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6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八   
交流话经验,展览显成效 ——2017年非遗研培计划经验交流会综述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7-12-13 15:54:00

“做非遗研培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回访学员的时候,他们会像对待家人一样待我们。有的学员生病住院了,得知我们来回访,甚至提前一天跟医生请假也要回家来迎接我们。这让我觉得研培工作开展得非常有意义,正是因为研培能够帮学员切实解决问题,所以他们才会对我们老师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在日前于上海举办的2017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经验交流会的会前,广州大学教授裴继刚和身旁的广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刘革交流着该校开展研培工作的心得感受。

△2015—2017上海大学承办非遗研培大事记展览

的确,自2015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实施以来,各参与院校、教师、学员从中获得的收获、经验、心得、感动有太多太多。为了促进各研培高校及时总结工作成果、充分交流工作经验,推进研培计划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便有了这次研培工作参与者的“大聚会”。此次经验交流会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承办,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涵盖了非遗公开课、经验交流会和研培学员作品展三大板块,集中呈现78所参与高校的研培成果。

教什么、如何教,非遗公开课现场切磋

研培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传承实践能力。那么,在研培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才能够帮助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此次经验交流会特别设立的非遗公开课板块为各研培院校提供了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来自各研培院校的老师们对展示的公开课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恳切点评,同时探讨了研培课程设置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为研培计划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实施效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用辣椒从青至红的变色过程来解释色相,用一朵鲜花的盛开和凋谢来分析颜色纯度的高低,用层层剥开的卷心菜来比拟色彩明度越来越高……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姚舰的“色彩学理论”公开课上,她用十分易懂的方式向来自不同地区的研培学员介绍色彩的三个属性,看似高深的术语一下子变得很容易理解。

“刚开课的时候,我在想,非遗传承人有着成熟、丰富的制作经验和自己的一套创作体系,学院派的理论知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第一堂色彩课下来,几名学生对我说,以往在创作过程中即便对自己配色不满意,也不知如何做调整,更无从谈创新。上了课后许多原来的困惑迎刃而解。这让我肯定了理论课程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姚舰说。

△非遗公开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在点评时说:“这一类型的色彩课在研培计划中是很重要的课程。在色彩科学被发明之前,全世界各地都是用经验和习俗来搭配色彩的。我们之所以要教授学员科学的配色方法,是因为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手工艺人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工业生产的材料和源自外来旅游产品的冲击,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我们常会看到很多服饰和建筑的色彩显得很混乱。因此,只有传承人对本地区传统工艺的配色有更科学和更深刻的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时代的变迁。”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这门课程,许多老师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可以进一步从文化史的角度、从物产的层面让学员拓展对色彩的理解等。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公开课不仅向研培院校的老师展示,还首次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展播了研培教学过程,国家图书馆影视中心对公开课进行了现场转播,网友只需登录各大门户网站的直播平台即可收看。据统计,当天公开课直播观看人数达20万人次。

交流实践经验,让研培工作步伐更稳健

78所高校,320余期培训,1.5万名学员,延伸培训覆盖4万余名传承人群……两年半的时间里,各研培高校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研培工作,成效显著。两年半的时间里,一批又一批非遗传承人群走进校园,在课堂上强基础,在交流中拓眼界,在对话中增学养,研培让他们绽放出更自信的笑容。两年半的时间里,大学和社区间对话沟通的机制更趋丰富且成熟,研培工作真正从试点探索阶段走向了稳步行进阶段。

“学员创作的不仅是作品,更是生活用品。非遗传承人不仅是昨天的守护者,更是当下的主人。”“努力将非遗之美转变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的新时尚。”“紧扣传承,立意创新。”在经验交流环节,上海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大学、同济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凯里学院9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各自的研培经验、工作特色和教学成果。

可以说,研培工作的开展深化了大学和社区对非遗保护正确理念的认识,也正是在这些深刻且切合实际的理念指引下,有了各所高校丰富的研培实践。其中,上海大学根据传统技艺特征邀请设计师与传承人牵手创作的跨界创新融合模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东西部协作、以研培工作推进文化扶贫的探索,以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新疆大学注重为学员提供国际交流机会的做法等,获得了与会代表的肯定。交流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促进教学相长、推动城市非遗主题活动开展、促进传统工艺数字资源库建设的经典案例,研培计划的助推效应在不断释放。

研培成果展示,学员的作品会说话

在学员作品展上,18所高校的280余件学员作品集中亮相,与研培计划实施初期的学员作品相比,如今呈现的作品已不再稚嫩。梁平竹帘制作的蓝牙音箱,结合青海果洛银饰锻造技艺的皮具用品,千里江山翠履霓裳系列的缂丝高订女鞋、箱包和礼服……无论从作品的实用性、丰富性,还是时尚感、设计创意水准上看,研培学员的作品都令人惊艳。不仅如此,在向观众介绍自己作品时,他们也表现得更加坦然和自信,谈起自己创作的思路更是滔滔不绝、有板有眼。

△上海大学研培成果“梁平竹帘艺术蓝牙音箱”

△上海大学研培成果“夏之趣”编织银昆虫系列、青竹球衍生品

△上海大学研培成果“鸟语花香”缂丝女士手包

△清华大学研培成果“茶·包—便携式茶具”

从此次展览的作品中能够发现,学员之间、学员与设计师之间合作的默契度更高了,多种工艺的融合、不同材料的结合,许多跨界作品产生了“1+1>2”的能量。比如,在展览中,一件名为《亘古恒心》的木雕玩具作品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极具西方设计感的拼接方式使得层层相扣的木块最终组成了一个圆盘,而雕刻其上的祥云、龙、中式建筑等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东方韵味。由乌拉圭木刻家卡洛斯和潮州木雕传承人薛维聪合作的这件跨界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在传统工艺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上海大学木雕技艺研修班学员潮汕木雕传承人薛伟聪与(乌拉圭)卡洛斯·克拉维利共同创作创意木雕玩具《亘古恒心》

△《亘古恒心》

总的来说,此次的学员作品展不仅直观呈现了两年半来非遗研培计划的成效,而且很好地诠释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拓展和应用,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