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19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一   谷雨 谷雨
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8-07-21 16:08:00

摘要:2018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下称研培计划)年度考核工作。根据考核结果,2017年度研培计划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实施效果进一步深化。在教学组织上,各参与高校理念认识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更为系统合理,研培学员与高校师生持续互动,“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工作目标基本达到。学员遴选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整建制招生成为主要方式;学员回访频次和工作深度都有明显提高;宣传展示、研讨交流进一步增多,优秀研培成果的可见度和认知度明显提高。在工作组织上,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印发规范性文件,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进一步加强整体工作的总体部署和业务指导。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与院校的工作联络和监督指导明显增多。各院校教学设施与后勤保障进一步完善,执行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多个地区加强了研培资金管理规范,有效提高了使用效率。

从总体效果来看,经过4年实施,研培计划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要内容,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传承人群文化自信和传承积极性明显提高,“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不断涌现,各地非遗从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学员的技艺水平、产品设计、制作能力、市场意识逐渐增强,一批优秀学员成为了各地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高校非遗教研能力和相关专业建设得以加强,多所高校围绕非遗或传统工艺申报了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部分高校建立了实验室和各类基地,设立了相关专业或方向。研培计划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一批优秀的“校地”、“校企”合作项目成为了促进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研培计划的带动下,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高涨,一支非遗保护的社会队伍正在形成。参与院校、学员和各地行政部门对研培成果都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研培计划”推进了非遗保护与现代教育的跨领域融合,整合形成了项目保护的整体力量,为项目的活态传承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部署全国78所高校,实施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1月至12月间,78所参与高校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共举办研培班196期,培训学员8576人次,涵盖了笔墨纸砚、纺染织绣、金属锻造、漆器髹饰、陶瓷烧制、传统建筑营造、雕版印刷、藏族唐卡、木版年画、竹编、剪纸、雕塑等33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下称非遗司)牵头举办10期传统戏剧、民俗、餐饮等非遗项目的试点研培,培训学员330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西藏、青海等省、区分别面向本地传统工艺项目启动实施省级研培计划。自2015年至2017年底,全国参与高校共计举办研培班390余期,培训学员1.8万人次,加上各地组织开展的延伸培训,共计覆盖传承人群5.6万人次。

经过4年实施,研培计划的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稳步增加,参与积极性持续高涨;实施范围逐步扩大,从传统工艺领域逐步延伸至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等领域;工作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方法和措施更加丰富,贴合实际;优秀学员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作为非遗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研培计划在增强传承人群文化自信、提高保护传承能力、加强高校专业建设、带动就业增收等方面的多重效应日渐凸显,社会认可度也不断提高。

一、教学工作开展情况

(一)各参与高校对研培工作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研培工作思路

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权威发布】文化部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的通知)(下称《研培计划(2017)》)“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目标要求,各参与院校认真学习非遗保护的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培工作思路。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提出“以传统文化为本位,以传承人群为主体”,着力激发培养传承人的自身研创能力。天津美术学院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艺术认知与创作自信。南通大学提出“传统工艺进入现代生活,现代科技助力传统工艺”。中国美术学院以“拓展知识、传承文化、升格手艺”为目标,积极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广州美术学院秉承“办一个班、研究一项课题、带动一批传承人、活化一片产业”的原则与思路,推动研培计划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效益。2017年11月15日在上海举行的研培计划经验交流会(2017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召开)上,沈阳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提出了“设计是非遗与当下生活的纽带”“打破师门壁垒,打通信息壁垒”“民俗文化为本源,多元融合展新容”“以非遗研培工作推进文化扶贫”等观点和措施,表明了各校研培理念进一步深化。

(二)课程体系更为系统合理,授课内容针对性强

各参与高校均按照《研培计划(2017)》中“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要求,系统设置研培课程。具不完全统计,各研培班平均设置221课时,其中课堂教学占62%,交流实践占38%。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强,能够体现院校的学科优势,注重学员与高校师生的互动,基本达到“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既定目标。

