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线腔
项目序号:1285
项目编号:Ⅳ-159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山西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芮城县
保护单位:芮城县蒲剧线腔艺术研究所

线腔是流传于山西省芮城县、永济市,陕西省合阳县、大荔县,河南省灵宝市、陕县(现三门峡市陕州区)等晋、秦、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带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俗称“线胡腔”。其兴起年代暂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与兴于唐而盛于宋的提线木偶戏关系密切。

早期的线腔是提线木偶戏,又称“吊线猴”,由艺人提线偶表演,配以唱腔。由打板师傅说唱主要角色,称“说戏的”,其他提线演员唱配角,称“搭戏的”,保留了宋代话本讲唱艺术遗风。线腔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艺手段,由三五人组成班社,有名的班社有王长胜班(1910-1940)、王益润班(1945-1951)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线腔完成了以人代偶表演的艺术转型,从木偶戏变成了人戏,专业剧团、戏校和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现在的线腔即线腔戏,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的唱腔,以演员代替线偶表演。唱腔结构为板腔体,属徵调式。音乐分线腔调和乱弹调,线腔调中的滚白、介板、流水板(代板)富有特色。线腔音乐设置分武场和文场,武场干鼓用于唱腔和过门伴奏,暴鼓用于间奏、开场和尾声,另有铛铛锣、手锣、砧子,其中砧子被艺人们称为“线戏骨头”。文场乐器中的大壳板胡音色雄浑、富有特色。代表剧目有《钟鼓计》《隔门贤》《三喜临门》《七斤三两》《“憨”局长还债》等。

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线腔受当地蒲州梆子、秦腔、眉户等剧种影响,博采众长,形成了激越奔放、慷慨悲壮的特点。唱腔高亢清新、婉转缠绵,一字一板,多用哭音拖腔,擅长宣泄压抑、愤懑、悲痛等撕裂人心的情感。曲牌大多由民歌小调衍化而成,富有地方色彩。道白撷取晋南语言之长,少陈词套语。旋律风格分为东、西两路:东路行腔流畅,首尾衔联,以表现欢快激昂的情绪见长;西路则有浓郁的抒情性。乐队伴奏以“拉时不唱,唱时不拉”为特点,使观众能字字入耳。

线腔具有特色的唱腔风格和表演程式有较高审美价值,对传播晋南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该遗产项目也是当地民众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之一,在戏曲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