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1-16   星期四   农历腊月十七   小寒 小寒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公约》第四章“在国际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由缔约国成员选举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提名、编辑更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项目和活动(优秀实践名册)。

《公约》在第八章“过渡条款”中明确:委员会应把在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9月3日至7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政府间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所有此前被宣布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将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建立后立即自动纳入该名录。2008年11月4日至8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政府间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90个项目(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涵盖其中)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履行《公约》缔约国义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积极推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相关工作,以促进国际一级保护工作,提高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列入代表作名录39项,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4项,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1项。



项目详细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