基础课程包括“非遗政策”“项目文化内涵”和“项目相关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艺剖析”三个部分。其中,各校均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解读、非遗保护法规与政策知识等列为必修课程,引导学员形成正确的非遗保护理念。“项目文化内涵”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员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现实意义和传统工艺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做到“当地人知当地文化”,如武汉纺织大学《荆楚文化与汉绣艺术》、石河子大学《毡绣和布绣与哈萨克族民俗生活》、青海师范大学《佛像塑造与佛教文化》等。在“项目相关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艺剖析部分”,各院校主要采用了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蜡染实训》、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歙砚制作技法》等,以讲授与操作示范并重,让学员对技能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据不完全统计,各校基础课程平均占据总课时的30%至35%。

拓展课程包括“项目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企业管理等应用知识”和“交流考察”三个部分。美术基础和设计理论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必修课程。在美术基础部分,多所学校加大了线描、色彩、造型练习与训练比重,帮助从事刺绣、年画、唐卡、雕塑等非遗项目的学员了解色彩原理,丰富造型技巧,学员均反映这部分课程收获很大。在设计理论方面,各院校结合非遗项目特点设计了针对性课程内容,如浙江理工大学《色彩与织锦设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黎锦特色旅游产品设计》等。上海大学在尊重和理解非遗传承人手工技艺特点的基础上,邀请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牵手创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基础实践与创意转化”的课程体系,促成了多名学员与国际著名设计师的跨界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造纸技艺研修班”中,专门设置了手工纸工艺和测试分析系列课程,帮助学员从现代技术角度认识传统造纸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工艺价值。

为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与市场对接的能力,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企业管理、市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等课程。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品牌塑造及市场定位》、西南民族大学《互联网+市场营销》、福州大学《手工艺品的品牌塑造与品牌管理研究》等课程,让学员从产业的视角学会分析自身产品的市场状况,树立品牌意识。广州美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课程,通过一些纠纷案例及保护成功案例,向学员普及了知识产权申报、维权、索赔等方面的内容与方法,让学员初步掌握法律维权手段,也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有效规避抄袭、侵权的误区。

图丨四川美术学院传统雕刻技艺培训班考察交流

在考察交流部分,传统工艺类研培班主要赴博物馆、企业、相关项目传承社区进行观摩学习和现场交流,传统表演艺术类研培班则主要组织学员到剧场、剧院等实地观摩优秀传统戏曲剧目,帮助学员了解社会变化和市场动态,增加与其他领域专业人员交流合作的机会。 部分西部省区针对本地传承人群走出去的机会少、观念旧、视野窄的问题,专门组织了省外考察交流。如青海省文化厅要求每期培训班都组织学员开展省外考察,先后赴江苏、四川、福建、重庆、新疆等省区进行了观摩交流。

图丨研培学员创作实践中

实践课程主要为技能训练和作品创作。各校在实践课程上基本都采取了指导教师负责制,制定教师辅导学员开展重要技艺和辅助技能的研究和练习。如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髹饰制作实践》、景德镇陶瓷大学《拉坯成型实践课》、新疆师范大学《刺绣实操实训课程》等,由教师根据根据学员技艺特点和设计思路,对其进行针对性辅导,协助其灵活运用各类方法和技能。部分学校在作品创作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课程安排,如江南大学针对刺绣、土布、织锦等纺织非遗传承人,普遍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较弱、作品制作周期较长的问题,实施了“三二一”三阶段教学模式,在完成集中教学后,让学员回乡创作2个月,期间指导老师结合学员回访等工作再予指导,作品完成后学员再回校进行结业作品展览和相关研讨。

(三)学员遴选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整建制招生成为主要方式

根据《研培计划(2017)》“跟项目、整建制、成氛围”的学员遴选原则,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学员遴选的统筹管理,学员招收进一步规范,整建制招生占比增加。

