杂的正字反过来识读与书写,这反手书写的技巧,是要谱师们从学艺一开始就得去苦练的,是谱师们必须练就的真功夫。

写字和刻字都是个细心的活,特别是数毫米大小的小号字,其书写与刻凿都要求谱师练就扎实的手法刀法功底,其要点是:反手,先横、次直、后撇捺,用毛笔仔细地将要刻的字反写在平整的字模上。



写字与刻字的程序,瑞安东源谱师的方法与古代记载有所不同,如元代王祯是先在薄纸上写好字,然后将纸贴在整块木板上刻字,刻好后再将其一个个锯开为单字,这样如有的字刻得左右上下位置有偏差,锯开时锯刀用力不均匀,都可能使字体偏于单个木子的正中。《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先做成一个个独立的木子,把写好字的整张纸样剪开一个个单字后,逐个贴在木子上刻字。这些记载的方法是因为有写工和刻工的分工,即写字有写字的工匠,刻字的工匠则不写字。瑞安的谱师处于民间,不可能花费大量的写工支出,都是身兼写工与刻工两个工种。


用毛笔反手书写在夹在字盘中的木字模上(摄影:吴小淮)


写字与刻字的基本方法是先做一个个独立的木子,然后将要刻的字逐个直接写在木子上。从上述的老宋体结构的特点可以看出,老宋体笔画比较讲究,这不但要求谱师有扎实的毛笔书写基础,还要将这些笔画结构复杂的正字反过来识读与书写,这反手书写的技巧,是要谱师们从学艺一开始就得去苦练的,而且在没有现成的标准字体作参考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好字型的上下左右结构、笔画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是谱师们必须练就的真功夫。

刻字工具是一个小雕盘,用质地坚硬的木料,一般用硬木块制作,厚30厘米左右,长宽十多二十厘米不等,中间刨出十多厘米,可容纳数十个木字模的凹槽,将要刻的字模整齐地放入雕盘,然后用两块单边三角形的木活闩,两个斜面相向,插入刻字盘与木字模之间撑紧。      


在写好的字模上刻字


瑞安谱师的刻刀不用市售的成品,旧时是请铁匠打制研磨成薄刀片,现在大家都用手工钢锯条自制,一般长约15厘米,宽1厘米,一端切成稍带弧形的斜坡面,打磨双面刀刃,然后在刀片两侧夹上薄竹片,再缠上布条以防割手。根据各自手法和习惯不同,一些谱师将刻刀打磨成适合自己操作的刀锋刀形,如在刻刀的刀刃顶端,打磨出略微带钩的尖部,这个尖钩对反转雕盘刻修字形时俗称的“挑”很有好处。

写字和刻字都是个细心的活,特别是数毫米大小的小号字,其书写与刻凿都要求谱师练就扎实的手法刀法功底,其要点是:反手,先横、次直、后撇捺,用毛笔仔细地将要刻的字反写在平整的字模上。在为雕盘上所有的字模写好字后,就开始刻字。刻字手法有两种:一种为平刀法,握刀如握笔,起刀由内到外,直写直刻反字。二为斜刀法,反腕握刀,起刀由外到内,横写横刻反字。斜刀法刻字速度快,较为常用。刻字时,先用刻刀逐步把所有的横笔划雕刻出来,然后再刻直笔划,接着刻撇、捺、点笔划。字型刻出来后,将雕盘180度翻转过来进行修刻,俗称“挑”,将每个字的直线、转角及字形结构修正整齐美观。刻字时必须静心运气,功到字成。字型刻好后,最后将边角呈斜坡面全都挖去,俗称“起底”,以防印刷时沾上墨汁,于是,一个个反写的字就凸现在木模上了。





刻好字的字模需要按照次序放在一个个长方形的字盘中,然后谱师再从字盘中挑选出需要的字模。这一过程并非易事,但是谱师们有专门的捡字诗,捡字诗通俗易懂,易于背诵,熟练掌握捡字口诀的谱师能够快速、准确地从数以万计的字模中,找到需要的字模。捡字口诀是人们在长期的印刷实践中思考、摸索出来的诀窍,凝结了智慧和创意。

图1 字盘中单字归类排列(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 “君王立殿堂”五言捡字诗

捡字诀有五言捡字诗和七言捡字诗。现在,五言捡字诗使用人数比较多。五言捡字诗,共32句160字。人们在捡字诗诗句的每个字下面,或按偏旁部首,或以字形结构相近的规律,将字归类于不同的字盘,让数量庞杂的字模整齐有序。如“尹”、“群”、“辟”等归“君”字之下,“主”、“玉”、“弄”、“理”等归“王”字之下,“童”、“端”、“商”、“辩”等归“立”等。

口诀中有的字可以拆成多个偏旁,但往往仅用其中的一个,以防混淆。只有诗中的“蛇”字代表两个偏旁,凡虫、魚偏旁均归其下,是个特例。诗中最后一句“雜字俱後落”,“後落”是置于后面的意思,是落后的倒置结构,意指将难以归类的杂字均存放此处。因此,只要背熟了诗句,熟悉字盘的排列位置,捡字时就能随心应手了。

图2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超辉(已故)正在排版

◆ “鳳列盤岡體貌鮮”七言捡字诗

在瑞安东源王氏家族中,还有少数几个家庭使用的是“鳳列盤岡體貌鮮”七言8句56个字的捡字律诗:

“鳳列盤岡體貌鮮”七言捡字律诗偏旁部首归类表

将每个字拆开后,可分为两三个偏旁部首,囊括较多的字盘。如“鳳”字分为风、鸟两个偏旁部首,“盤”字分为舟、殳、皿三个偏旁部首,“亭”则可分为亠、口、冖、丁四个偏旁部首。所以,全诗拆分后可有141个偏旁部首。

