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614 |
项目编号:Ⅱ-115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青海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
保护单位: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
青海藏族酒曲广泛流传于青海省涉藏州县,是流布广远的藏族民歌,在青海省海南、黄南、果洛、海北等藏族自治州尤为流行。藏族酒曲主要由“勒”“拉伊”两大部分组成。“拉伊”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民歌。“勒”是青海藏族人民庆祝、娱乐、聚会时唱的一种民间歌谣,因多在婚庆筵席等庆祝性活动中演唱,并以相互敬酒、表示庆祝为特点,故又称“酒曲”。
青海藏族酒曲一般采用立姿或坐姿演唱,主要有独唱、男女对唱等表演形式。演唱者以精练、明快、简洁的唱法和技巧来表现每首酒曲,旋律活泼流畅,唱词触景生情,内容广泛。有对壮丽的雪域高原的赞美,有对可爱故乡的眷恋,也有对美妙传说的叙述,还有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殷切期望等。主要曲目有《格萨尔出征》《啊桑阔》《啊啦啦母》《香佳罗罗》《阿妈勒呀》等。
青海藏族酒曲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形成了与其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风格和特点。青海藏族酒曲在民俗婚礼、地方性喜庆活动中成为重要的演出内容和标志性的节目之一,拥有较多听众和观众,演唱内容十分丰富。青海藏族酒曲主要分为《乔勒》(赞歌)、《勒卡才日》(逗趣歌)、《勒西合》(讽嘲歌)、《开勒》(谜歌)、《勒扎喜》(祝福歌)等种类。
青海藏族酒曲流传范围广,涵盖地域大,深深地植根于民族、地区、部落的传统文化之中,唱词、唱腔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传统特点,一个地区、一个部族的酒曲往往是集体传承的结果。传承方式主要靠歌手的歌唱天赋、耳濡目染的生活积累和名家点拨,绝大多数传承人是在家族、部落环境的熏陶下自学成才,往往无明确的师承谱系。
青海藏族酒曲历史悠久,承载着古代青海地区藏民族的发展历程,是展现青海藏族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影响广泛,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近现代藏族社会的人文精神、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民俗、社会、文化价值。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Ⅱ-115 |
项目名称 藏族民歌(班戈昌鲁)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班戈县 |
编号 Ⅱ-115 |
项目名称 藏族民歌(藏族赶马调)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冕宁县 |
编号 Ⅱ-115 |
项目名称 藏族民歌(玉树民歌)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
编号 Ⅱ-115 |
项目名称 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
编号 Ⅱ-115 |
项目名称 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
编号 Ⅱ-115 |
项目名称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炉霍县 |
编号 Ⅱ-115 |
项目名称 藏族民歌(玛达咪山歌)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九龙县 |
编号 Ⅱ-115 |
项目名称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编号 Ⅱ-115 |
项目名称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