多数地区采取了省厅统筹、学校参与的方式,由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各地市文化行政部门推荐,再由承办高校赴项目所在区开展调研,确定参训学员。如重庆市文化委针对每期研培班制发正式公文下达各区县,组织区县文化委向研培高校推荐学员,由高校遴选确定参训学员。为加强工作的规范性和计划性,部分省厅进一步创新了工作模式,如山东省文化厅每年底对各市文广新局征求来年研培计划需求建议,包括推荐项目、参与人员、培训时间等,保障全年工作科学顺利开展。此外,部分地区出现了多部门联合招生的现象。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合妇联、工会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共同组织基层妇女参与研培。

在各部门统筹下,各研培班基本做到了围绕一个或多个有相通之处的项目,集中招收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学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部分传统工艺项目较为集中的市、县,主动委托省外院校开展整建制研培班。如山西临汾主动委托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其举办整建制培训,云南建水主动委托浙江师范大学为期举办建水紫陶整建制培训。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也分别为甘肃庆阳、山西长治等地传承人群举办了整建制培训班。

(四)教学方式更为丰富,师资队伍进一步扩大

总体来看,各院校教学模式进一步灵活,研培方式进一步丰富。在授课方式上,各院校灵活运用讲座、研讨、交流、考察等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基础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与传承人讲座相结合”“学员作品作业练习与专业教师点评相结合”“交流研讨与考察观摩相结合”,帮助学员更好地接收教学内容。实践课程多实行小班教学、分组教学,增加指导老师对学员的指导强度。同时,针对特殊学员需求,新疆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少数民族学员集聚的研培院校专门邀请了语言老师,在课堂上配合授课老师用少数民族语言同步翻译;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专门邀请懂得残疾人教育的学科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并从特教学院手语翻译专业选调手语翻译学生,从教学和学员生活等方面给予配合和帮助。

研培教学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扩大。各研培院校均根据研培项目的不同特征,与各班学员在地域、民族、语言与受教育背景上的差异,精心安排教学师资。总体说来,各校师资主要包括各院校相关院系的骨干教师,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与学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设计师、品牌营销等行业领军人物,各省文化厅、非遗中心等长期从事非遗政策研究、实践宣传的专业从业人员等。部分省区形成了更为明确的师资要求,如重庆市文化委要求各校按照“高校名师、非遗大师、传统技师、学院讲师、实训指导师”标准充实师资力量。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研培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部分研培学员参与了国家层面研培计划后,又担任了省级研培班的授课老师。一批懂技艺、善研究、会教学的非遗传承人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五)学员回访广受重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各院校均对学员回访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回访频次和工作深度都有明显提高。

图丨景德镇陶瓷大学回访2017年第三期学员顾少波

各院校多利用寒、暑假组织集中回访。回访前期,各院校均明确了回访目标,根据目标制定方案、安排路线。回访期间,回访团队主要参观了学员所在的工作室、工坊、企业,与学员进行访谈,了解学员的传承现状与培训后的收获与效果,并对当前遇到的瓶颈、困难等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针对性建议,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回访内容主要涵盖了培训收获、对培训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培训效果评估、校企合作方式、对非遗工作站的建议等几个方面;山东艺术学院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考察回访学员如何通过非遗培训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收入等。各校对回访过程予以了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记录,并撰写了大量回访工作总结与报告。如景德镇陶瓷大学2017年共走访了9个省市自治区14个城市的共计31位代表性学员,完成回访报告13篇。这些报告均成为了非遗田野调查的重要成果。

多所研培院校表示,通过回访有效地梳理了培训工作的效果与反馈建议,总结了工作经验,对今后培训有的放矢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完善,有助于培训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为高校开展科研提供了重要机会。

(六)宣传展示进一步增多,研培成果走出国门

为更好地配合研培实施,宣传培训成果,多所研培院校专设宣传组,积极利用社会媒体和自有媒体报道和宣传研培工作。多数研培院校积极创建研培微信公众号,依托微信平台,实时推送授课、参观、学员生活及作品创作等动态。其中,7所高校专门开设本校研培公众号,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的“爱手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清美非遗”、新疆大学的“非遗巴扎”公众号等;9所高校依靠省级非遗平台发布;25所高校依靠校园(校级、院级)官方公众号发布; 4所高校依靠社会机构账号发布研培信息。此外,多数院校主动邀请电视台、报社、网站等媒体报道开班、结业、成果展等重要活动,传播研培理念,宣传研培成果。