图3 木活字按捡字口诀归类摆放(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一般来说,谱师需要准备两三万字模,二十多个字盘,字盘用来盛放字模。字盘分为“内盘”、“送盘”和“外盘”三类,“内盘”一般是两个,放置常用的天干地支、方位日期、皇帝年号,“之”、“乎”、“也”等虚词。“送盘”按照捡字口诀摆放修宗谱的常用字,一般也有两个,分别摆放大号字模和小号字模。“内盘”和“送盘”放在排版时伸手可及的位置,方便拣取。“外盘”按捡字口诀存放不常用、冷僻的单字,放置在“内盘”和“送盘”的周围。“送盘”和“外盘”的字模摆放按照不同宗谱的文字需要进行调整,如果这次修谱,“送盘”里的常用字不常用了,就放在“外盘”,再从“外盘”里挑选出常用的,放入“送盘”中。然后谱师再根据修谱的需要和捡字口诀选出需要的字模,把字模放入印版合适的位置,用印版格子内的小竹片将字块卡紧,固定字模,便于印刷。

图4 谱师将字模放入印版合适的位置



印刷工艺采用的是传统的刷印方式,木制墨盘一尺见方,分为储墨和匀墨两格。刷印前,先要研墨,俗称“研水”,印刷量大的时候,将手砚墨放在水中浸泡成墨汁,讲究的谱师则使用绍兴老酒调墨,据说可使墨色光艳,永不退色。刷印时先将调好的墨汁适量倒入木墨盘的储墨格中,用下刷蘸出墨汁在匀墨格中均匀砚墨。

图1 墨刷(下刷)、墨盘用于匀墨刷在印版上(摄影:吴小淮)

然后选一张尺寸合适的宣纸,折叠下方,沿着折线紧贴在打湿的印版下沿,用蘸了油或蜡的元宝形棕刷均匀用力地刷版,即可得到一张印刷清晰的字。上墨的均匀度、刷版的力度、天气的湿度,都影响着最终的印刷效果。印版在印好份数后即行拆开,木活字归还字盘原位,谱师又开始排印下面的一个印版。

图2 印刷工具:下刷(左),上刷(中),水刷(右)(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图3 使用刷印刷(上刷),将印版文图刷印到宣纸上(摄影:吴小淮)

图4 谱师使用刷印刷将印版文图刷印到宣纸上(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木活字印刷技术在当地主要用于印刷宗谱,宗谱的后期制作包括盖红圈、划支系、填字、分谱。最后装订过程,包括折页、草订、切谱、装线、制作封面、贴书名签条等。其中:

图1 盖红圈-谱师们在世系图各人的名字上方盖上小红圈(摄影:吴小淮)

盖红圈 在几十、数百的谱页印好后,谱师们要在世系图各人的名字上方盖上小红圈,使连续宗族繁衍的支系线条转折处美观,并刻上“衍”字,表示人丁兴旺、后世绵长,寓意吉祥。

图2 盖红圈圆形管、划支线毛笔、直尺用于宗谱世系图绘制(摄影:吴小淮)

划支系 划支系是宗谱世系图中明晰血缘关系和辈分承递的路线,用红色线条标出。宗谱中,上下人名之间的竖线条,是表示直系上下辈的关系递次,横线条为同胞平辈,线条连接在各人名字上方的红圈上,组成纵横链接的线路图,对宗族传代关系一目了然。

图3 宗谱中的支系、红圈及“提”字(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填字 由于世系图每页只能容纳五代,凡有后续传代的,需在每页最下面一代人的名字下方盖上“提”字,也称填字,表示后代在后面的谱页中接续显示。

图4 分谱-折页-草订-装线制作封面(供图: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分谱 将加工好的册页按装订的先后次序整理出来,按册数分别配页、理顺。

折页 将纸张沿版心中缝图文朝外对折,折页时要让书页栏线或“鱼尾”中间对角点整齐,版心栏宽度一致,书页栏线整齐,然后检查页码顺序,梳理整齐、夹紧。

草订、裁切 草订不草,乃为实订。在整齐成册的宗谱上附上封面封底,沿版心一面闯齐,放在装订板上用重物压住书册,再用尖锥在谱册上下长各1/3的位置,距书脊2至3厘米处各打一对洞孔在书脊处,用纸捻通过洞孔打死结,将谱册固定压紧定型。再将谱册平放在厚木板上,用大切刀将谱册周围裁切齐平。

装线 宗谱大多采用在“书脑”一侧打4个装订孔的基础上,再在“书头”“书根”两角各多打一孔的“六眼装”形式。用棉线,按“坚角四目式”的线装规律穿行,强化坚牢书角。

制作封面 封面在传统古籍称作“书衣”,即书的前后封皮。封面的制作采用特种纸,讲究的宗谱,还采用绫子、绸等丝织物覆粘在纸上,起到装饰作用,或用硬纸板覆上各种高档的面料进行装饰。封面的颜色,除了传统的土黄原色外,还广泛使用红色或蔚蓝色,民间传统的蓝锭布至今还颇受欢迎。

贴书名签条 是线装书特有的一道工序。事先要将该宗谱的名称刻好长约18至22厘米,宽约5厘米的雕版,刷印在红纸或土黄色纸上,然后贴在宗谱封面的左上角,离天头和前口各约2至3厘米的位置上,于是一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宗谱就完成了。

图5 木活字印刷技艺制作的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