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609 |
项目编号:Ⅱ-110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广东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 |
保护单位:乳源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
乳源瑶族民歌是流布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北和西北部山区东坪、游溪、必背、柳坑、龙南5个乡镇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瑶族的祖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乳源瑶族属“勉语系”过山瑶,过去是一个游耕的民族。宋元时期在福建省、广东省沿海一带过着渔猎生活,元末明初迁至南岭中部大山里过着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乳源瑶族民歌,瑶语称“赛花柄”,汉语译为“赛过花朵的语言”,是乳源过山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的第二种语言。
瑶族人民特别喜欢唱歌,他们用歌声表达思想感情,歌颂劳动,赞美爱情,亦用歌声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和灵魂。乳源瑶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演唱时讲究一定技巧,音细而长,悠扬动听,余音绕梁,强调拖音、吐气,曲调清新。乳源瑶族民歌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念歌,另一种为喊歌,念歌小声领唱和传授时用,喊歌对远处大喊唱鸣。民歌歌词分古典歌词和现代生活散歌词两大类。古典歌词大约有两千多首。散歌是即兴作词、即兴演唱,描写生活的山歌。古时瑶人赛歌三天三夜,以歌谈古论今,以歌谈情说爱。乳源过山瑶分东边瑶和西边瑶,东西两瑶的语言相通。
乳源过山瑶民歌的特点在于音高、音长、音大、声清,也可称为瑶族长调。音高是指歌曲中以高八度音阶为主调,在谷底与山顶之距都能听清楚所唱内容。音长是指起声、重点处、收尾音长。音大是指其音圆尖,传播远,近处听了不刺耳,远处听得清楚。声清如秋蝉,每句、每字都有明显的落处,一口可唱伴奏、唱词,虽然是清唱,但给人感觉有音乐伴奏。
乳源瑶族民歌传承多为家族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口传身授为主,部分传承人成年后跟随歌嬷学习对歌技艺,不断提高传唱水平。只有掌握拜王歌全部唱法的人才能成为正式的歌嬷。
瑶族没有文字,史书对乳源过山瑶的历史记载有限。乳源过山瑶民歌为寻找、探索和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鲜活生动的资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研究瑶族历史、促进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119 |
姓名 赵新容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瑶族 |
类别 传统音乐 |
项目编号 Ⅱ-110 |
项目名称 瑶族民歌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Ⅱ-110 |
项目名称 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隆回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