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380 |
项目编号:Ⅷ-30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湖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
保护单位: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民众世代传承的传统建筑技术及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流布在湘黔桂鄂交界地区。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西南端与贵州、广西接壤地带,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这里气候宜人,林海莽莽,地广人稀,盛产木材,主产杉、松,是木构建筑的优质原材料。
侗族木构建筑以鼓楼、花桥为代表。其营造技艺采用密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等核心技术。营造中不用一钉一铆,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营造工程不借助设计图纸,墨师仅凭“香杆”(丈杆)来载明各处尺寸。营造过程包括发墨、框架构件加工、修整组装和艺术装饰等。其中,侗族发墨独具特色,包含水步计算、弹线画墨、收窄升山、套签交签等内容。侗族木构建筑技艺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总结发展,穿斗和抬梁结构更为完善充实,榫卯嵌合更为严密牢固,设计布局更为精致合理。“挑枋竖瓜、卯榫穿合、密扣无隙、雕梁画栋”的技艺宝典将民间建筑、绘画、雕刻艺术有机地融于一体。技艺高超的民间工匠靠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仅靠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等建筑。雕梁画栋及绘制其上的各种图案寄托了侗族人民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和美学追求,集中体现了侗族的文化特性。
自古以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以家传及师承方式传承下来,根据传承脉络形成体系,每个村寨都有两至三个以上的传承支系,支系以墨师为统领形成传习群体。通道侗族自治县大部分侗族男性都掌握一定的侗族木构建筑技艺。在墨师的传帮带下,大的团寨几乎都有可以承建各类木构建筑的团队。
侗族木构建筑至今依然保留了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一些特征,侗乡还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其特殊的艺术风貌与侗乡淳朴的民风浑然一体,是展现侗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30 |
项目名称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从江县 |
编号 Ⅷ-30 |
项目名称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黎平县 |
编号 Ⅷ-30 |
项目名称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
编号 Ⅷ-30 |
项目名称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