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69 |
项目编号:Ⅲ-116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福建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 |
保护单位:龙岩市新罗区龙岩采茶灯研究会 |
龙岩采茶灯是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城乡,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至今龙岩市新罗区的20余个乡镇仍有采茶灯表演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靠师徒间的言传身教得以延续。
龙岩采茶灯多在新年、庙会、踩街、喜庆期间表演,用龙岩方言道白和演唱,以求财丁兴旺。舞蹈源于劳动人民的采茶活动,表现一群天真烂漫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篮,跟随精明风趣的茶公、茶婆跋山涉水上山采茶的欢乐心情,以及与茶园、花蝶等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早期的舞蹈还穿插有许多说唱和小折子戏表演,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歌舞形式。
龙岩采茶灯的基本舞步“采茶步”,步伐轻盈、细碎、身体挺拔,表现采茶姑娘上茶山行走羊肠小道的轻盈细碎步子,大胆闪身出胯,具有粗犷的山野风味,充满活力。在表现翻山越岭的“篱笆花”“水波浪”“双水圈花”和花锦交织的“剪刀古”“梅花穿穿”“蝴蝶花”等片段中,舞步变化多样,富有鲜明的艺术性和个性特征。
茶公、茶婆的角色独具风采,在采茶灯的表演中俗称“师傅”,是舞蹈的领队和总指挥。表演中,师傅足智多谋、风趣诙谐,随机应变,即景歌赋,常用本地农民熟悉的俚语,脱口说出令人叫绝的顺口溜。茶公、茶婆还自兼舞蝶,或单手执蝶,或手执长短竹枝舞双蝶,或双手双蝶,左右开弓,前俯后仰,引得采茶女单扑、双扑或连环扑。
龙岩采茶灯的乐曲“正采”“倒采”“剪剪花”等,节奏明快,优美动听。乐队以打击乐为主,在丝弦民乐的伴奏下,加进铜钟、小堂鼓、小碗锣、大小铜钹,并以鼓点指挥乐队,统一舞步,整齐表演节奏。作品有《大补缸》《打花鼓》《闹花灯》《卖花线》《双扶船》《哭五更》《兰继子》等。
龙岩采茶灯至少可追溯到清代,原始的龙岩采茶灯从服饰上看,茶公穿汉衣、扎腰巾,是中原汉人的装束;茶婆梳银宝头,着钴篮色宽锦边襟衣,是泉漳一带的闽南妇女的日常打扮;采茶姑娘都是额佩珠翠屏,头梳燕尾髻,身穿大红彩莲衣,细腰扎绸带,是中原女子的传统穿戴风格。
龙岩采茶灯享誉海内外,无论是采茶姑娘的舞步,还是茶公、茶婆的即景赋词、道白及唱词舞蹈,都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对于研究龙岩地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