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二胡艺术(江南孙氏二胡艺术)
项目序号:1398
项目编号:Ⅱ-184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上海市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奉贤区
保护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文化馆(上海市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心)

江南孙氏二胡艺术是江南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分布于长三角及江南广大地区,传承区域主要包括上海市(奉贤区、闵行区、松江区、青浦区、徐汇区等)、江苏省(南京高淳、丹阳、苏州、无锡、镇江等)和浙江省(杭州富阳、淳安、嘉兴、湖州、绍兴上虞、慈溪等)。

孙氏二胡艺术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一群散居浙北的流浪盲艺人和道士。后因社会动荡,艺人流动加剧,该遗产项目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19世纪末,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至乐师、道士孙世荫,后在孙氏家族世代相传,并形成完整的传承谱系。孙氏前3代传承人为民间艺人,第三代传承人孙文明于20世纪50年代来到上海奉贤,并在此完成大部分传世之作。

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在乐器形制、乐曲创作和演奏技艺上,都具有自身特色。其二胡琴筒为木质,比常规稍大。琴杆为铜制,琴码至下轸子的距离为62—63厘米。千斤用铜钩,高度不固定。琴码常用火柴杆折叠而成,有时也用铜丝码。琴弦较粗,一般用中、老弦,无噪音垫,使二胡琴声洪亮而浑厚,顺应了江南地区二胡演奏的特定场合和曲目曲调需要。孙氏二胡作品源于江南民间,广泛吸收了民间流行的诸多类型、风格的音乐元素,在江南文化的滋养下,探索了二胡音色的各种可能性。留存至今的11首江南孙氏二胡作品为《流波曲》《四方曲》《送听》《弹乐》《夜静箫声》《春秋会》《人静安心》《志愿军归国》《杜十娘》《二琴光亮》《送春》。孙氏二胡特殊的演奏技艺使其作品更具表现力。这些特殊技艺包括双弦双马尾技法、无千斤技法、半千斤技法、箫音技法、左手碰泛音、弹弓技法、弓毛上下摩擦琴弦 (模拟音效)、多种定弦法等。

孙氏二胡传承人为江南民间艺人,在二胡演奏技艺、作品的创作、乐器制作发展等方面,为江南二胡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特殊的经历和地域文化,培养了其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创新的动力,形成了以极富地方特色的声音艺术表述人生和社会的独特风格。该项目对深入了解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传承、研究二胡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