各校院校在常规学员成果展之外,积极依托论坛、对外交流等活动,展示研培学员成果。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青春非遗  多彩佛山—‘非遗进清华’第五期研修班结业成果展暨佛山传统工艺振兴论坛”;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2017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并在苏州创博会期间举办研培成果展;内蒙古农业大学剪纸精品走进中小学校园进行巡回展示等,受到社会与媒体的关注与好评。上海大学组织研培学员作品参加上海手造博览会,组织研培学员作品参加美国肯塔基大学中国当代非遗艺术展。沈阳师范大学先后组织学员作品赴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参加展览。这些活动有效提高了优秀研培成果的可见度和认知度,体现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图丨2017非遗研培计划经验交流会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研培学员参展作品(梁平竹帘蓝牙音箱系列)

同时,各研培院校积极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和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非遗展览展示活动。如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2017非遗研培计划经验交流会“研培院校成果展”以及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第三届湘赣鄂皖四省非遗联展等。北京设计周、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等活动上,研培学员作品也频频亮相,受到了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二、组织管理工作情况

(一)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工作规范逐步确立

2017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对研培计划的工作理念、参与人员、课程安排、组织管理都进行了细致规定,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为年度工作目标。3月,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确定了参与高校名单。非遗司随之印发了各参与高校的工作任务建议清单,明确各参与高校的研培期数和研培项目,强调各地要指导各高校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定点定向开展研培工作。4月,非遗司举办了研培计划师资培训班和高校负责人培训班,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培训中心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理念培训,并审核首次参与高校的研培方案,确保研培计划在正确理念指导下开展;年底,非遗司在上海举办研培计划经验交流会、非遗公开课及研培成果展,检验年度成果,总结优秀经验,明确下一步要求。

非遗司在司内设立了研培计划工作小组,统筹全国研培计划的日常管理和业务交流。为加强数据统计和规范管理,非遗司启用了研培计划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研培方案的线上申报、审核、监督和结项等;设立了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展示各参与高校的工作动态、教学成果和学术进展,并组织策划了“校长谈研培”等系列报道,全年发布信息280余期,起到了促进经验交流,传播典型案例的效果。

图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官微(微信号:yanpeijihua)

此外,非遗司积极利用研培微信工作群对各校工作开展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各校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委托浙江师范大学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效研究”课题,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研培计划的工作理念和实施路径。

(二)省厅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

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地区内研培计划的组织协调,在保障研培计划顺利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均建立了研培工作小组,由省文化厅分管领导担任组长,非遗处具体负责实施,按照《研培计划(2017)》要求,扎实做好院校推荐、研培方案审定、学员遴选、跟踪问效、协调指导、总结交流等工作。

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了与院校的工作联络和监督指导。在开班、中期、结业、成果展览、学员回访等重要节点,各文化厅(局)均派员积极参与,予以协调指导,并通过新闻、简报等形式,及时掌握了解各院实施情况;在年终,多地组织院校进行年终总结。如上海市建立了由文化、教育2个政府部门,8所研培院校共同构成的“2+8”非遗研培工作联盟机制,紧密衔接,全程协作。2017年底,上海市文广局召开上海市年度研培计划总结暨非遗大调研工作会议,通报本市研培工作情况,广泛听取研培院校、教师代表和学员代表的意见。浙江省文化厅建立了分管厅长参加的年度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座谈会制度,交流年度研培工作总结,厅领导点评并部署当年研培工作。湖北省文化厅安排省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担任研培班班长,并要求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选派业务干部跟班学习,协助培训高校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各地为院校开展校际交流、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校地”“校企”合作等延伸活动提供了积极协助和支持,帮助院校以研培计划为抓手,深度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相关工作。

