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6   星期三   农历六月廿二   
放河灯(松花江放河灯)
项目序号:1547
项目编号:Ⅹ-173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吉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吉林市
保护单位:吉林市艺术研究所(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是由祭奠亡灵的形式演变成为祈福生活的仪式,而流传于吉林省吉林市一带的大型祈愿民俗活动。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水系发达,有“北国江城”之美称。

明清时期,建船厂,设水师营,常有落江溺水身亡者。驻船厂都统为稳住人心,在中元节高搭法台,为死者超度亡灵。人们为祭奠死亡的人,便在江上施放河灯。据《永吉县志》记载:“燃灯顺流,如万朵金莲浮于水面,船僧具经,铙钹鼓吹并作,士民竟相接踵摩肩。”此后,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就用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人,保佑生者。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历史久远,传承脉络清晰,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吉林市松花江流域上游区,其中以吉林市尤为典型。吉林市曾是吉林将军府和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明末清初,朝廷在吉林市设造船厂,更促进了当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松花江河灯文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土壤。清朝之后,造船厂、水师营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放河灯超度亡人的作用逐渐消退,更多是释放心语,祈求平安。1949年之后,松花江河灯主要是表达祛病消灾、祈福纳祥、向往未来等诉求。放河灯时间也不再局限于中元节,元宵节、北山庙会、七夕节、雾凇冰雪节等都成为群众放河灯的好日子。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包含河灯制作和施放两部分内容。河灯样式种类繁多,其制作是集剪纸、绘画、雕刻、造型、染色于一体,制作工序有简单有复杂,大致分为裁纸、造型、润湿、晾干、手工染色、粘合等十几道工序。制作材料主要有白纸、纸壳(也叫纸板)、线绳、浆糊、树枝、彩条、米糠、植物叶等。近几年,吉林市不断用创新方法扎制河灯,将河灯造型和内容融入了地域文化、主流文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和节日效应。

松花江河灯施放活动,仪式虔诚,民众在河灯上画上吉祥图案,点上蜡烛,许下心愿,让其顺水漂流,目送河灯飘向远方,把希望寄予天地水光之间,把心灵、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地连年举办的松花江河灯文化节,是对传统放河灯习俗的延伸和拓展。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是多民族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强的显著特征。该遗产项目进入省级名录后,当地政府加大保护力度,代表性传承人身体力行,组织成立了“松花江河灯艺术协会”,为松花江河灯文化的传承传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