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30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二   
莆仙戏
项目序号:147
项目编号:Ⅳ-3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福建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莆田市
保护单位:莆田市艺术研究所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莆田市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代初年,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因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时期,这一戏曲样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莆仙戏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在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其中《王魁》、《张协状元》、《刘知远》、《蔡伯喈》等剧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连演七天的《目连戏》明显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扫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还有一些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的痕迹。莆仙戏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体,有音乐曲牌一千多支,锣鼓经三百多种。
  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5-2307
姓名
吴镇勋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
项目名称
莆仙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
编号
03-0970
姓名
王少媛
性别
出生日期
1965.10.02
民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
项目名称
莆仙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
编号
04-1594
姓名
谢宝燊
性别
出生日期
1934.12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
项目名称
莆仙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
编号
02-0423
姓名
朱石凤
性别
出生日期
1927.11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
项目名称
莆仙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
编号
02-0422
姓名
黄宝珍
性别
出生日期
1934.08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
项目名称
莆仙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