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22 |
项目编号:Ⅳ-168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云南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昭通市 |
保护单位: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端公戏又名“庆坛”“打傩”“做道场”,民间俗称“跳端公”,为傩戏的别称,是巫祝仪式与戏曲表演融合的民间仪式戏剧。昭通端公戏主要流布于云南省昭通市的镇雄、威信、彝良、大关、盐津、永善等县。
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祭戏相融是端公戏的重要特征。除戏剧演跳外,还有杂技、杂耍成分的傩技表演,如过刀关、化骨吞签、飞藤斩喉、金光术等。昭通端公戏一般在立冬后至立春前演出,演出程式为请神、酬神、送神、了愿,分为文坛和武坛。文坛包括念咒、挽诀、画符、禹步等仪式,诵唱有《开坛》《圆坛》《镇台》等。武坛分为正坛和耍坛,正坛戏多掺杂与巫道有关的神话故事,主要剧目有《礼请》《统兵记》《桃山救母》等。耍坛戏多取材于说部演义、民间传说及唱本文学,主要剧目有《四咡打草鞋》《张三闹店》《和尚讨亲》等。昭通端公戏现有手抄剧本200多部,其中耍坛戏剧目占70%。戴面具举行傩祭和戏剧演跳是昭通端公戏的主要特征。昭通端公戏音乐主要分为宗教祭祀音乐、民间戏曲声腔和民歌小调,声腔主要为法事曲调和戏剧曲调,既保留了原生地元素,又在传入后吸收融流了许多地方戏曲和民歌小调。
端公戏在明清时相继从川、黔、渝、赣、湘、鄂、陕等地传入昭通,很快就在昭通落地生根,清代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市有端公坛门数百个,端公艺人3000余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端公戏存活的土壤逐渐消失,加之广大青年外出务工,演出活动大幅减少。现在全市能开展端公活动的坛门仅60余家,端公艺人五六百人。镇雄塘房小擢魁村过去有端公坛门十余家,现仅存四五家。
昭通端公戏涵盖了民间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历史、民俗、宗教、社会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学科,保留了原始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丰富。它以祈福禳灾、祛邪纳吉为目的,传递着敬畏天地祖先、心存善念的朴素观念和尊老爱幼、和睦家庭、团结邻里等道德准则,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Ⅳ-168 |
项目名称 端公戏(旺苍端公戏) |
类型 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广元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