(三)各院校执行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学设施与后勤保障进一步完善

各参与院校研培工作团队进一步完善,各校均建立了研培工作项目组,由院校分管校长或二级学院院长担任组长,负责拟定研培方案、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加强后勤保障和服务与培训专项资金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把服务保障工作纳入学校专项培训后勤管理系统,在研培小组中专设教学管理与后勤保障人员,配备专业教学设施,为学员提供较优的教学与食宿条件。在具体班级管理上,参与院校均实行了班主任负责制,由班主任统一负责学员培训期间的教学组织、日常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保障研培班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设施上,各参与院校均为学员提供专门的教室,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和材料,部分院校还专门为研培教学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场地。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专门建立了陶瓷烧制、核(木)雕刻等工作室,为学员后期的实训、创作、交流提供了场地。在后勤保障上,各校均为学员开设“校园卡”,将学员安排在学校、宾馆等住宿空间,就近安排校园食堂,方便学员就餐,同时提供各类特色小吃等多种选择,满足不同民族、地域学员的饮食习惯。

(四)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力度

研培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使用效率提高。各省文化厅在严格遵守经费使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积极协调省财政厅向各研培院校拨付经费,督促院校严格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的有关要求使用资金。如江苏省文化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经费申报与使用管理的函》,要求各参与高校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批复事项规范使用专项研培资金,严格审核申报经费的开支范围,做好绩效目标编制和审核工作。部分省、市文化行政部门还会同财政部门开展了研培资金专项调研,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考核管理。如天津市文化局与市财政局委托第三方对2016年度中央专款进行了专项检查;山东省文化厅与省财政厅对省内研培院校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展开专项调研。

各参与高校设立了专门账户,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严禁违规调整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或变更用款项目内容,严禁列支与用款项目无关的支出。

三、年度工作成效

(一)带动效应明显,非遗传承队伍扩大

研培计划让传承人群进一步认识到其所持有非遗项目的重要价值,激发了他们保护传承非遗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各校研培班上,都出现了学员之间比学赶超的热烈场面。大量研培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成为了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通过举办培训班、设立协会组织、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创立企业等方式,播撒非遗“火种”,带动更多乡镇、村基层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不断涌现,各地非遗从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非遗传承人群队伍得到有效扩大。

图丨陕西师范大学学员田亚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员田亚莉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宜君剪纸传承人,参训后她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从业目标,将传承、传授剪纸文化作为首要工作任务,积极为当地社区、妇女社团、老年大学、校园儿童以及高校学生等传授剪纸文化,每年传承培训达2000余人次,并带动创业人员500余人。天津美术学院学员闫飞在参训后,组织其所在的天津市复兴区美术教师开展培训,并会同参训同学设立了邯郸市教育剪纸艺术协会,将剪纸的发展历史、流派、文化、技巧等义务传授给学员。江南大学研培学员莫元花为了帮助更多留守妇女就业创业,面向全县免费开展乱针绣技能培训,开班20期培训学员近2000人。在其带领下,目前鲁垛镇有刺绣企业及绣坊、绣庄30多家,从业者达3000多人。

(二)学有所得,非遗传承人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在高校学习专业知识,开展技艺研习和跨界交流,非遗传承人群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批优秀学员成为了各地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技艺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以来,研培学员在传统工艺各类比赛、评比活动中频频崭露头角。如江苏省多位研培学员在省、市级乡土人才技能大赛上被评为“三带”能手。中南民族大学剪纸培训班学员包揽了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上剪纸类金、银、铜奖。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歙砚制作技艺”培训班中6名学员荣获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歙砚技艺大赛“工匠之星”荣誉称号。陕西师范大学学员王春莉在参与学习后参加了西安市妇联组织的“第六届妇女手工艺大赛”,荣获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同时,一批研培学员先后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多名学员作品被相关博物馆、院校等收藏。

图丨张世美(左)、王秀英(中)、孙建(右)

