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楚剧 
项目序号:202
项目编号:Ⅳ-58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湖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孝感市 
保护单位:孝感市群众艺术馆(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流行于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荆州市、咸宁市、宜昌市、黄石市7地40余县市。

哦呵腔是湖北省孝感市的农民在劳动时,以打击乐伴奏(打围鼓),一人领唱,众人帮腔而形成。由哦呵腔演变而来的迓腔,成为楚剧的主要腔系。黄孝花鼓形成于清道光中期,清光绪二十八年进入武汉市各租界茶园、剧院演出,1923年开始在租界外演出,改人声帮腔为胡琴伴奏。1926年,汉口戏剧界筹组湖北剧学总会将黄孝花鼓戏正式定名为“楚剧”。

楚剧唱腔以高腔、小调、板腔为主。高腔曲牌丰富,曲调优美、节奏平缓、抒情叙事。小调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曲填词,每段唱段的句数和句子长短必须按照曲调格式填写;另一类是报字接腔,开头和结尾的曲调比较固定,中间可依唱词的长短分成上下句,报字灵活,近似口语。板腔类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用黄陂和孝感一带的方言演唱,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代表剧目有《赶会》《拦马》等。

湖北省孝感市城乡楚剧戏迷众多,传承群体既有专业楚剧团,也有被称为“楚剧戏窝子”的业余楚剧团和楚剧戏班,乡班人员不固定,自由组合,农忙务农,农闲搭班唱戏,时而清唱,时而挂衣演出,广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

楚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在湖北省孝感市影响力较大,无论是乡村,还是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人们学楚剧、唱楚剧的场景,对丰富当地民众生活、和谐社群,传承乡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