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9   星期一   农历冬月初九   大雪 大雪
汉调桄桄
项目序号:161
项目编号:Ⅳ-17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陕西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汉中市
保护单位: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汉中市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面理》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经失传或残缺。
  汉调桄桄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体现出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的特点,旦角唱腔高昂,讲究唱“硬三眼调”;花脸擅用“犟音”,声高八度,多以假声演唱,尾音拖腔较长,人称“老少配”。唱腔的板路包括二流、慢板、尖板、拦头等多种,且有“软”、“硬”、“快”、“慢”之分。“软”为表现悲凉情绪的苦音,“硬”为表现欣悦情绪的欢音,“快”为快板,“慢”为慢板。汉调桄桄的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原以盖板二弦为主奏乐器,后改为板胡,另有京胡、海笛、三弦等与之配合;武场使用尖鼓、平鼓、钩锣、铙钹、梆子、牙子、木鱼等打击乐器。
  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盖”、“变脸”、“换衣”、“揣火”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民国以前,汉调桄桄演出时,生、净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头上插花即可出场。其服饰和化装虽简单,唱工却十分讲究,当地人习惯于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名为“燕过梁”。
  近年来,汉调桄桄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牌、表演技艺已经或即将失传。目前仅有南郑县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仍面临经费困难、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难以长久坚持下去,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抢救和保护。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2-0462
姓名
李天明
性别
出生日期
1940.06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7
项目名称
汉调桄桄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
编号
02-0461
姓名
许新萍
性别
出生日期
1941.08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7
项目名称
汉调桄桄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
编号
02-0460
姓名
陶和清
性别
出生日期
1940.04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17
项目名称
汉调桄桄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