图丨“真棒”香包

产品设计、制作能力明显提升。通过研培,学员提高了审美水平,增强了艺术修养,创作出越来越多符合当代审美、生活需要的作品。如参与江南大学研培的徐州香包学员孙建、张世美,与母亲王秀英一道,受培训课程的启发,设计改良的“真棒”香包,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马庄时,受到总书记称赞。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度,江苏省研培学员依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各种非遗衍生产品1760多个。2018年春节期间,一批优秀研培学员结合当下审美和生活需求,创作的剪纸、年画等产品广受市场欢迎,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的特别关注和多次报道,反映出研培学员的学习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

市场意识逐渐增强。一些学员在参加培训后,加强交流、合作,成立合作社、工作室等,开发与制作非遗产品与非遗衍生品,在订货、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科学分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版权注册,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非遗”“互联网+传统工艺”,利用新媒体将产品在互联网中进行销售。      

(三)教学相长,高校非遗教研能力和相关专业建设得以加强

研培计划为高校参与非遗保护、研究和传承实践搭建了平台。在研培教学、学员回访等工作中,各高校研培项目组与非遗传承人群、所在社区、文化行政部门和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深入的联系与合作,畅通了高校开展非遗研究的渠道,培养了一批专业师资队伍,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丰富了研究成果。

多所高校围绕非遗或传统工艺,申报了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建立了“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为传统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寻求技术解决方案。陕西师范大学申请并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郑州轻工业学院先后申报并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河南省社科联项目2项。江南大学研培项目组在核心期刊发表纺织类非遗保护传承相关论文13篇。怀化学院2017年发表侗锦织造技艺相关论文17篇,实施与侗锦和侗族传统文化相关科研项目20项。云南艺术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分别设立了“山东省传统工艺重点实验室”。

部分高校以研培计划为抓手,增设相关方向和专业,带动了本校相关学科建设。如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相关学科下增设了“非遗文化传承”“非遗影像传播”“多民族文学与文化遗产”“国学与文化传承”四个研究方向。高校开展非遗保护的专业能力明显增强。

(四)非遗保护理念得到有效传播,社会认同不断扩大

实施研培计划以来,参与高校、非遗传承人群和广大非遗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学员作品的展览展示及各类平台、媒体的多频次宣传,让社会广泛了解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主旨与目的,进一步提升了非遗保护和研培工作的可见度和社会影响力。如浙江省各参与院校通过各类媒体推送报道265篇次;安徽省各媒体年度报道100余篇,网络搜索条目近5000条。清华大学等院校还利用研培计划积极开展非遗进高校活动,组织研培学员开展与高校师生的面对面交流,促进了非遗项目在高校中的广泛传播。“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在提高中保护”等非遗保护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同时,随着研培计划的深入实施,交流和合作平台广泛搭建,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设计师、行业协会、媒体组织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队伍中来,一支非遗保护的社会队伍正在形成。

(五)带动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

研培计划把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就业增收有机结合起来,一批优秀的“校地”、“校企”合作项目、传统工艺工作站合作项目与优秀骨干学员企业,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带动当地民众就业增收,有力地将研培计划与精准扶贫、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困难人群创业增收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下,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院校定向为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培训传统工艺和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目前已举办研培班9期,培训学员335人。贵州省文化厅实施《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将研培计划助推扶贫工作的重要路径,2017年度部署安排20个极贫县和14个极贫乡(镇)文化部门组织举办培训班,帮助传承人群提升技能、助推就业脱贫,现已完成培训6期,参训学员共358人。南京特殊师范学院、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等还与残联进行了对接,加强了对残疾人群的帮扶。

图丨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

一批优秀的研培学员成为了脱贫增收的中坚力量。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学员杨昌芹参训后返乡举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培训了近千名贫困群众,同时还创立竹艺公司,带动了当地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0多万元。今年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她受到了广泛关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员阿牛阿呷是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彝族服饰州级传承人,目前,她创立的凉山诺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带动凉山境内300余名绣娘居家就业,并会同当地院校“民族织绣”专业,培养了1000余名贫困彝族女孩。贵州民族大学研培学员韦波将过去的家庭式作坊变成民族服饰加工厂,采取外派刺绣的做法,让200多名布依族“绣娘”在各自家中加工,间接解决就业人数达200多人,辐射带动发展300多户,其中38人来自贫困家庭,每人每月大约增收2000元。

个人收入的增加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群保护传承非遗的内生动力,也激发了非遗所在社区的内在活力。在各级政府、社区民众的广泛参与下,非遗保护全面介入社会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使传承人群受益,使广大民众受惠。

四、各方评价

各参与实施的省级文化部门对研培计划实施效果满意度较高,认为“研培计划”推进了非遗保护与现代教育的跨领域融合,搭建起高等院校与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设计生产销售单位之间的交流平台,提高了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部分项目的存续状况得到改善,整合形成了项目保护的整体力量,为项目的活态传承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学员所在地文化和教育行政部门表示,实施非遗研培计划,对于本地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培育非遗传承骨干力量、基层优秀文化人才,促进地方相关协会、团体等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也为高校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如浙江师范大学的“云南建水紫陶”培训班在云南省建水县整建制招生,建水县委、县政府、宣传部等部门领导,对浙师大的研培工作给予“主题鲜明、安排紧凑,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高度评价;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回访中,浙江省内各地的农林局,对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培训给予高度评价,并普遍表达了继续支持办班的意愿。此外,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地均主动要求请对口高校为其安排整建制培训。

参与院校积极开展研培工作,认为“研培计划”的大学实施为高校参与非遗保护提供了机制化运行平台,“打通了学院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一批热心研培事业的青年骨干教师群体和学生团队”,加深了院校对非遗保护正确理念的认识,对于高校进一步探索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办学水平、促进规范管理等提供了实践机会。同时研培计划加强了院校人文学科建设,还在“校企”“校地”合作、科技创新转化等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为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研培院校也表示高校的文化传承责任重大,要继续承办好研培的相关工作,努力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也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与优秀学员的合作,与高校相关的工作室与项目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共同进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受训学员参与研培的学习热情高,普遍认为研培院校组织态度良好,课程设置合理,后勤保障科学,通过培训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了自身所从事的非遗项目,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增强,设计创作能力得以提高,技艺技能技巧得以完善,并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在增加培训机会的同时,能够提升培训层次,增加实训时长,培训时间。

五、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总体说来,在参与各方的积极努力下,2017年度研培计划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工作规律进一步明晰,实施深度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有力改善了一些项目的生存状况,为非遗保护工作引入越来越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传承人群的传承意识和传承水平得到普遍提升,技艺传承创新开启新局面,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

考虑到研培计划依然是一项年轻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遇到了多种困难,提出了多种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资源分享和交流略显不足。建议建立优秀师资数据库和精品课程共享库,实现优秀师资和优质课程的全国共享,为后续培训提供课程资源和智库支撑,并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多组织研培经验与模式的深入交流研讨。

二是覆盖范围和参与人员仍可扩大。基层社区对“研培计划”认识不足,基层文化行政部门对从业者信息掌握有限,导致对传承人群发动不足,仍有相当从业人员没有纳入研培范围。部分地区提出,非遗项目所在地工作人员培训需求也很强烈,建议将其适度纳入参与人员范围。

三是研培成果转化仍需加强。随着研培学员所做作品的丰富和提高,作品展示、销售渠道仍显薄弱。建议构建面向国内外的传播与营销平台,打通研培计划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期待教育部门积极参与。高校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即需要相关文化部门在非遗方面的专业指导,更需要教育部门在学术研究、教育技能、课程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尤其部分院校提出,希望能将研培计划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便于激发参与师生的积极性。

上述建议已择要吸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2018年4月28日,该实施方案已以三部门名义正式印发实施(权威发布丨三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在今后三年中,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深入实施研培计划,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更多门类,惠及更多传承人群,推动非遗的当代实践,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